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源减少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谋求发展
——以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现状为借鉴

2013-12-12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院院校

根据人民网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江苏省参加高考的数量为423869名,比2012年474229名又再次减少5%。[1]在生源数量减少的背景下,江苏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录取的学生数也在逐年减少。如江苏某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涉农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为1080人,非农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为1440人;该校2010年涉农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为1335人,非农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为1335人;该校2011年涉农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为865人,非农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却为1745人。[2]这些数据反映了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学生数较少,农类专业生存非常艰难。

一 、农业职业院校目前面临的困境

(一)生源减少的外部原因

农业职业院校面临的困境最重要的就是招生难,招高分学生更难。仔细分析外部原因,首要的就是家长与学生观念陈旧。农业职业院校由于有着“农业”二字,在很多家长与学生的脑海中从事涉农专业意味着一辈子是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环境不干净,没有发展前景。其次,社会认可度较低。农业职业院校由于没有太多社会资金,主要靠国家或当地政府拨款,农业技术研究较为落后,没有技术发明,没有太多经济效益,不被社会所认可。再次,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对农业职业教育扶持较少。虽然国务院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学费政策已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对于高职农业职业教育并没有给予相应政策上太多的倾斜与支持。另外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方面存在较多缺陷。公务员招考及村官计划等都明确规定需本科以上学历才可报考,这些政策明显存在一定的歧视,不能给予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同等竞争机会。

(二)生源减少的内在原因

首先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方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性特点。大部分江苏省各农业职业院校仍然以传统农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缺乏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乡土课程内容。其次,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部分涉农专业的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不深,对农业生产实际不太了解,上课时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对于教授涉农专业的老师来说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场所,但是田埂间更应该是涉农专业的教师应该涉足研究的场所。农职院校培养目标有别于农业本科大学,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是农业职业院校的直接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求学生去进行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求学生会实践、会操作。再次,各院校的领导过于考虑生源数量,过于考虑招生市场需求,重复跟班地进行着一些非农专业的建设,对涉农专业鼓励发展策略不够多,无法形成学院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解读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二战后日本的农业教育快速发展,正规的日本农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三个层级,即大学本科(含硕士、博士的培养)、农业大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和农业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农业大学校在日本共有42所,还有15所短期大学设有农学系。

(一)从国家政策上来讲,日本对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政策较多

在新修改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中规定,国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教育,对农业学校进行财政补助。日本农林水产省管辖的农业职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分级拨款。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包括农业专业教师都需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从业能力。

(二)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比较尊重学生的主体角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日本农业大学校和日本农业短期大学学制分为两年,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核心,分为一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广泛,有农产、畜产、林产、作文、外语基础、时事等综合课程。一般基础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般基础课中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如国际农业市场、国际文化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能力。专业课程中分为必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三类。日本农业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每所学校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实习农场,面积最大有250亩,最小也有50亩。[3]学生是学校实习农场的主角。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经常在实习农场帮忙,到大二时他们会建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毕业论文中引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他们亲自在实验室或是农场实验基础上得到的数据。论文答辩过程中各专业老师会针对数据等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

(三)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最大的亮点就是专业课教材比较多样化

任课教师从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部门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没有统一的教材,全部由教师自编教材。这些兼职教师的聘用,有利于发挥兼职教师的潜力,给学院教学和科研注入生机和活力。另外各农业学院采取灵活的实践学分制,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资源等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学生在外所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都能得到学分。

三、艰难中寻求生存

纵观现今江苏各农业职业院校可以看到,每个院校都已认识到发展涉农专业、凸显学院特色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在严峻的形势下发展特色专业,求得生存,这是每位农业院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各院校要进行有效深入的专业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训地建设三个方面。

作为以农为特色的院校需对现行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发展壮大符合现今经济产业化结构的涉农专业课程,不符合的需大胆摈弃,在专业上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始终把握专业建设规律,尊重社会事实,要将专业的发展紧紧与区域经济联系起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加强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提供力量保障。实训基地建设是涉农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培养环境的好与坏。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公平灵活的评价系统

无论是对待老师或者对待学生,都要尊重他们。在统筹规划学院涉农专业的评价系统时,对待实践内容的传授,对待实践内容的演习与实践,给予老师充分的肯定,给予学生充足的学分。只有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会乐于带学生去展开实践,学生会乐于参与实践,社会会给予学院一定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三)形成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和农学文化

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不是空谈,更不是“作秀”。它要成为鼓励全院师生爱农敬业,奋发努力的精神支柱。袁隆平是这个时代的楷模,他终身奉行的宗旨是“学为农民,生为农民,造福农民”。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到了。当科学实验与经典理论相悖时,他更是敢于大胆怀疑与创新。当代农业职业院校的老师与学生不能认为袁隆平离我们很遥远。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曾经也很平凡,最初他也仅是在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的农学老师。因为他志向高远,因为他爱岗敬业,所以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每所农业院校都要将像袁老这样的老一辈的农学家作为学院的楷模典范去景仰,要逐渐形成自己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体系,老师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热爱农学,关心学院的发展。

(四)加强对外科技指导

自2009年开始,江苏省涉农学校专业教师直接被派到县(市,区),驻在村,实现学校与地方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教师与示范户对接,实施“三对接”政策。这是农业职业院校发挥传统专业的办学优势,集中人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体现。通过这种科技指导,教师可以借此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增强在当地经济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这种类似的科技指导活动要多开展,而且要有更为实效的对接普通农户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农户享受研究成果,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四、结语

江苏省各农业职业院校面临生源减少的矛盾这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它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市场大环境影响中的必然结果。作为各农业学院的领导及教师在认真审视学院内涵建设的同时,也要不断研究国内外外部环境及国家各项招生政策。当然作为政府及教育管理各部门也理应学习日本等国各类对农业院校的扶持政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氛围,让更多地寻找生存发展空间的农业院校不再观望,不再悲观,让它们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光芒。

[1]人民网江苏视窗.2013江苏参加高考学生数量再走低[EB/OL].http://js.people.com.cn/html/2011/12/23/60533.html.

[2]李智水.江苏农业高职院校生源构成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

[3]孙翔.九十年代日本的农业与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82-86.

[4]凌飞飞,周远成.城镇化战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J].学理论,2010(3).

[5]朱丽夏,阮文彪.对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7(10).

[6]苏洪文.日中职业教育比较与借鉴[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

[7]杜保德.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的做法与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1).

[8]张雅敏.职业教育如何走出困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4).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学院院校
初等教育学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学院掠影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院校传真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