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文学热土上的守望者—— 评谢望新

2013-12-12阳雨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山脉广东

阳雨薇

文学界的人几乎都认识谢望新。他曾担任过《南方日报》的记者、编辑,后来调到花城出版社,从事过出版社社务委员和《花城》杂志副主编、副编审和理论编辑室主任。再后来又调到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工作,先后任文艺处副处长、处长。谢望新有许多头衔,然而他更愿意自己是个评论家。这是一种难得而又十分清醒的执著。可以说,文学发展到今天,不知还有多少人仍能把它看成是一项事业,评论家谢望新,正是这样以他的文学评论走出五岭山脉,延续着自己的文学之路。

一、创作道路的概述

从上世纪70年代末算起,谢望新步入文坛差不多也有三十个年头了。在这三十年的历程里,谢望新差不多每十年左右在事业上就要发生一次“位移”。谢望新是从写文学评论开始涉足文坛,到上世纪80年代末,历经十余年,谢望新在文学评论的写作上才日渐老辣;这可以从他80年代初和李钟声合作写成的那部《岭南作家漫评》到后来出版的《谢望新文学评论选》看出谢望新文学批评的能力日趋成熟。而到了90年代初,谢望新又入主南粤电视界,担任广东省广播电视厅的副厅长,1994年春,他又兼任广东电视台台长,在这短短几年里,谢望新结合自己的工作,把他对电视文化宏观的认知和把握,对各类型节目部门工作的指导以及一些具体的策划方案等都一一记录下来,汇集成一本书《春来春去》,此外在任职期间,谢望新作为《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将广派电视剧举办得风风火火。到了新世纪,谢望新又重返文坛,虽偶有文学批评问世,但主要则以散文家的面目为主。而今,谢望新又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国式燃烧》,这可以说是谢望新在小说领域的一个创新,也正印证了谢望新自己所提倡的,文学是文本创新的写作。

二、走出五岭山脉——谢望新和他的文学批评

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三代人序列中,谢望新们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谢望新他们这一代特殊的批评家们,由于其特殊的情况,铸就了其文学批评的基本特质。

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的评论界,谢望新是傲然屹立,崭露头角的人物。他毕业于名校——中山大学,70年代在党报《南方日报》工作过以及后来又在四大名刊《花城》做记者、编辑。在1979年和1980年两年,整个国家进入拨乱反正时期,谢望新先后执笔撰写了多篇评论文章,大都对涉及文艺创作的许多重大的创作思想问题,毫不隐讳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犀利的战斗性,袒露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谢望新文学评论的发轫期。

1979年夏,谢望新选择了广东作家论的写作。目标集中在对新时期有贡献的老、中、青三代广东作家作横向考察,并兼及历史上创作成败得失的纵向比较,主要探讨每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创作特点。于1984年与李钟声合作著写《岭南作家漫评》,这正是谢望新文学评论写作的开拓期。该书是广东第一本专论本省作家的评论集,共收入27篇评论,多数是作家的作品论,反映了岭南文学界的大体轮廓,或者说若干个侧面。它推荐和评论了岭南文学界一些很有光芒的新人,及时地发现他们,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这本“漫评”的文笔是相当有风采的。从这个评论集子,可以见出岭南文学界的创作是相当繁荣的。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十分完备的,它毕竟只是一本“漫评”性质的书。对于有些作家的作品,其评价也不够全面,但却能够让大家看到岭南文学界的概貌。在上世纪80年代,谢望新能够和同事合作著出这部“漫评”,已是非常难能可贵。

当广东作家论的写作接近尾声时,谢望新在思考下一个目标,他热烈期待自己的文章 “走出五岭山脉”。1981年,谢望新有幸代表广东参加1981年《文艺报》编辑部组织的第一届(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奖预选的“黄埔一期”读书班,读书班结束后,他的一篇题为《在对生活思考中的探求》的文稿在《文艺报》上发表,其中谢望新用宏观的观察较为准确地把握和评价了那一时期中篇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和作家创作的探索趋向。这是他写作途程中的一次飞跃,也是他从广东走向全国的第一步。

