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治疗对肩关节周围炎活动度的影响
2013-12-16金秀兰王文远李瑞
金秀兰,王文远,李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又称黏连性肩关节囊炎,是肩关节周围韧带、肌腱、肌肉、滑膜囊及关节囊等退行性变或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广泛性无菌性炎症[1]。慢性无菌性炎症可造成肩关节内外黏连及关节囊充血、渗出和水肿,慢性期后可出现关节囊增厚,关节囊周围附着的肌腱轴挛缩、纤维化。笔者采用平衡针疗法治疗肩周炎患者111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111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9例肩周炎患者均为解放军军区总院、北京老年医院、望京医院、山东临沂市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门诊患者,均符合肩周炎的诊断标准,按患者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 124例和对照组125例。在研究过程中脱落18例,剔除9例,共计22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1例。治疗组中男41例,女70例;平均年龄为53岁。对照组中男52例,女59例;平均年龄为5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慢发病,持续性疼痛,或伴夜间加重,影响睡眠;②功能障碍,上举外展及肩部旋转功能受限;③日常生活动作受限,梳头、穿衣、束带、举臂、掏裤兜等动作均感困难;④压痛广泛,肩前方、喙突、肩峰下结节间沟、三角肌附着处、肩胛骨内上角、肩胛间等一处或多处压痛;⑤关节僵硬,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上举受限,或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⑥肌肉萎缩,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可有萎缩;⑦肩关节X线摄片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或肩峰下滑囊钙化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肩周炎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影响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疾患;②年龄为 40~75岁;③病程在 1年半以内;④患者同意参与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肩周炎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等;④某些特征人群,如年龄在40岁以下或7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等;⑤与具体研究病种有关的其他需排除的因素,如肩部外伤1个月内,肩部肿瘤和结核、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部疾病放射至肩部疼痛,心、胆道疾患反射性肩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肩痛穴(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患者取坐位,膝直伸,交叉取穴,夹持进针,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间直刺2~3 cm,产生远距离触电式针感后立即起针。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阿是穴、肩髎、肩髃、肩贞、肩前。采用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留针 30min。每日 1次,20次为 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观察表和指标记录
观察表(CRF)记录按临床试验设计方案规定进行指标的观察,由临床医师负责准确、及时地记录指标数据,不得随意进行涂改。在对症状进行观察时,研究者不能对受试者暗示或诱导。CRF表包括知情同意书、临床试验流程、严重不良事件报告表、合并用药、安全性评价和CRF表声明等内容。
3.1.2 症状、体征总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和全国第二届肩关节周围炎学术研讨会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2]。可分为肩周炎疼痛疗效判定、肩关节功能活动疗效判定、三角肌周径三部分。
3.1.3 生活质量指标
肩关节活动度采用Melle评分对肩部的5个动作进行量化评价[2]。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尼莫地平评分计算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基本治愈:疗效指数>85%。
显效:疗效指数为50%~85%。
有效:疗效指数为25%~49%。
无效:疗效指数<25%。
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两组疗效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肩部外展情况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1次后、第2次随访、第3次随访肩部外展疗效比较(Z=﹣2.168、﹣2.501、﹣2.019,P=0.030、0.012、0.0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 两组治疗前后肩部中立位外旋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1次、20次后肩部中立位外旋疗效比较,Z=﹣1.534、﹣0.309,P=0.125、0.7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肩部外展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肩部中立位外旋情况比较 [n(%)]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到颈情况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1次、20次后手到颈疗效比较,Z=﹣1.352、﹣1.667,P=0.176、0.0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3次随访手到颈疗效比较,Z=﹣2.078,P=0.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到颈情况比较 [n(%)]
3.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到脊柱情况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患者治疗1次、20次后手到脊柱疗效比较,Z=﹣1.667、﹣0.636,P=0.096、0.5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到脊柱情况比较[n(%)]
3.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到嘴情况比较
由表 5可见,两组患者治疗 1次后手到嘴疗效比较,Z=﹣2.107,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20次后手到嘴疗效比较,Z=﹣0.215,P=0.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到嘴情况比较 [n(%)]
4 讨论
肩关节的功能障碍常表现为肩关节的外展、外旋、后伸明显受限,少数人为内收、内旋亦受限,极少数患者表现为前屈受限。与肩关节功能活动最密切的肌肉包括斜方肌、三角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小圆肌以及肱二头肌。其中斜方肌的上部肌束、菱形肌以及肩胛提肌可以使肩胛骨上提;斜方肌的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降;三角肌和冈上肌可使肩关节外展,且三角肌的前部肌束可使肩关节屈或旋内、后部肌束能使肩关节伸或旋外;冈下肌和小圆肌使肩关节旋外;大圆肌可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肱二头肌能够协助屈肩关节。
平衡针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反复的临床摸索,总结出来的一种全新的针刺方法,强调人体的自我平衡修复功能,通过针刺反应点以达到对病变部位的治疗、镇痛作用,实现了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应激性调整,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3-4]。相关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平衡针具有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的特点,袁红等[5]通过对肩关节周围炎模兔平衡针治疗,观察肩关节周围组织冈上肌腱中DNA的含量变化。治疗组的冈上肌腱DNA水平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平衡针治疗可明显缓解肩周炎模兔的局部病变组织的机化和黏连,通过缓解局部组织中DNA的分泌和合成,使得参与胶原疤痕形成物质减少,从而使局部病理组织的持续机化和粘连有所减轻,缓解肩关节的疼痛,进而改善了肩关节的活动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肩周炎总体疗效、Melle评分表(包括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柱、手到嘴)均能显示出平衡针与传统针刺治疗对肩周炎患者肩部活动度均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平衡针疗法在恢复肩部功能活动,改善肩周炎患者生活质量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平衡针的即时疗效明显,后期影响略优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后影响效果基本相当。在临床中应用平衡针疗法具有交叉配穴、操作容易、针刺时间短等特点,使其在临床使用及推广上皆较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1]刘立艳,徐静.针灸推拿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医药,2008,28(6):50-51.
[2]何继永.外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4.
[3] Chai XS, Wu WY, Deng H,et al. Treatment of 24 cases of chest pain following lung cancer by balancing acupuncture therapy[J]. J AcupunctTuinaSci,2008, 6(6):363-365.
[4] 陈秋菊,王文远,李瑞.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4.
[5]袁红,陈榕,黄大鹏,等.平衡针灸对肩周炎模兔IL-1b、5-HT影响的实验研究[C].北京: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59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