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模式干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疗效探讨
2013-12-16黄海锋王向林
黄海锋 王向林
广东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山 528451
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病程比较长,且症状反复,往往难以在短期明显改善,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治疗,而大部分患者无法做到长时间在医院进行治疗,因此社区治疗成为患者更为实际可行的治疗方案。此外,国家政策也给予了相关的引导,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联共同制定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指出我国精神卫生资源应该由医院向社会倾斜,加强患者在社区内得到人性化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因此,本研究对100例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医院与社区一体化康复治疗,从而探索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确诊为慢性精神疾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29~61岁,平均(44±5)岁;慢性精神疾病包括强迫症25例,抑郁症31例,焦虑症29例,精神分裂15例,家族史阳性29例。对照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龄25~62岁,平均(43±3)岁;慢性精神疾病包括强迫症31例,抑郁症27例,焦虑症26例,精神分裂16例,家族史阳性36例。所有患者符合CCMD-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且无严重心、肝、肾等严重疾病。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在住院期间采取相同的常规治疗护理,并对身心健康进行引导,鼓励患者参与康复活动。而研究组在出院同时与家属或本人签署社区随访指导协议,引导患者行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护理干预治疗。模式包括:(1)为参与研究患者建立档案,包括基本资料和病情,注明所在社区及医院,为下一步治疗作合理规划。(2)为家属和患者本人进行讲座,内容包括规划人生、防止复发、健康饮食、放松心态,并让患者全面认识自身疾病的情况及程度。(3)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药物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及复诊指导,同时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社区资料利用发放,包括如何到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等。(4)确定可靠的家属作为联络员,负责患者与医院的联系及反馈,以便更为精确地了解患者康复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1.3 判定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随访2a,2a后对2组患者的复发率、社会功能及康复状态进行统计。其中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共10项,总分越高其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康复治疗疗效越差。而康复状态采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包括28个项目,分值越高说明患者依赖程度越高,社交能力越差,康复疗效越差[1]。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2a,对照组复发32例(32%),研究组复发9例(9%),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2组患者SDS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SDSS评分均下降,治疗前后S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S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a后,研究组SD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分别为2.89±1.1、4.59±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SDSS评分比较 (±s)
表1 2组SDSS评分比较 (±s)
组别 n SDSS出院时 2a末 t值对照组100 6.11±2.1 4.59±3.5 7.19研究组 100 6.09±3.1 2.89±1.1 6.32 t值0.59 1.28
2.2 2组患者MRSS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MR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MR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a末,研究组MR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分别为28.69±12.9、31.79±1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MRSS评分比较 (±s)
表2 2组MRSS评分比较 (±s)
组别 n MRSS出院时 2a后 t值对照组100 44.11±11.1 31.79±15.5 6.39研究组 100 44.69±12.9 28.69±12.9 5.28 t值0.89 2.37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引导和投入以及学者的研究,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护理干预得到快速发展,使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在不脱离家庭和社会的情况下,得到合理、有效且方便经济的综合治疗护理[2]。因此,本研究对200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进一步探索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32%,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医院社区一体化护理能提高患者疗效,更好地使患者加强自我控制,从而融入社会。SDSS及MRSS统计均显示,出院时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医院社区一体化治疗时,2组患者的基本条件一致,能有较好的可比性,而经过2a的随访,2组SDSS及MRSS评分有明显差异,研究组SDSS及MRS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说明医院社区一体化护理干预模式能加强患者沟通能力,改善其社会功能,能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会,大大改善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虽然医院是治疗的主体,但资源有限,而慢性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持续的康复治疗,显然长时间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不切实际。社区作为患者熟悉的环境,能加强患者的信任感,同时使患者容易得到家庭和邻里的关怀,从心理上得到安慰[3]。同时,由于实施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干预,针对实验对象均制定了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康复治疗计划,在社区家属、邻居、居委、精防医生共同执行下,能为患者提供更全方面的照顾和引导,避免其过重的心理负担,明显有益于康复进程。另外,参与研究的患者家属与医院医生及护士有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能第一时间反馈患者的病情发展[4],从而为制定更为合理的个性化康复计划提供了客观依据。
医院社会一体化康复治疗模式既减轻了患者和医院的负担,同时改善了患者康复环境,提高康复疗效,值得广泛推广。
[1]詹来英,张丽,翟爱玲,等.家庭式护理模式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效果的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07,7(3):1-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3]张雪静,李伟丽,刘惠卿,等.访问护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1):4-6.
[4]赵福涛,徐淑敏,郭华.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