《当代文艺思潮》在“评论家简谈”栏目里,约请谢望新撰写“答编辑部”的文章。这是引领谢望新的文学评论写作“走出五岭山脉”吹响的第二次嘹亮的号音。在为伊始的《黑三点》作序时,谢果断地将序的题旨命名为“走出五岭山脉”。他认为,广东有志气的青年作家,要把走出五岭山脉、在全国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作为自己文学攀登的目标。此时的谢嗅到了南北文学差异的气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后来谢在他的《谢望新文学评论选》中,又再次续谈“走出五岭山脉”。谢望新结合反映时代问题,对之前分析的广东作家走不出五岭山脉的原因又作了补充,文中谢望新谈到了四点,即感受力、理解力、概括力、想象力。后来又有三谈“走出五岭山脉”。其中提到要想产生全国有影响的作家群,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首先要有一有作为的部门去领导创作的有关部门,去发现并培养一些人才;其次要鼓励创作上的“冒尖户”;再次作家本人要去感受生活;最后作家要与评论家共同为广东作家群走向全国而奋斗。

1989年谢望新又提出了建立“广派文学批评”的口号。他在《“广派”文学批评的历史与基本特征速写》中,分析了建国四十年广东出现的几代文学批评家、“广派”批评的基本特征及其不足之处。这是一个向内看的口号,表面上看这与谢望新之前所说的“走出五岭山脉”有些相悖,其实不然,谢的这两个命题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隐藏其后的视野与思维却是在他的批评实践之中的,他选择的批评对象不少都是广东作家或作品,但其所持的理论视野却又超越了本土领域,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南方”,又“走出五岭山脉”。

作为承接广东老一辈评论家的文学传统,谢望新的文学评论风格是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的批评方法和绵密的艺术分析是谢望新文学评论的钢架骨架;坚定的艺术主张,变化多样的评论角度与形式、清新隽秀的语言风格,这些都构成了谢望新文学评论的艺术特色。他很注意词汇的选择和运用,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努力达到简洁、练达、准确、新颖。他也许应该属于传统的批评派,他的论作更多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俄国19世纪末一批文艺理论家的影响,同时融进了社会的、历史的、美学的、心理的批评。

三、值得永久珍藏的爱——谢望新的散文

散文是谢望新在新世纪重返文坛的主要文学创作。他的散文集《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是谢望新对于自己过往的人生的无尽的回忆的一次释放。这部散文集几乎都是在写一个字:爱。因为爱和爱的不完满,才导致了作者种种内心的冲突、遗憾、悔恨与忏悔。

谢望新不回避他对女性世界的热情,他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女性众多的环境之中。在他的多部集子中,都分别讲述了作者在人生不同时期所遇到的异性朋友,这些异性都曾给过他心灵的悸动,留下了情感的划痕,文中还透露了一种生命的诗性和哲理的沉思。

谢望新的散文集,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散文技艺。没有多少外在炫目的技巧和文饰,朴实到几乎看不出“做”的痕迹,常常是直抒胸臆,但它们感人。感人的力量首先来自真实、真诚和真挚的情感体验。他的散文因为有爱、悲悯和忏悔而异常的感人、高贵。

四、新世纪的创新之作——《中国式燃烧》

谢望新最新的文学创作即是他的长篇小说《中国式燃烧》。这是一部手机体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逾矩”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家庭,但一次偶然的相遇,便一见钟情,于是挣脱世俗道德的约束,一个爱情悲剧就这样诞生了。作者要探讨的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知识分子思想感情在这个时代的迷茫与困惑。小说主题升华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内容——中国的知识分子永远是一个软弱得让人同情的阶层。更为重要的是,小说实际上是对短信文学、戏剧文学、叙事文学、日记文学等显性和隐性功能的一次全面调动。但是小说篇幅过长,这有点不符合短信的简短的特点。

这部小说新颖之处,就是他采用了一种极端的叙述方式——手机短信体,小说结构是由一条又一条的手机短信组成。文中对于主人公和小妻子并没有任何的肖像描写,也没有提及他们的性格特征,而是一开始就写他们通过短信的方式来交流。故事性不强,接近散文,甚至可以说是具有诗性的一个小说。

这部小说为读者提供了某些有益的思考,虽然作家在表现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努力地避免“短信”你来我往可能带来的叙述零乱、僵硬呆板的局面,但是对于用手机体来叙述故事的方式,还是显得不够深入,不能充分刻画其中的人物形象。另外,小说形式大于内容,用手机体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小说创作,还是欠妥,应该说用来写诗歌或散文更适宜。虽然说谢望新的新作《中国式燃烧》有很多争议,但是总的来说,他对广东省文坛的贡献是比较大的。他那种敢于在不同文学领域的尝试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期待着谢望新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1]谢望新.谢望新文学评论选(上、下)[M].作家出版社.

[2]谢望新.春来春去[M].花城出版社.

[3]谢望新.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M].作家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山脉广东
它,就在那里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
人,山脉和海洋
广东舆情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
冥王星上有一条山脉
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山脉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