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脑梗死与中老年脑梗死临床资料的对比探究

2013-12-16包萨如拉朱润秀孟云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14期
关键词:青年组脑血管病病因

包萨如拉 朱润秀 孟云庆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呼和浩特 010026

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公认其为危害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57个国家中死于脑血管病者占11.3%,其中40个国家脑血管病列死因前三位。脑血管疾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包括语言、智能及运动功能障碍等。致残程度与病变性质、部位、范围有直接关系,反复发作者更容易致残。出血和梗死是脑血管病的两大主要类型,其中与脑出血相比,脑梗死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低病死率,其致残率和程度均超过脑出血。近年,脑梗死发病趋向年轻化,故其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 选取因脑梗死住院治疗的患者394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7~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其中青年组41例(男性),中老年组353例。所选病例脑梗死诊断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均为急性发病。脑梗死复发病例未予选取。

1.2 方法 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2组病例性别构成、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饮酒、吸烟)、病因、影像学表现(CT或MRI)、临床症状、疗效及预后(疗效判断: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可下地行走,生活能自理;好转: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患肢肌力恢复Ⅱ级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肌力无改善)。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组成 青年组患者中男25例(60.9%),女16例(39.1%);中老年组患者中男199例(56.4%),女154例(43.6%)。老年组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青年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危险因素 2组患者有多项共同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卒中家族史、饮酒、吸烟。其中,中老年组有高血压、抽烟、饮酒三项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高于青年组(P<0.05)。见表1。

表1 青年脑梗死和中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比较

表2 青年脑梗死与中老年脑梗死病因比较

2.3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重要的病因,但2组中比例不同。中老年组中动脉粥样硬化占绝大多数(88.4%),而青年组患者出动脉粥样硬化(56.1%)外还有心源性因素(19.5%)、血管炎(14.6%)、凝血状态异常(7.3%)以及其他原因(2.5%)。见表2。

2.4 影像学表现 青年组头颅CT或MRI检查单梗死灶多,无脑白质脱髓鞘及脑萎缩,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青年脑梗死与中老年脑梗死影像学表现的比较

2.5 临床表现及预后 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2组发生率相似,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中老年组症状相对为重;中老年组脑梗死发病前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生率较高;中老年组治疗效果及预后明显比青年组差。见表4。

表4 青年脑梗死与中老年脑梗死临床表现及预后比较

3 讨论

脑血管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脑梗死好发于60岁以上者,脑出血则提前10a。但从目前统计资料看,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栓塞性脑梗死发病年龄小,以中青年多见。由此可见研究脑血管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价值。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观察到青年脑梗死与中老年脑梗死在病因、治疗效果和预后方面的明显差别,而两者在危险因素、一般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别不大。

青年组患者与中老年组患者性别结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青年女性体内存在一定水平的雌激素有关,雌激素参与体内多种生理活动,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而减少了脑梗死的发生率。另外,通过对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检测、调控或许能为脑梗死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中除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外,还有心源性疾病,以及诸多不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的复杂因素。所以在对具有相关危险因素的急诊患者应密切关注有无其他脑梗死体征、症状,并及时做相关检查以确诊或排除。

几种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饮酒、吸烟)都是通过影响血流动力学或血管舒缩、血液成分等途径提高了脑梗死的患病风险。因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长期饮酒特别是酗酒可引起血小板功能紊乱,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促使血液在血管沉积[8];香烟的主要成分尼古丁破坏高密度脂蛋白,增加血黏度,尤其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这些危险因素中,慢性疾病、抽烟、饮酒所造成的影响都是随时间而不断累积的,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不能主观分段,故本研究中对这些危险因素只做大致分析比较,以总结2组患者疾病特点。在明确能成为脑梗死病因、危险因素的疾病和生活习惯中,很多是可以进行积极干预的(如糖尿病、高血压、饮酒、抽烟等),所以建立脑梗死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理念是有必要的,还应当对有相关基础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或已经发生过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建议其改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和控制基础疾病。

[1]李富康,郭毅,付学军,等.脑梗死急性期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2006,1(1):27-28.

[2]Rieke K,Schwab S,Krieger D,et al.Decompressive surgery in space-occupying hemispheric infarction:Results of an open,prospective trial[J].Crit Care Med,1995,23(9):1 576-1 587.

猜你喜欢

青年组脑血管病病因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韩梅: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滑女子青年组双料冠军
1504例铁路职工心电图分析
不同年龄段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因素和诊断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