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写的神话:活跃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科幻
——浅析科幻电影《源代码》中科幻题材的重构

2013-12-12柳美彤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源代码科幻电影乌托邦

柳美彤

一、引言

近年来,科幻题材成为电影拍摄的宠儿,各种科幻元素充斥在银幕上。如2009年《星际迷航》里眼花缭乱的飞船,2011年的《变形金刚》里充满屏幕转轴精密的机器人,《黑客帝国》系列里错综复杂的虚拟世界、真实世界、电子程序世界、锡安城、机器城……这些电影里充满了“技术感”,甚至是“工业感”、“金属感”的元素。然而人们为何如此沉醉于由钢铁、技术和未来构成的神话?

技术之为技术,实在应该被称之为一种创世的力量。西方因为人类自身的局限与有所不能而发明了上帝,《圣经》中声称:上帝可以做任何事情,也能够做任何事情,然而这毕竟只是虚幻,但是现代技术却使得这一切完全成为现实。①

正如上述所说,技术的无限扩展使现实世界与未来世界以某种方式对接,技术就是人类为自己找到的上帝。相对于人类的局限与有所不能,技术却以自身独具的观念化模拟的神奇手段展现出自己的完美与无所不能。它把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但是在想象中却存在着的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从而从感官和理性双重意味上满足人类最疯狂的幻想。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和主导的解读世界的文化样式,都有一种与之相应的艺术,在“文字尚未发明之时,人们用形象来思考。在文明程度较低的古代,巫术、神话和传说是人们解读自然和生活世界的独特方式,列维·斯特劳斯说,神话故事的结构本身就是意义的呈现,神话替我们思考。在文明社会,宗教一度是解读自然、宇宙和社会的主导性文化样式,联结着今生与来世、神与人、责任与希望。近代以来,科学锋芒锐出,对自然和人类世界作出理性说明,并排挤其他的文化解释模式”。②

科幻小说正是科技时代的产物,它对当今时代和世界有独特的文化阐释功能,是超越大众、超越时间的文本,它也“具备社会批判的功能,是活在未来的文学,它以文学幻想的形式展开对现实的审视和批判”。③作为科技时代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科幻小说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反思世界、反思我们所处时代、反思科学本身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帮助我们找到一种更疏离化和陌异的方式来解读我们所熟悉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科幻小说具有区别于往昔文化形式的特征,即以科技为绘笔,以幻想为灵感,在特定的时空场域建构未来世界,正如一个小小的“时间岛屿”,浓缩了各种社会政治的、外观的、宇宙的构想。

然而作为大众文化形式之一的科幻题材电影则又与科幻小说存在距离,这距离主要在于前者与大众心理息息相关,科幻小说旨在批判历史和审视当下,而科幻电影则在更大程度上倾向娱乐,倾向帮助大众登上乌托邦的乐土而非纠缠于悲观的敌托邦,这时,不得不自我扭曲的科幻能清晰地折射出一个真实复杂的当今世界。

二、八分钟拯救与重写的神话

“时空”这一概念也是经常以不同的新奇面目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生命与时间是人类永远的话题,人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对此着迷,而科幻小说也常常借助特定的时空转换形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寻找和维持一种历史张力。从1984年《回到未来》三部曲的穿越时空到2011年的热门电影 《源代码》中运用的“平行宇宙”或者说“多重宇宙”理论再到《盗梦空间》中四层梦境和迷失城。这正是对之前科幻电影中时空观的一次次大胆突破和重构。

由于时间悖论的存在,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由于时间箭头的单向性,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或者说哪怕能够再现已发生的过去,也无法对历史有任何干涉。“关于穿越有一个“外祖母悖论”:如果一个人真的“回到过去”,并且在其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么时间旅行者本人从哪里来?“对于‘外祖母悖论’的解释,物理界产生了平行宇宙的概念:也许有许多平行的世界,如果改变某一段历史,那以后的历史将会得到巨大的改变,或者原本该发生的会在另外一个平行的世界里发生。”④在人们试图通过回到过去修正错误的母题故事中,《源代码》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设想完美的顶峰。

