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013-12-12彭雪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杨宪益归化译本

彭雪莉

浅析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彭雪莉

文学翻译是文学艺术的再创造,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高度活跃的研究领域。译者,作为文学翻译的第一读者,又是文学创作的再现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其复杂的身份与作用在文学翻译的研究者也值得深入的剖析和探讨。本文拟从译者对原文本身的理解、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对译文风格的再现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作一个简要分析,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和彰显,以更深化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探索与研究。

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性 内容 翻译策略风格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接受美学作为传统阐释学及现象学的继承者和拓展者,它认为:“文学的文本是具有两极的,即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为作者的文本,审美极是作为读者的文本。并由目标读者加以完成的一种实现。”艺术极和审美极的相互交融才构成了完整的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换言之,任何文学作品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其意义的实现是通过读者在接受文本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对文本信息加以具体化,对文本意义的空白处加以补充填补,最终实现其文学文本的价值。因此,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式的图式结构,译者作为文学文本的第一读者是对文学作品的一次再创造。译者通过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接受活动,用自己的理解对作品加以重现和改造,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所以,文学文本的翻译是一种个体行为,不同的译者由于生活阅历、教育素养、审美情趣以及艺术鉴赏力各有不同,对同一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种文本的阅读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现以文本为例,看不同的译者在文本理解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例1.令郎真乃龙驹凤雏。

这是《红楼梦》中第十五回中对贾政儿子的一句恭维话。

杨宪益译本: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

霍克斯译本: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显然,杨宪益和霍克斯在对句中的“龙、凤”的理解和阐释不尽相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龙、凤都代表着吉祥,用龙驹凤雏形容年轻有为的人。所以杨宪益为了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本意并按照本人所处文化背景的理解对话语进行了直接的阐释。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妖魔的象征,凤代表着重生。所以,霍克斯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原文作了适当的修改,舍弃了对“龙”的翻译,而只保留了“凤”的寓意。可见,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对相同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却赋予了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因此,译者在以读者的角色阅读和欣赏文学文本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读者。译者对文本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过程。许钧提出:“译者的主体意识,就是指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人格意识和创造性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意识作用的大与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文学翻译过程,并决定着文学翻译的最终结果,即文学作品的价值。”同样,查建明也谈道:“译者主体性指的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充分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的目标而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性就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个人的自觉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修养及审美创造。”

二、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与译者所适用的翻译理论,选择的翻译策略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的主体性。任何的翻译行为都受到译者翻译意识与目的的影响,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无不体现着两种文化背景的交锋。因此,译者作为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搭建者,其文化身份和语言文化倾向也反映着他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 《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译者尽量尊重原文本,让读者贴近原作者,称为异化。一种是译者尽量尊重目标读者,让译者无限贴近读者,称为归化。文学翻译中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的处理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翻译质量的好坏。鉴于此,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就成为文学作品中涉及文化因素翻译的一种可行的出路。尽管在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异议,归化派认为采用归化法翻译的译文更容易让目标读者接近原文,对原文的接受更充分。异化派则认为采用异化法翻译的译文更贴近原文及原文作者,更能丰富目标语的语言,再现原文的风采。无论怎样,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来看待,也就是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本身的翻译目的,这也是译者主体性充分彰显的一种方式。下文将通过例子来加以说明。

例2.世人都晓神仙好。

这是《红楼梦》中第一回中的一句话。

杨宪益译本:All men belong to be immortals.

霍克斯译本: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从两个译本我们可以看到,根植于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杨宪益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无限贴近原文作者及原文本身。“神仙”出自中国的道教文化,道教主张无为,天人合一,人死后可以升天成仙,所以杨译为“immortals”,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同样,按照西方基督教的说法,人生来是有罪的,因此人要通过不断的赎罪才能让灵魂得到上帝的拯救,所以霍克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译为“salvation”,反映着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倾向。宗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如同圣经对于西方的文化,各种宗教色彩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语言并丰富着现代语言。

例3.袭人说了半截又掩住,王夫人道:“你只管说。”

杨宪益译本:“Go on.”

霍克斯译本:“Please go on.”

原作品中的王夫人和袭人是主仆关系,话语中带有命令的语气。杨采用祈使语气来翻译,忠实于原文。而霍添加了一个礼貌用词 “please”,其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西方社交礼仪中的礼貌原则,这样就更贴近目标读者,使目标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原作品。

上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不是随意的,而是译者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受到翻译目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环境的诸多影响。其各自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符合当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审美需求的。

三、译者对原文风格的再现

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性的艺术语言,作为文学翻译的译者除了搭建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外,同时还通过深刻领悟原文的艺术精神把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再现出来,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因此,作品风格的迥异体现着文学作品背后译者独特的个性。

例4.《红楼梦》中贾母请刘姥姥进大观园吃饭,刘姥姥为讨贾母欢心,站起来便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如大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杨宪益译本:“Old woman Liu,I vow,eats more than any cow.And down she settles now,to gobble enormous sow.”

霍克斯译本:“My name is Liu,I’m a trencherman true.I can eat a whole cow,with her little pigs,too.”

杨译文的第一句话自行添加了“I vow”,以保持最后韵脚的一致性,这样就使刘姥姥的话语听起来有一种幽默的色彩了。霍译文的最后一句也是他个人的创造和添加,译者不惜改掉原文的内容以达到押韵的目的。由此可见,由于译者的个体差异,两位译者各自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再现了原文本身的艺术风格。

例5.I was glad of it:I never liked long walks,especially on chilly afternoons...(Jane Eyre)

李霁野译本:我觉得很高兴:我从来不喜欢跨远时长的散步,尤其是在寒凉的下午……

黄源深译本:我倒是求之不得,我向来不喜欢远距离散步,尤其是在冷飕飕的下午……

两种译本各具特色,不同译者自身的个性气质、文学素养、艺术表现力以及行文习惯都主观地能动地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使文学翻译创作更充分地体现译者的个性和风采,从而形成不同的翻译风格。

再比如《呼啸山庄》的两个中译本,方平的译本看起来简洁流畅,显得文采十足。他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给读者以无限的亲近感。而杨苡的译本采用的是异化法,忠实于原文,贴近原文作者,表达精准、通顺,给读者以浓厚的异域风采和情调。

可见,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贯穿着整个文学翻译的过程,包括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充分性、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倾向性,以及译者再现原文风格时的创造性。在充分理解原作品时,译者会受到各种前理解的影响;在理解原文内容后,译者又会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再现原文时,译者又创造性的利用目标语言表达技巧,充分展现原文的文本风格和艺术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彰显作用。

[1]David,Hawkers.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the Penguin Group,1973.

[2]Yang Xianyi,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许钧.创造性叛逆和译者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0(4).

[4]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查建明,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外语教学,2001.

[6]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猜你喜欢

杨宪益归化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金丝小巷忘年交》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