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外宣翻译和文学翻的译区别

2013-12-12陈丽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4期
关键词:原文受众文学

陈丽莉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日趋频繁。加强对外宣传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强有力的渠道和工具。我国外宣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外宣翻译,就是 “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个领域经常与文学翻译相提并论,从而忽略了其独特性,包括翻译对象、目的、标准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诸多差异。鉴于此,有必要对外宣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区别进行梳理,以期加强翻译工作者对外宣翻译的认识、提高其翻译质量并提升对外宣传的效果,本文从三方面来论述二者的区别。

二、区别之一:翻译对象和目的

对外宣传是一种国际信息传播活动,以外国受众为宣传对象,其翻译内容则包括“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的对外介绍、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公告及对外交流活动的信息通告;或各地市政建设宣传、招商引资与旅游宣传、各种国际性活动及行业展览活动宣传;或公司与乡镇企业的对外宣传及产品介绍等等”。(曾利沙,2007)由此可见外宣翻译文本有政府文件、告示、宣传、产品介绍等,(徐建国,2009)外宣翻译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以客观事实为主的信息,在类型上属于应用型翻译的范畴。虽然外宣翻译也需遵从翻译的一般标准,但翻译的信息基本属于“知识性、逻辑性信息,其特点是它具有精确性和确定性”。(刘雅峰,2010:24)这一特性决定了外宣翻译对准确和严谨的要求。相比之下,文学翻译以文学文本,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为对象,对“原作中包含的社会生活映象(一定的艺术意境)进行认识和反映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用艺术形象认识和反映现实的形式。(张今,1987:15)由于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性特质,使得文学翻译具有了艺术性、形象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外宣翻译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向世界推介中国的形象,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宣传中国的文化和对国际事务的观点和态度,其目的性非常明确: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因对外宣传的领域众多,侧重点各有所异,如政治外宣强调宣传国家政策和对国际事务立场,旅游外宣旨在吸引海外游客,提高经济效益等。简言之,对外宣传翻译目的就是获得最佳社会效应。(周锰珍,曾利沙,2006)而文学翻译的目的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看是真实生动再现原文中的社会映像,传递原文作者抒发的感情,诉之于人的心灵,去“影响人们的理智、感情和意志,引导人们认识生活的规律性,使人们受到教育,得到美的享受”。(张今,1987:15)从新世纪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文学翻译将本国或他国的文化精华传递给彼此,担当着传播文化、促进文化融合的使者。

三、区别之二:翻译标准和要求

因为外宣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对象和目的各有侧重,判断其译文的标准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古今中外对翻译标准和原则虽表述各异,但都体现出一些共性:如都主张忠实原文、译文通畅和语言规范等。外宣翻译虽与文学翻译的标准有共通之处,达到标准的具体要求却不尽相同。首先外宣翻译语言使用要严谨、简洁,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因此外宣翻译很少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和形象的语言手段或词汇,以免行文虚饰浮夸;其次由于对外宣传的传播性质,外宣翻译要注重交际效果,考虑受众反应,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对译语读者的影响;此外,外宣翻译要体现时代性和政治性,需要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对于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词语的翻译不仅要体现时代感,还要贴近受众的思维习惯;同时外宣翻译的内容很多涉及国家立场、政策,译者要具有敏感的政治意识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政治、经济利益等。

就文学翻译的标准而言,在中国最著名的莫过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以及后来较为人所知的傅雷提出的“神似”和钱锺书提出的“化境”说。尽管各家翻译标准表述不一,但都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和风格文体的统一。刘重德就曾将严复的“信、达、雅”改为“信、达、切”,因为“并非所有的翻译都能做到雅,原文的风格需要得到完全的再现”。 (刘重德,1995:26)“切”在他看来就是要与原文风格吻合。因为文学翻译具有语言艺术美学的特征,不仅要译意,还更要传情,传达原文的审美功能和艺术感染力。文学翻译要达到“神似”、“化境”,保持原作的风味,对译者的素质修养和文学造诣提出很高的要求,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译者的艺术审美和主观创造,再现原作的艺术性和神韵是文学翻译应该把握的关键。