《源代码》的主人公——在阿富汗执行任务的美国空军飞行员史蒂文斯上尉突然惊醒,迷惑地发现自己以另一身份历史老师肖恩处在一列火车上,通过不断回到芝加哥火车爆炸案前的八分钟(斯蒂文斯反复回到8分钟前参与这段历史),探寻真正的凶手,目的是阻止另一场更大的核爆炸。不过当他终于发现了凶手之后,仿佛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进入了另一个与现实宇宙既平行又交错的“平行宇宙”,不仅重获新生,而且抱得美人归。

然而现实中的史蒂文斯上尉已经在阿富汗战争中受到重伤,带着对未能在死前跟父亲道别的遗憾等待死亡,在列车上的寻找真凶拯救世界不过政府的一项实验项目,即利用一套仪器维系并连接濒死士兵的大脑,同时再将其他事故遇难者大脑所记录的残留信息与其关联(电影中说是“重叠”),从而重现出一个长达 8分钟的死前时空供“缸中之脑”来遨游,以达到帮助警方查找各类事故起因。现实宇宙与平行宇宙直接的巨大反差、前者的残缺结局和后者的美满让人们下意识地愿意无条件地相信平行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因为它使人类长久以来试图通过时光一次次重复来修正自己人生的这一梦想成为可能。

“我们希望能够把自己认为错误的问题,重新设计进行调整以臻于完美的目的为终极追求。《源代码》的影片结构就是基于对设计修正理念而作的一种假象,假设人生的设计可以修改直至相对完善。可以通过洞察未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计划性修正。”⑤

这正是“最后八分钟拯救”的叙事魅力所在,就在平行世界的一次次重构当中,现是科幻元素为主人公从残缺走上圆满之旅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接着,他开始一次次地修正他的遗憾,包括爱情、亲情和自我掌控的自由。一次次的穿越使影片在虚幻与真实间重建了一层新的圆满的人际关系:与父亲由冷漠误会到理解,与古德雯由利用到惺惺相惜,与克里斯汀娜由陌生到相爱……在过去,当现实生活中的遗憾无法弥补,人们往往借助浪漫文学故事陶醉在桃花源般的幻想当中,然而在梦醒之后,他们清醒地明白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而如今,人们借助科幻电影中“平行宇宙”的理论实现梦想,且并不把这一美梦当做是不可实现的,而是笃信它的科学性和可实现性,这是大众文化的胜利,是科幻和技术等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让步,这是一个为绝对自由和圆满的人生而重写的当代神话。

三、故事之外的故事:政治寓言与“弱者战术”

来自科幻的隐喻已经不仅限于灾难、未来、奇观,而开始与政治、商业、经济的寓言密切相关。政治商业寓言在诸多科幻电影中都有影射。例如《变形金刚》中威震天对能源的渴求和争夺无疑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石油(能源)危机有关,对能源的掠夺也成为“二战”后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动力;而“《2012》也似乎成为金融海啸时代的绝佳隐喻,影片中选择在中国制造诺亚方舟的情节似乎预示着中国作为 ‘世界工厂’的实力”;⑥结合19世纪后期的西方在资产阶级帝国梦想的支配之下的那种向外扩张的野心和历史,我们也不难看出《阿凡达》中表露出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他者”的恐惧和隐忧。于是,在这些科幻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之外还有无数与当今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故事,它成为浓缩了全球文化政治经济关系格局的缩影。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出,蕴藏在《源代码》中的政治寓言正设定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执行公务的飞行员史蒂文斯正飞行在阿富汗上空,后因飞机坠毁而丧命,在主人公碎片般的回忆中,在他与负责源代码项目的拉特里奇博士的对话中,我们还可以感受身穿绿色军装的士兵们处于枪林弹雨中战争的残酷和恐怖,感受到影片对美国政府向阿富汗开战的谴责,感受到军国主义和话语霸权主义的阴影。

