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国成长小说的特征——以哥特弗里德·凯勒的《绿衣亨利》以及赫尔曼·黑塞的《席特哈尔塔》为例

2013-12-12赵赫男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2期
关键词:哈尔亨利内心

赵赫男

成长小说也称教育小说,它于18世纪末起源于德国,最为典型的作品有: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维兰德的《阿迦通的故事》、诺瓦利斯的《亨利希·封·奥弗特丁根》。成长小说,顾名思义,在小说中一定有一段主人公的身心成长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由一个天真无邪的男孩成长为一个理智成熟的男子。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类型,成长小说有它自己的特征,比如:单独的一个男性主人公、少年离家远游、探险、个性发展、钻研艺术、和女人发生性关系等等。本文将借助哥特弗里德·凯勒的《绿衣亨利》以及赫尔曼·黑塞颇具中国元素的小说《席特哈尔塔》分析德国成长小说的特征。

一、主人公的内心发展

德国成长小说又被称作“内心发展小说”。内心发展是成长小说最根本也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它涉及人物性格,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主人公会选择这条成长道路,而不是那条。“内在”是指人最根本的东西、最真实的意义所在和人最初的形式,这也是教育和对人塑造最根本的目的。

尽管“内心成长没有外在的故事就不能被表达出来”①外在发生的事情可以是远游、和其他人物的相遇或者钻研艺术。在人的内心和外在有一种可以看到的关系,但是内心发展总是占据优先地位。外在的故事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表达出了对主人公内心发展的影响,为内心发展提供了空间。

《绿衣亨利》中男主人公亨利在少年时期并不知道自己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在被学校开除后,母亲把他暂时送到乡下的亲戚家生活,以便他可以在那里思考自己的未来。亨利在那里下定决心,要做一名风景画画家。但是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绘画生涯因为缺少天分而夭折。后来,他又尝试写作,因为年少的亨利在中学时就对语言产生了极大兴趣。叙述者通过对主人公不断寻找正确的事业发展道路,当然也是通过寻找内在的自我为过程,使主人公逐渐走向成熟。事业发展之路不过是外在的表现,为内心发展提供空间,内心的成长才是根本所在。

赫尔曼·黑塞是精通中国和东方文化的大家。在研究过大量中国经典哲学著作,特别是《道德经》后,他提出了“通往内在之路”,《席特哈尔塔》就是“通往内在之路”的压轴之作。主人公席特哈尔塔出生于一个宗教气氛浓郁,家境优越的印度婆罗门家庭。少年时,他就想冲破家庭的传统,不愿从事父亲希望他继承的宗教事业。自此,他离开家,开始闯荡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不同的宗教学说,也尝试过世俗的生活。最终在一位渡船人的引导下,席特哈尔塔在一条小河的河水中看到了自我,他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了绝对的自己,最终找到了通往内心之路。

二、“犯错误”是通往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催化剂”

一个人的教育过程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没有波折的。所以犯错误对于孩子或者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战胜错误,主人公才能知道什么工作适合他,他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年轻的主人公处于某一生活故事的中心,这个故事通过一系列的错误和失望与世界形成平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错误是人物发展的“催化剂”。

亨利最初的职业梦想是做一名风景画画家,但是他必须承认,“他缺少作为风景画画家所应具备的艺术创作和创新的天赋”。①席特哈尔塔在离家之后接触过各种各种的宗教学说,也曾过过世俗的家庭生活,在经历过种种挫折与错误之后,他才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发展了自己的学说,也就是“通往内在之路”,人只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够发现生活的出路。

三、成长中的阶段发展过程

在文艺理论中,成长小说是这样被标记的,它表述了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威廉·狄尔泰认为:所有被描述的冲突和危机都仅仅是达到和谐的一个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它特有的价值,同时也是下一个更高阶段发展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和父母或者成长环境产生冲突,离开父母家或者成长地。

(2)受到智者、老师或者教育机构的影响,生活观念或生活方式有所改变。

(3)受到艺术的熏陶。

(4)遇到爱人,发生性行为。

(5)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尝试,有时还和政治生活发生关系。

但是具体到某一部作品,并不是每一个阶段都要出现,有些阶段可能会省略掉。

亨利在15岁时因为一场恶作剧被学校开除,这时他被母亲送到了乡下的亲戚家短暂生活。在这里他遇到了两位女性:乡村教师的女儿,14岁的安娜;年轻貌美的寡妇尤迪特。对于恬静的安娜,亨利和她产生了心灵的交流,而在尤迪特那里他体会到了性爱之美。后他开始学习绘画,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老师,最终发现自己缺少绘画天赋,转而写作。

席特哈尔塔原本是婆罗门的儿子,属于印度教的贵族。一直到少年时期,他都是父母眼中教育的典范,父亲希望他成为教士,成为婆罗门的王侯贵族。但是,席特哈尔塔对于这种教育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的精神并没有得到满足,心灵并没有得到安宁,所以他选择离开家开始远游,之后他接触到不同的宗教学说。在放弃宗教后,他开始了一段世俗生活,和年轻漂亮的卡马拉发生了肌肤之亲,还生育了一个儿子。他学会了爱的技巧,学会了享受和奢华。但是这种肤浅的世俗生活并没有占据他的内心,席特哈尔塔开始了新的寻找自我的过程,并最终在渡船夫的指引下找到了通往内心之路。

教育是一个主观塑造的过程,也是个性发展最关键的元素。所以在德语文学史上很多著名作家都对成长小说的艺术理论提出过自己的主张,比如歌德、席勒、哥特弗里德·凯勒、君特·格拉斯等等。除了以上提及的一些特征,成长小说当然还有其他的特征,比如:成长小说多是对作者成长经历的自我影射、主人公的探险和心理状况发展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分析。

注释

①Gutjahr.Ortrud:Einführung in den Bildungsroman,(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Darmstadt,2007.

[1]Jacobs,Jürgen/Krause.Markus:Der deutsche Bildung sroman,(Verlag C.H.Beck,)München,1989.

[2]Keller.Gottfried:Saemtliche Werke.Hrsg.von Thomas Boening und Gerhard Kaiser u.a.Bd.2:Der Gruene Heinrich.Erste Fassung.Frankfurt am Main.(Deutsc her Klassiker Verlag)1985.

[3]Hesse,Hermann:Siddhartha.Eine indische Dichtung,(Suhrkamp Verlag),Berlin,1974.

猜你喜欢

哈尔亨利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找找看
不要盲目答应
大公鸡亨利
找找看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