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夏目漱石小说《心》中的“背叛”意象

2013-12-12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叔父养父母

在19世纪60年代,西方文明的到来给日本带来了现代文明,促进了日本在各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也给予明治时期知识分子极大的冲击。如夏目漱石在其作品《三四郎》(1908)中隐言:“明治时代的思想用了四十年的历史,重现了相当于西洋三百年间的变动。”[1]《心》这篇小说诞生于1914年,叙述了先生、朋友K和小姐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在明治时期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

一、《心》中的背叛

背叛在日语中有两层含义:(1)味方に背いて敵方につく。「同志を―·る」(2)約束·信義·期待などに反する。「信頼を―·る」「おおかたの予想を―·る」第一种情况,背叛朋友或者背叛信任自己的人;第二指违反约定、信义或使他人预期落空,表面上会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实则是在一种自我挣扎过程后对自我的一种否定。如果将《心》这篇小说简单化,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谁背叛谁”和“谁被谁背叛”的故事。

(一)对妻的背叛——先生与妻

从小说的整体来看,不断让读者产生疑惑并推动故事情节展开的是先生与妻的关系,可以说这是贯穿整篇小说的背叛。

首先从“我”来看,先生和妻在表面上至少是美满幸福的。先生会带妻听音乐会、看戏、外出旅行,先生曾说:“我们应该是天生最幸福的一对。”但是,就在这种幸福之中先生对妻总是有所隐瞒。“这以前我不知求了他多少次,求他说个水落石出。”[2]无论妻怎么问先生,先生对妻的提问的态度是不回答、不作为,使妻感到痛苦,甚至会因此出现争吵。其次,“爱是罪恶”。先生对爱的定义这一表述,可以说从朋友K死亡的那一刻到先生殉死的那一刻,先生都背叛了妻。先生为了不让妻对他的死有任何猜疑,选择掩饰了自己的真正死因;甚至在殉死后都不让“我”将事实告诉给妻,令妻误以为先生是清白的,这恰恰就是一种对信任之人的欺骗与背叛。

(二)对家族制度的背叛——“我”、哥哥与家,朋友K与养父母

封建的家族制度决定了长男必须继承家族产业,而在明治宪法与明治民法统管之下的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们希望打破“家”的束缚。 其一,“我”和哥哥两人都接受了新式教育,都有了不同的追求目标,这导致了兄弟两人在父亲病情加重时有了一番较为激烈的对话。 “哥哥回来才顺理成章。”我说。“岂有此理!”哥哥一口拒绝。为了未来能在东京或者九州“出世”,兄弟俩想把对方困在乡下的家中来替自己尽到对“家”的义务。在小说中,先生不是因为受到叔父的背叛而不得已去东京,他在父母过世之后就认为“只要能去东京,什么条件都无所谓”。这就是近代知识分子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的表现之一。这也是在“二重构造”的社会环境下,有了自我意识的明治知识分子想冲破封建桎梏的体现。其二,是朋友K对养父母的背叛。本来K的养父母送其来东京是想把他培养成医生,但顽固的他决意不当医生。K以拖延的形式向养父母家隐瞒了自己不从医的决心,而在第三个暑假由于道义之心的谴责写信向养父母坦白了自己的 “罪行”,K既伤害了养父母的感情又使自己的生父动怒,在当时封建家族观念的日本传统观念中,这是极大的“背叛。”K对医学毫无兴趣,而对宗教犹如痴迷般地追求、凡事都要“精进”,从中得知K的精神世界的矛盾所在:在封建的家长制度环境下成长的他接受了现代教育,希望追求自我。漱石是本家5个孩子之中最小的,也是最不重视而送给别人当养子的,在此期间,由于养父母离婚,又再次回到了本家,K同养父母的复杂关系也许正是夏目漱石自己的内心写照。

(三)金钱伦理的背叛——先生与其叔父

先生并不是从一个健全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叔父与先生之间的“背叛”是先生在之后一生中都难以信任他人的原因。先生一开始对叔父不仅信任,还带有敬重的情感,正是因为对亲人的过分信任,才导致受到背叛时的惨痛。“往日跪在其人脚前的记忆,必使你下一步骑在其人头上。我之所以摒弃今天的尊敬,是为了明天不受侮辱;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为了明天不忍耐更大的寂寞。”这一段先生对“我”说的话,不仅是对我的劝诫与警醒,更是一种对自身经历悲剧后高度提炼后的人生警句。“最麻烦的就是财产问题。”这段被信任之人背叛相当惨痛:先生失去了一部分应该继承的家财,并且令先生在今后的生命力变得难以相信他人,在刚住进夫人与小姐家时,谨小慎微,不断怀疑她们是否另有所图。至此先生变得孤独寂寞,对自己的整个人生甚至整个社会也充满了疑惑。

