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池大雅作品看江户时代日本文人画的特征

2013-12-12赵冬梅卢相志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画谱大雅江户

赵冬梅 卢相志

日本文人画是受中国明清文人画影响而形成的画风总称。18世纪中期,中国明清文人画传入日本,在日本江户时代兴起了新一轮的中国画热,从而掀起了风靡一时的文化时尚,发展出日本的文人画派。日本文人画从江户时代①中期开始占据了日本画坛,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日本文人画达到高峰,涌现出一大批富有个性的文人画家,而池大雅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绘画具备日本文人画的基本特征。

一、师法中国,注重表现内心

日本文人画对笔墨的热爱来自于当时对中国文人画的崇拜和喜好之风,这限制了它在笔墨世界的拓展,几乎可以认为是笔墨的中国派。日本文人画家较少地诉诸感官,而较多地诉诸内心思想。当时“文人”的生活很无奈和无聊,既无远大抱负又无特殊本领,但他们有一份真诚。他们以文人特有的洗练的感性和富有知性理性的笔墨,为人们干裂的心田落下几滴甘露。池大雅的绘画作品在内容上多为山石、瀑布、田园、溪流。通过对比此类景物给人的感觉来表现其内心的感情,或孤独、或兴奋、或哀愁、或悲伤。宇宙大观的万千物像使画家无比舒畅,淋漓尽致地表现对宇宙的感受,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越来越升华的境界中与自然的完全融合。

《渭城柳色图》作于1744年,是池大雅被保存下来的作品当中最年轻的一幅。这幅作品是根据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创作而成。当时池大雅的朋友五十岚浚明在回故乡——新潟之际,池大雅为他饯行并画了这幅画赠与他。《渭城柳色图》充分吸收了中国水墨画的特点,给人的印象是淡彩气韵鲜明,线描纤细。无论从岩石还是树木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说都参考了中国《八种画谱》②等木版画谱。同年冬天,池大雅完成了《箕山瀑布图》,这是池大雅去大阪府箕面市的箕面瀑布游玩时画的真景图。同《渭城柳色图》形式化的画法相比,这幅图想努力表现出岩石的实际数量和质感。结果画中的岩石看上去粗暴,有种未画完的感觉。从师法中国这一点来看,首先模仿了中国画流行元素,即使用了长条幅画面,从而使得箕面瀑布看上去宛如日本栃木县有名的华严瀑布一样。其次,大雅在画作上还不忘题写汉诗,这也是典型的师法中国的产物。池大雅将中国文人画风格和中国文人画题材融入到日本绘画创作中,即借用中国的主题和手法,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特点,这也是他的成功之所在。

二、墨色交织,清新细腻

相对于中国文人画来说,由于日本文人画天然地缺少原创性的深层笔墨传统资源,加之日本特有的审美情感,使得日本文人画选择用简练的笔墨、朴素的笔法来表现洒脱、明快、飘逸的风格。在色彩上日本文人画更为丰富和细腻。日本文人画重视色彩表现,这与日本的绘画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池大雅的绘画多以墨为主,更为注重笔墨的表现力,做到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正是这一特点使其作品具有清新、雅致、空灵脱俗的特点。其个别作品强调色彩的运用,但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因为池大雅对色彩感觉极佳,也被称之为色彩设计家。他在点彩方面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绝妙。《儿岛湾真景图》据说是池大雅45岁以后的一幅作品。这幅图技艺圆润,笔墨和色彩的交织充满了自信,墨中有色,色中有墨韵,可谓墨色一体化。

三、笔墨从简,意境悠远

相对于明清文人画浑厚的诗文传统,繁复的笔墨语言来说,18世纪六七十年代艺术风格已臻于成熟的日本文人画笔墨相对简练,无繁琐复杂的表现形式,用极其朴素的笔法表现洒脱、明快、飘逸的精神,随性挥洒的水墨画较多。日本文人画集中发展了中国文人画简笔、粗犷的一面,发挥和传播了中国文人画体系的简笔画一面。简练的笔墨营造的意境却极其深远。浓淡相宜的墨象和细腻简洁的笔触立马就能呈现出山水的韵味,使人体会到那种灵动的气息,回味无穷。池大雅的绘画中较多地表现出这样的绘画作品。有时一幅画中仅有几条墨线,但由于用笔和构图的精妙,使你浮想联翩。池大雅所作的《洞庭秋月图》就是这样的作品。这幅图是大雅晚年的水墨画的杰作。自年轻时起就喜欢画潇湘八景的他将这八景画在了八个扇面上,在每一面扇面上写上中国名人的七言绝句。《洞庭秋月图》描绘了洞庭湖中的小船上一人吹横笛的秀美景色。这一图样始于他27岁时的《潇湘八景图卷》。大雅似乎特别喜爱这一图样,在他四季山水图的秋图当中也使用了这一主题图案。但在画《洞庭秋月图》时,大雅大胆地进行了尝试,他既没有描写凡世,也没有描写远处的山,甚至连主题中的月也没有进行描写。他仅仅通过绝妙对称的弯曲画面和纤细涟漪的墨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湖之广阔,空间之幽深,清风、水面上明亮的月光和响彻四方的笛声。