四、区别之三:翻译策略和手段

外宣翻译是从中文稿译成外文,由此出现的问题是宣传稿往往内外不分,反映到宣传用语上常常表现为用词华丽、行文冗长、喜用公式性套语,有夸大煽情的倾向,这对国内的受众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西方话语推崇表面上看似平白无华、质朴自然,实则精心构筑的修辞文本,倾向于使用质朴自然、无雕饰、不造作、有真情实感、在平实中显生动、重客观表述事实和传递具体信息的文字……不提倡文字表达中过分张扬、空洞无物、重复堆砌”。(陈小蔚,2007)根据“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不是逐字逐句机械地把中文转化为外文,而是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实行“内外有别”,在中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包括增删、改写、编译等,以求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学者针对外宣翻译目的提出了相应翻译策略——经济简明原则和信息突出原则,(周锰珍,曾利沙,2006)前者指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传达相应的信息量,让受众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最明快流畅的信息;后者则是指为了实现最佳效应这一目的,根据不同海外受众群体的特殊需求、兴趣和接受心理,对不同类型宣传资料中具有关联性信息的文字进行有理据的操作性调节,予以相应的突出,非关联性信息则被弱化或虚化。以下以一例说明:

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北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奥运会如在这里举行,将使东西方文化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中交融。一个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蓬勃发展的新北京,将以古典与现代合璧的姿态,把自己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谦和礼貌的公德素养,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展现给全世界,为世界奉献一届与众不同的新奥运,为奥林匹克运动在新世纪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促使这一运动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

Beijing,with more than 3,000 years of history as a city,is a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f the Olympiad is held here,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will have a chance to integrate.Beijing,with its new prosperous look as a result of the c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up drive,will present the world with a unique Olympiad so that the event can truly become a global culture transcendi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衡孝军,2011:149).

在上例中,相比较汉语文本,英译文对原文的一些信息进行了删减,把握国外受众的文化心理特征,省译了那些渲染情感的修饰语和价值度低的信息,突出了价值度高的关联性信息。外宣文本共性特征表现在侧重于传递以客观事实为主的信息,注重对外宣传的社会效应,而文字符号所荷载的美学意义或个性特征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徐建国,2009)为实现更好的外宣效果,适当的“译前处理”显得很有必要,对原文进行语言本身方面的处理,包括风格、文体、篇章等。(李欣,2001)由上所见,在外宣翻译中,不能完全实践“信”或忠实原则,翻译要灵活变通,不能和原文亦步亦趋。从语言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外宣翻译更适宜“归化”的倾向。

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争论最多的就是 “异化”和“归化”策略。纵观一百多年的中国文学翻译史,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调。(周福娟,2005)比如在上世纪30年代末,傅东华翻译的美国小说《飘》为了迎合当时读者的趣味大量使用归化法,对英文小说中的地名、人名和对话进行汉化,甚至对一些段落进行了删节。而近三十年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归化策略,认为“归化”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不能导致文化失真,如果文学翻译出现“文化误读,那文化交流的质量就会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就翻译界已取得的共识而言,文学翻译就是应该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作”。(周福娟,2005)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作读者大致相同的审美体验,因此文学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感染力和风格,使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传达出原文的精神,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对原作进行改写、编辑甚至加工在当代文学翻译领域是不可取的方法,“忠实”原则依然是文学翻译秉持的方针。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21世纪,不同的文化在碰撞冲突中逐渐融合。中国文学要“走出去”使得担当重要文化交流媒介之一的文学翻译被提上重要的位置。同时随着文化霸权主义的日渐落没和中国经济文化地位的崛起,中国文学和文化开始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有了这一前提和认识,在中译外文学翻译中,一些文学翻译家和学者如孙致礼(2002)、范建华(2004)等主张 “异化”翻译策略应成为新世纪文学翻译的趋势。

五、结语

外宣翻译因其翻译对象和目的的特殊性,翻译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对译员的要求以及处理原语的策略手段都和文学翻译诸方面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别。对外宣传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对外宣传的效果,如果直接套用文学翻译的标准和方法,产生的译文必然不够理想,不能为外国受众更好地接受,也达不到预期的宣传目标。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文体翻译类型的对比,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外宣翻译的性质和特点,从而为指导其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1]陈小蔚.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62-65.

[2]范建华.论新世纪文学翻译的基本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2004(4):82-85.

[3]衡孝军.对外宣传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市外宣用语现状调查与规范[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5]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天津电视台国际部《中国·天津》的个案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1(1):18-22.

[6]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7]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8]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4.

[9]徐建国.外宣翻译的名与实——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2):93-96.

[10]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11]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44-46.

[12]周福娟.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19-24.

[13]周锰珍,曾利沙.论关联性信息性质与信息价值[J].中国科技翻译,2006(2):23-26.

猜你喜欢

原文受众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