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苏菲的选择》中女性形象研究
2013-12-12方娟
方娟
一、综述
威廉·斯泰伦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普利策奖获得者,著有长篇小说《漫长的行程》、《躺在黑暗中》、《纵火焚屋》、《纳特·特那的自白》以及《苏菲的选择》。其中《苏菲的选择》由美国著名兰登书屋在1978年出版,该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世界性轰动,获得权威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被奉为 “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使威廉·斯泰伦享誉世界文坛。很多文学评论家和读者都将他推举为继海明威和福克纳后最伟大的作家。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深刻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远影响。斯泰伦对以苏菲为代表的大屠杀女性幸存者在社会中的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展现了二战后人类精神所面临的复杂矛盾与危机。
二、小说情节梗概
斯泰伦的小说具有自传性质,创造这部小说的动机源于作者曾遇到过的一位经历过二战的波兰幸存者,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让人们更加确信这部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小说以作者的自述加上女主人公苏菲的回忆构成,讲述了人在极端境遇下的生死抉择。二战中,苏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被迫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她无奈地选择了把女儿送进焚尸炉,暂时保住儿子的性命。在集中营里,为了挽救自己的孩子,苏菲不惜向纳粹卖弄姿色。战后幸存下来的苏菲在精神失常的内森和作家丁哥之间,选择了回到内森身边,最后双双服毒自杀。当生存是一种奢望时,她在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下努力去求得生存的希望,而当幸存下来有重生机会,却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
三、女性主义理论简介
女性主义流派众多,理论各异,但基本观点和最终目的都建立在一致性基础上。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男性同为人类,本来应该平等,造成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是父权制思想,社会是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清理文学中父权观念对女性的歪曲歧视,研究文学中女性形象等,同样也是为了揭开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提高女性觉醒,向男权社会观念提出挑战。[1]因此,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苏菲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在物质和精神上受压迫的一面、长期受男性控制,借此提升女性地位,歌颂女性美好形象,向传统父权制思想提出批判。
四、女性主义视角下苏菲的女性形象
(一)苏菲的弱者形象
1928年伍尔夫在她的名篇 《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假设莎士比亚有一个和自己一样天赋的妹妹,却因父权制的压抑、限制而沦落、自弃直至自杀身亡。伍尔夫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归因于父权制社会。[2]小说中苏菲始终是以一副弱者形象示人,她软弱的性格形成根源便是自小受父亲的压迫。苏菲有着一个专制而强硬的父亲,自小扼杀她的才能,苏菲受过很高的教育,却自始至终摆脱不了父亲对她的控制,从她的职业到婚姻都是由父亲一手操办,苏菲和她懦弱的母亲在波兰天主教义引导下完全对父亲顺从。她的父亲还是一个政治狂热分子,苏菲对父亲的政治观虽不支持却仍然在他发表政治演讲时做打字记录。在和丁哥的初次谈话时,对于父亲这个形象撒了谎,直到最终被揭穿,反映了苏菲内心对父亲这个形象的畏惧和依赖。
在父权制社会里,女性难以获得独立,必须依附着男性而生存。圣经中便认为女人是由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造成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反驳这一观点,觉得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是获得人身自由的物质基础,经济上处处依赖男人是没有自由可言的。[2]苏菲是一个典型的没有经济独立的女性,内森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使她恢复了健康,带她过上了“她所喜欢的富裕的美国生活”。[3]他阻止苏菲继续做按摩师助理的工作,苏菲认为工作给了她安全感,最终还是在内森的暴力威胁下辞退了这份工作。内森发病弃她而去后,她住在“西城旅馆”好几次想要从窗口跳下去。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不可能成为女性的拯救者,婚姻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使双方都享受到和谐与幸福。而苏菲甚至将内森当成了她的精神救赎者,为他而存在。
(二)男性审美对象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和法国女作家波伏娃首先洞悉了男性文学对女性形象的臆想、歪曲和歧视。与女性主义相反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是在精神分析风靡一时后对创造力起源的归根和膜拜。弗洛伊德认为只有成年男性才具备生命的利比多的压抑和升华,以此创造出文艺作品。[4]斯泰伦的作品以性描写直白裸露而颇受争议,更类似于一个正值青春期、荷尔蒙分泌过于旺盛的青年男性内心的剖白,女性成为他创造力的源泉。小说中出现了三位女性:年少时爱恋过的对象玛丽亚·亨特,因婚姻的不幸而跳楼身亡,让丁哥感到一种深切的痛楚和悔恨;受原始性欲驱动下被犹太女孩蕾思吸引,不带任何情感因素,作者单方面地认为和蕾思的结识会有助于提高他的文学品质,虽然缺少他对苏菲“那种深藏的诗意而理想的热情”;而和玛丽亚有几分相似的苏菲最终带给丁哥此生不渝的爱情,经历过战争的迫害苏菲的美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美,这种美结合她不同于常人的经历,以及和内森之间令人费解的二人关系,丰富了作者对于女性神秘性的幻想。
(三)苏菲的诱惑者形象
在男性作品里,女性经常被描述成诱惑者的形象,女性是罪恶的源泉。圣经《创世纪》中便描述是夏娃诱惑亚当偷吃了禁果,上帝一怒之下将他们赶出无忧无虑的伊甸园。希腊神话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如潘多拉的盒子,将人类所受的苦难与堕落归咎于女性的无知和好奇心,女性是万恶之首。亚里士多德说:“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5]《苏菲的选择》同样是由男性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类思想。集中营里的苏菲违心地利用自己的美貌去诱惑纳粹军官,期望以色相做交易能保住儿子的生命,尽管纳粹分子所有的行为在她眼里跟野兽无异,她仍然卑微地奢望能得到一丝善心,最终还是失去了儿子。
(四)赎罪者形象
苏菲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次选择,而由于其软弱的性格,导致了性格上的被动,心甘情愿受命运的摆布。在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中,纳粹逼迫她选择了儿子而将女儿活生生地送到焚尸炉。这次的选择让苏菲精神上为此背负了沉重的负担,把自己看成了一个罪人,应当承受的苦难为自己的罪行赎罪。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苏菲认为纳粹已经将她变成了有病的野兽,卖命地为纳粹打印屠杀犹太人的报告,“我为我所做的事情深感愧疚,我想我永远也摆脱不了这种罪恶感”。(204)内森的精神不正常,常常在发病时对苏菲使用暴力,苏菲默默地忍受着情人的辱骂,认为自己应该承受这一切为过去而赎罪。这也导致了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苏菲放弃了和丁哥去重新生活的机会,而又回到了精神已经失常的内森身边,双双吸毒而死。
五、结论
苏菲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无论是自己的婚姻还是儿女的命运等种种选择问题上,都反映出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里女性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最终在“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上,苏菲选择了后者。虽然她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却由于其懦弱的性格和心理阴影使她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又过于依附男人生活而不能独立,导致其一生的悲剧,给我们留下了不仅是心灵上的震动,更有对人性的思考。事实上在国内,由于大陆传统父权文化思想极为强大,国人对女性主义仍然缺乏了解甚至误解。本文旨在通过女性主义视角系统地分析研究《苏菲的选择》,以促进对该小说及斯泰伦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推动国内女性主义研究发展。
[1]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弗吉利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M].谢瑶玲,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张海钟.精神分析学派与女性心理学的发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5]William Styron.Sophie’s choice[M].Corgi Books,1980.
[6]Wyatt Brown B.William Styron’s Sophie’s Choice:Poland,the South,and Tragedy of Suicide[J].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