(四)道德伦理的背叛——先生与K

先生对K的背叛,是小说的高潮也是解谜部分。在夏目漱石早期三部曲 《三四郎》、《从此之后》、《门》中都有着围绕着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之间的三角关系的描写。夺走了挚友的情人受到“良心谴责”这一主题,在《心》中得到了更彻底、更集中的探究。[3]

先生、小姐、朋友K的这一段三角恋情皆由先生而起,本出自好意的先生让K住进了小姐的家,主动让K与小姐交流、沟通,而K刚开始的不情愿让先生觉得一切很自然。可之后K与小姐、夫人的逐渐熟识又让先生燃起了嫉妒之火。最终,当K正式向先生坦白他对小姐的爱恋时,自我意识最终彻底觉醒的先生显示出异常的痛苦,对小姐的爱恋之心被彻底激发,请你想象一下他向我表白他深切爱着小姐时我是什么样子……失策!给人抢先了!恢复理智后,先生产生了与K竞争的心理。先生用K说过的话“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是渣滓”以牙还牙,甚至步步紧逼,借太太之口,再次对K进行打击,直到K自杀留下遗书。在发现K留下遗书之后,先生心中的“利己之心”还在发挥作用,害怕夫人小姐看了设想中的内容而轻蔑自己。受到叔父在金钱伦理上的背叛后的先生,对于在道义上背叛他人的人可谓相当鄙视与仇恨,可是如今自己也陷入了这样的境地,因此当K自杀后,先生内心纠结于自己对友情的背叛必定远远大于当时被背叛的时候。甚至每周去杂谷寺的墓地祭拜K,让自己痛苦、悔恨、矛盾、自责的心灵得到更多鞭挞,来惩罚自我。可以说《心》是一部“道德上自我谴责的人在内心深处的自我忏悔和自我清算”[4]的小说。

(五)自我的背叛

文章中另一处并未浮出纸面的背叛是先生对自我的背叛,“我连我自己都不信任。就是说,因为连自己都不能信任,也就谈不上信任别人了。只能诅咒自己,别无他法”。也就是有着“明治精神”的先生对过去有自尊心的自己的背叛。先生从小生长于重视伦理、重视道义的环境之中,无法脱离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而去追求个人自由,达到自我解放,同时西方的自我意识与自由至上的思想又不断影响着先生。从背叛的第二层含义来看,先生的“利己主义”背叛了过去“重视伦理、重视道义”有自尊心的自我,从自我的背叛,走向自我的否定,最终走上了殉死的路,在死亡中寻求解脱。“先生的绝望和对世俗的不信,可以直接在夏目漱石自身的性格中找到,但先生在读者的印象中不单纯是夏目漱石的分身。”[5]夏目漱石笔下的先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利己主义”的痛苦经历传承与“我”来警示后人,而读者更多的是感受到先生对K的背叛,对自己信仰背叛背后的彷徨、痛苦与悲哀。

二、结语

明治时期所传入的西方的自我意识带来的不仅是“自由、独立、自我”的现代意识,还带来了自我觉醒后“自私、自利”的思想,这和日本传统的道义之心在近代知识分子心中终究成为了矛盾的根源,有着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对这种矛盾的冲击不断做出调整:“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倾向、偏见和心理疾病。一个时代就像一个人;它也有意识观的局限,所以也需要补偿性的调整。”[6]一种拥护传统的道义之心的集体潜意识时而如隐藏在地下的潜流,时而如汇集于地面的江河与自我意识不断碰撞,成为《心》中最大的背叛的根源所在。

[1]日本文学全集10·夏目漱石集(二)[M].新潮社,昭和三十七年:17.

[2]夏目漱石.心[M].林少华,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

[3]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叙说·下[M].筑摩书房.

[4]刘振生.鲜活与枯寂——日本近现代文学新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5]Donald Keene.日本文学的历史·近代现代篇2[M].中央公论社,1992.

[6]荣格.未发现的自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叔父养父母
抓住对方的心
我是猫
法律咨询:被收养后,对生父母是否还有赡养义务
谁认识的人多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富养父母
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十)
被人收养,该赡养谁?
云泥之外冷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