APP下载

城市景观绿化原理浅议

2013-12-16王韧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城市景观和谐园林绿化

【摘 要】本着“和谐、创新、发展”的思想要求,自然淳朴的造园理念与手法,合理布局,使建筑、植物、水体、土地等造景要素和谐统一,以充足合理的游憩设施满足人们的活动和消费的需求;同时注重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在风格和形式上不拘一格,灵活处理,使有限的投资在有限的地域内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和谐

1.前言

时间的变化带来空间的变化,从物质环境到精神环境,都不断的提出新得要求,并主动的或被动的强制人们去思考、去探索。新的世纪需要人们作出新的答案[2]。然而由于缺少对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的重视以及对城市整体环境的把握,加上建筑风格的趋同,造成了全国各地城市面貌千篇一律的现象,出现“城市特色危机”[8]。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景观问题在许多城市已开始得到重视,从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到管理细则的落实。

2.城市景观绿化

2.1城市景观的基本特征

第一,复合性:城市中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工景观,既有静态的硬体设施又有动态的软体活动,城市景观表现为各要素的交织与并演。城市景观艺术是一门时空的艺术,它随着观察者在空间中的移动而呈现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城市整体景观由各个局部景观叠和而成。

第二,历史性: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过程,它经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产生风貌,城市景观只是一个过程,没有最终结果。城市景观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

第三,地方性:每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加上当地居民的素质及所从事的各项活动构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

2.2 城市景观绿化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体现博爱: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6]。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

第二,尊重自然,和谐共存: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今天在钢筋混凝土森林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反映了城市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求。

第三,延续历史,开创未来:城市建设大多是在原有基础上所作的更新改造,今天的建设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纪念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景物,要有意识的挖掘、利用和维护保存,以使历代所经营的城市空间及景观得以连贯。同时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第四,协调统一,多元变化:城市美体现在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之中。古人云:“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说明了整体美的重要性。漂亮的建筑的集合不一定能组成一座美丽的城市,而一群普通的建筑却可能产生一座景观优美的城市,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既是最好的例证[4]。城市景观艺术是一种群体关系的艺术,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只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3 城市景观绿化的要求

第一,合乎适用:现代环境与景观艺术是服务与人和社会的,所以有明显的功利性(实用性)。城市的形象美应是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一个环境的景观设计或一件环境艺术品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或物质需求。

第二,合乎美学: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创作,要合乎人们的审美要求,具有艺术性。城市环境艺术要具有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双重美学特征,比一般艺术品更具感染力。中国人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对美的认识除来自形式所产生的自然美、艺术美的直接感受外,更注重感官之外的深层内涵,强调臆想美、意象美、韵味美。喜欢索而得之,慢慢品位,讲究含蓄、朦胧、模糊。这些审美观可以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中[9]。

第三,合乎时代:城市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城市环境及其艺术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但时代越发展,越应该珍惜历史文化的价值。因此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创作,要注重文化上的继承性和文脉上的延续性。既要反映时代进步的节奏、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又要包含对优秀城市文化艺术遗产的继承。

第四,合乎大众: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城市的环境设计和艺术创作的中心和目的是:为了使人与包围人的环境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生态体系。现代人的文化水平、对艺术的需求和欣赏能力愈来愈高,这就要求城市环境及环境艺术品有更丰富和更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品位;还要有雅俗共赏的多样性,以满足现代人的多层次要求。

第五,合乎本土:即使是今天这样的信息发达、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渗透的时代,民族性和地方性仍然是城市环境艺术创作的一个主要原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城市美的创作要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城市之间景观特色差异往往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第六,合乎生态: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人们经过反思开始追求现代城市向自然生态环境的归复,这也是环境建设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目标。中国人的环境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所谓“发天地,师造化”、“天人合一”这些在我国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都有所反映[3]。我们提倡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结合,充分利用城市的地形、地貌、地物、水体和绿体等自然生态条件,创造一个满足人类回归自然渴求的环境空间。

第七,合乎整体:城市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各种构成环境的元素彼此不是孤立的,应该在一个主题下把它们有机的组织起来,这就是环境的整体性。强调环境的整体性,就是强调环境的综合效果,强调环境要与作为环境主体的人的和谐。

3.总结

城市环境是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综合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很强的时空性和综合性。综合楼环境绿化设计将综合楼和城市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绿化既是综合楼的室外前奏,也为市民和消费者提供了休憩、交流的空间。通过本方案,我们的意图是在这特定的环境中,顺理成章地将一组多功能的建筑布置在其中,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也使环境成为建筑的烘托。

参考文献:

[1]贾建中.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8, 230~245.

[2]胡长龙.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2, 176~183.

[3]同济大学.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 上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120~131.

[4]金学智. 中国园林美学[M]. 上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40~45.

[5]王明非.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浅析[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1998, (3): 21~25.

[6]曾万明. 湖南林业科技[J]. 湖南林科院, 1998,(4): 67~68.

[7]吴隽宇, 肖艺.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J]. 中国园林, 2001, (3): 17~19.

[8]何均发. 城市环境与园林艺术[J]. 环境与艺术, 1999,(7): 46~47.

[9]关翔艳. 对我国当代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走向的思考[J]. 中国园林, 2002, (6): 35~36.

作者简介:

王韧(1981-),男,汉族,重庆市北碚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

猜你喜欢

城市景观和谐园林绿化
流苏树与美国流苏树园林绿化前景探讨
园林绿化的施工与养护管理措施
浅谈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与养护技术探讨
装置艺术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对现代城市景观的影响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