然而这阴影远没有因主人公的生理死亡而散去,当他的大脑处于被拉特里奇博士操纵的境地时,尽管他有自己的意识,却无法做主,正如教授所说:“你就是时针上的指针,我们给你上了发条,你就开始转动,再上一次发条,你又开始转动,你的作用就体现在此。”影片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对政治强权对人权的侵犯的指控非常尖锐,这里的拉特里奇博士可以代表一系列国家意志背后的操纵者,如政治军事或财团首脑。士兵出于爱国已经牺牲,而且是死于统治者们为了利益而发动的不义的战争,这本身就足够讽刺,而在士兵死后仍不忘榨取剩余利用价值则使批判意味加重:罔顾战士的意愿强迫他的大脑继续服役,并强调“你的大脑的使用权和整个源代码项目都通过了军事法庭的审核”,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践踏。然而他们的目的也并不像自己所宣称的“为了两千万美国人的生命那样高尚”,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和名利野心。

军国主义在科幻小说的话语中及论及科幻小说的话语中都有出现。而在科幻小说中描写到的军国主义催生出的则是借科技的力量而变得越发深广的一场殖民化大革命,军事化的政治“辐射尘”可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强烈地影响和控制着大众文化的方向,在所有军事科幻文学里,他们都被热情洋溢地描述为:全副武装、精良装备,能更加神速、更大规模地进行屠杀。在《科幻小说面面观》里达科·苏恩文有这样的表述:

公司资本主义(主要在美国)的军用工业机构生产的是在全球贸易中获利最丰厚的“杀人商品”,它们不仅是导致国际组织暴力的最重要原因,也可能是那通过商品经济强制执行一场世界文化大革命,把人类的生活世界与生态系统全部殖民化的最重要原因。⑦

而科幻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形态之一,却在某种程度上拒绝了这一殖民化大革命进程,充分显示出大众文化作为一个斗争的场所,已经日渐成为对支配文化的抵制力量。正如《源代码》中主人公史蒂文斯在古德雯的帮助下成功逃脱拉特里奇博士的掌控,在平行宇宙中获得了绝对自由,这时影片中体现的爱情、友情和亲情主题的彰显,尽管落入俗套,却正是以大众文化的流行思维对现实统治秩序的解构和抵制。用葛兰西的话说,即是统治阶级的知识和道德霸权受到了挑战。抵制理论在德赛图那里得到发展,“他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大众战术上的‘抵制’,这是文化意义上和象征意义上的一种‘抵制’,着眼点在于大众或者说‘弱者’在文化实践中,如何利用‘强者’或者利用强者给他们的限制,给自己创造出一个行为和决断的自由空间”。⑧124这一理论核心处即有“弱者的战术”的著名论点。现实世界中,当气急败坏的拉特里奇博士冲进实验室想阻止古德雯时,飞行员史蒂文斯已经在最后八分钟后停止了生命,而免于被反复利用的命运,同时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他也获得了逃脱和救赎。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弱者打败强者的快感,一种自下而上破坏管理和控制工人系统的快感,自下而上的权力就在于大众如何逃避控制。

四、不完美的乌托邦之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文化在逃避社会控制时,往往并不够彻底和完全。“大众文化就像一场游击战,支配文化生产的阶级集团装备精良,是军力非凡的正规军,大众则是小规模武装的游击队。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在游击队和正规军,也就是弱者和强者的对抗中,弱者的策略因此不是要赢,而是力求不被打败。不被打败就等同于胜利。”⑧125-126因此最后,影片回避了讨论史蒂文斯逃往的平行宇宙里情况如何,是否也存在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遗憾,例如以拉特里奇博士为代表的军国主义统治阶级和制造爆炸案的恐怖分子。而更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主人公始终无法以他自己的身份获得在平行的宇宙中存在,而是将以肖恩(历史老师)的面貌和地位生活,与克里斯蒂娜相爱,这是一个打了折扣的童话,是一个圆满却并不完美的神话。然而除开电影情节本身,就是《源代码》中科幻理论的运用也是破绽百出、惹人置疑的。

拉特里奇博士所提到“源代码”与量子物理学上所谓的平行宇宙理论相去甚远。量子力学层面上的平行宇宙是重叠在一起的。它们是以重叠的状态存在的,比方说在我们的这个空间中,叠加了无数的平行宇宙,无数的平行宇宙重叠在一起,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无数分之一的一个平行宇宙。一般来说即便是拍成科幻电影的话也只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发生穿越,例如热门美剧《迷离档案》,很难像《源代码》中那样在“大脑意识”的层面上通过电脑模拟的源代码进行穿越。因此,《源代码》一片中的“平行宇宙”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时间旅行穿越概念的另类包装与运用。⑨