四、题材上浓厚的乡土情韵

江户时代的日本文人画具有浓重的市民特色,在选材上喜欢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入画,使观者从人物日常生活和景致的微妙变化中,慢慢体会浓郁和细腻的人情,体会到生活的惬意和内心的满足感。日本人这种敏感细致的审美偏好和淡泊简约的精神,使其在审美意识上表现出洗练的美以及形式小巧的特色。池大雅的绘画经常以这种普通的生活场景入画,比如他与谢芜村合作绘制的《十便十宜帖》就是通过对乡人的描写传达出生活的辛苦和自给的乐趣,表达了日本人热爱生活的小情趣。这种淡泊简约的精神使画家在日本绘画审美意识上表现为洗练的美以及以小见大的形式技巧。在文人画中就表现为偏爱日常生活的题材,体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眷念和淡淡伤感,即“物哀”在生活中的反映。

五、禅意十足、受“物哀”影响颇多

日本文化的灵魂是与中国的 “儒”、“道”、“禅”的思想史紧密结合的,因此日本文人画也相应地反映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江户时代武士阶级的文化和理论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作为当时日本“文人”的武士们接纳了中国儒、道、禅三家互补的哲学精神,强调守节自律、个人修炼以及顿悟等。大量的日本画家极力推崇水墨山水画。例如,池大雅几乎所有绘画作品中都渗透着禅意。简朴、典雅的画面渗透着一种东方神秘和深沉的超脱现实的幽玄。

此外,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也是影响日本文人画的重要思想之一。“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这一理念简单地说就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回婉转、或思恋憧憬。那就是日本式最深层的美意识。物哀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也渗透到了日本文人画作品当中。“物哀”思想的传统使画家对所表达事物更具有“文人”的审美眼光。

六、重视写生、吸取西洋画特点

早期的池大雅学习传统的日本式水墨画,努力研究明清文人画。但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地摄取明清画风的方法上,而是行万里路,游览名山,周游日本全境,进行实地写生。他描绘了许多中国画式的山水及日本的风景名胜,终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的“真景画”。池大雅一生几次外出云游,宽延元年③在云游了金泽、富士、日光和松岛等地之后,去了江户。在野吕元丈处见到了西洋画后受到很大冲击。自此之后的作品中,表现出了西洋画明暗和透视的特点。池大雅29岁时的作品《浅间山真景图》就是具有这一风格的代表作。此图描绘了位于日本中部伊势国东南方的著名旅游胜地——浅间山的真景。本图由近看浅间山的蛇形山脉和眺望伊势湾的辽阔场景组成。该作品十分重视写生,体现了日本人自然至上的观念。除了重视写生之外,这幅画池大雅选择了横长的画面,将视点固定,采用了西洋画的远近法。吸取西洋画营养这一特征在池大雅的创作中非常显著,甚至对后来的画家以及对于日本画和西洋画的融合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池大雅从学习中国文人画入手,融合日本传统绘画技法,又吸取西洋绘画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作品师法中国,注重表现内心思想,渗透着禅意,简朴、典雅的画面渗透着一种东方神秘和深沉的超脱现实的幽玄。在技法上追求笔墨简练、意境悠远,色墨交织。池大雅的文人画具备江户时代日本文人画的基本特征。本文择其主要因素分项展开论述,目的就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深入具体地了解池大雅的文人画创作心理,以便能对池大雅其人和其作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注释

①江户时代指1603—1867年期间.

② 《八种画谱》又叫《集雅斋花谱》,是中国画谱.即“历代名公扇谱”、“五言唐诗画谱”、“六言唐诗画谱”、“七言唐诗画谱”、“梅兰竹菊四谱”、“唐六如画谱”、“木本花花谱”、“草本花花谱”.

③宽延是日本的年号之一,指1748至1750年期间.

[1]刘晓路.日本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佟欣鑫.田园精神与东瀛情韵——江户时代日本文人画风研究[J].美术,2007(9).

[3]佐佐木丞平.文人画の背景[J].京都大学研究紀要,1983.

[4]武田光一.池大雅[M].东京:新潮社,1997.

[5]论日本的文人画[J].荣宝斋,2007(6).

[6]张琦.日本江户时代“文人画”形成及表现特征[J].民族艺术,2008(1).

猜你喜欢

画谱大雅江户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法]蒋友仁《中华造纸艺术画谱》中的造竹纸图(之晾干纸)
论晚明书籍的设计与审美
——以《诗馀画谱》为例
《宣和画谱》由宋入元传播考①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历代画谱类编》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