当科幻小说走向科幻电影,尽管科幻难免在某种程度上变了质,走向伪科幻,但这种扭曲却能作为一种有效手段造出乌托邦之境,在那里,人们终于不必受到各种限制而被固定在社会机器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乌托邦中的自由的光辉的折射吸引和召唤着大众。

我们通常认为判断一部作品是否符合乌托邦小说时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每一部乌托邦小说都是一部对作者所生活的经验环境进行含蓄批判的讽刺小说;第二,“无组织的理想之地可能是人间天堂,也可能是安乐乡,但绝不可能是乌托邦,所有的乌托邦小说都是反方案、反对坏的组织,反对作者身陷其中的道德混乱和物质混乱,而反方案的实质必然是一种得到清晰阐明的拟换性秩序,它必须对拟换性的国家进行详尽的勘察”。⑩从第三部分的论述中看出《源代码》或许能够满足第一个条件,然而第二个条件却不能成立,因为影片在假设以平行宇宙作为乌托邦之境时并没有对这世界作出任何实质性的限定,比起自由主义的、公社式的和联盟性的国度,平行宇宙更像个神话,像一个没有缺憾的仙境,这就为大众的乌托邦之境埋下了隐患,也折射出弱者的战术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彻底性。当大众文化在为这乌托邦的出现而狂欢时,为这神话神魂颠倒时,其实并没有也不指望获得对意识形态的掌控,正如上文所说,它只是力求不败而已。

然而,即使这个神话般的乌托邦具有根本性的危机,但对于大众文化来说,它也已经意义重大,因为它模糊了可能与实在之间的界限,把可能性等同于一种实在性,但是乌托邦又是真实有效的,每一个乌托邦都是对人类可能性的预示,没有这种预示的能力,人类历史上无数的可能性也许至今仍然得不到实现。正如陈刚在《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中所说:“因而,乌托邦虽然是虚幻的,但正是这种虚幻性使得它向可能性开放,使得人生成为一件能够承受的事情。”⑾

综上所述,科幻电影跳跃于与科幻小说(精英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商业寓言)、大众文化语境(流行文化)之间,更像是一个核心纽带不断地与特定社群发生联系。我们以《源代码》为例,分析了科幻电影背后的微小而又无限巨大的延展空间。科技时代用科幻重写的神话,它试图用重复的时空修正生命中的遗憾以获得人类的绝对自由,并借助科技力量逃离现实,进入乌托邦之境。而大众文化在这神话的产生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于是在政治寓言充盈的氛围中,大众文化以其独有的抵制话语通过对科幻的扭曲展开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权力争夺。

注释

① 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3.

② 邬晓燕.科幻小说:科技时代新的解读方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5).

③ 余泽梅.陌生化与认知: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科幻小说[J].江西社会科学,2012(1).

④ 王宇.科幻电影的时空观[J].课堂内外:科学Fans,2012(3):56.

⑤ 胡平,王晨萱.设计理想与期望的平衡——电影《源代码》对精神的诠释[J].作家杂志,2012(9).

⑥张惠瑜.影视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2008-2012[M].北京:三联书店,2012:161.

⑦ 达科·苏恩文.科幻小说面面观[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442.

⑧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125-126.

⑨ 基督山伯爵.由《源代码》闲谈邓肯·琼斯——硬科幻、软科幻、伪科幻?[J].新科幻(文摘版),2012(1).

⑩ 达科·苏恩文.科幻小说面面观[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156.

⑾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53.

[1]胡平,王晨萱.设计理想与期望的平衡——电影《源代码》对精神的诠释[J].作家杂志,2012(9).

[2]达科·苏恩文.科幻小说面面观[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3]朱锐.科技政治与生态隐喻——解构《阿凡达》[J].艺苑,2010(3).

[4]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5]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6]张惠瑜.影视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2008-2012[M].上海:三联书店,2012.

猜你喜欢

源代码科幻电影乌托邦
基于TXL的源代码插桩技术研究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软件源代码非公知性司法鉴定方法探析
基于语法和语义结合的源代码精确搜索方法
揭秘龙湖产品“源代码”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