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体系研究

2013-12-12徐继超乔克满唐赵平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非营利安徽省全民

徐继超 乔克满 唐赵平

(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24)

1 前言

非营利体育组织是指以服务大众体育方面的需求(如娱乐、健身、身体训练)等为宗旨的,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它的基本特征是组织性、私人性、自治性、非营利性、自愿性[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拥有了一批非营利体育组织,但数量较少,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没有充分的自主性。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服务的意识逐渐增强,非营利体育组织得到良好的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些全国性的体育组织,它们在管理上逐渐自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县普遍建有体育总会,各单项协会应运而生,一些行业体协借助内部的体育资源开展体育活动,给职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民间组织开始大量涌现,由于它们来自民间,代表着群众的锻炼意愿,受到群众的欢迎。

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包括正式的体育组织和民间组织,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安徽的许多正式体育组织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又由于缺乏资金、场地和专业的指导人员而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发展。随着《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的出台,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规划中明确提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面临机遇与挑战,安徽省群众体育必须找出一条适合安徽本地发展特点的道路,构建一个系统而完善的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进而促进安徽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2]。

2 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各级体育总会和各类体育社团等非营利组织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织者、赛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以及体育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体育社团的公益形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尤其在开展对外交流方面,安徽体育社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交流范围。省乒乓球协会、省信鸽协会、省体育场馆协会、省篮球协会以及省老年体协先后组团赴欧洲、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去开展赛事交流活动,在增进双方友谊的同时,展示了健康体育、美好安徽的良好形象。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共有具备法人资格的体育社团1051个,其中,市级体育总会16个,县级体育总会105个;省级体育社团58个,市级体育社团287个,县级体育社团585个;注册会员达到121万人,16个省辖市均成立体育总会,淮南市、宣城市、铜陵市体总向乡镇延伸并实现全覆盖。目前,安徽省有2个超过万人的体育单项协会,计划到2012年底,在2011年体育社团总数基础上,按照10%增量发展100个县级以上体育社团,全省注册会员新增10万人,新增2个万人体育单项协会。进步是喜人的,但是离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要求甚远,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需建立一套完善的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体系。

3 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体系构建的需求分析

3.1 发展安徽省全民健身事业的需求

全民健身事业直接关系群众的身体健康素质、生活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夯实竞技体育基础、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安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美好安徽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作为全民健身最重要的一环,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但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组织规模较小,类别单一,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是体育事业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不断发展,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省委省政府建设体育强省的提出,更加有力支持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建立和发展各类非营利体育组织,打造覆盖城乡、条块结合的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努力实现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2 健全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的需求

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规定:全民健身组织进一步健全。市、县(含市、区,下同)建有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各类人群体育协会和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0%的城市街道、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的农村建制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上述规划中提到的行业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各类人群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健身站点等,它们中的大部分是非营利体育组织,其中提到的两个关键的数字80%和50%,表明目前我们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尤其是农村体育站(点)几乎没有,所以安徽省体育组织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非营利体育组织,重点打造社区和农村体育,进而实现安徽省全民健身事业的整体飞跃。

3.3 填补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理论空白的需求

组织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给安徽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组织网络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网络目标、网络节点、经济链接、运行机制、网络协议等五大要素[3]。目前,国内外发达地区非营利体育组织得到较好的发展,尽管没有达到组织的网络化,但其核心影响因素,已成为组织网络结构要素的重要借鉴。理论研究方面,针对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和非营利体育组织的研究比较多,但关于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的研究还没有,以《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和全民健身网络为基础,首次提出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的构建,对于填补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理论空白,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构建

4.1 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框架图设想

网络是 “由许多相互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安徽省经过十年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在群众体育活动方面,已基本形成了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顺应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框架也应该从纵向和横向上规划 (如图1):纵向是以省、市、县(区)、乡镇和农村为主线开展的非营利体育活动。横向是以行业体协、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晨晚练指导点(站)为复线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纵、横结合的网络化结构体现了安徽省群众性体育活动“全省一盘棋”的战略方针,政府行政部门与各行业、各社团等非营利体育组织的紧密结合,能够以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地为群众性体育活动服务。

图1 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框架图

4.2 安徽省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实施途径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体系要分为城市体系和农村体系两大板块,分别为城乡居民提供服务。要使服务涉及到广大人民,根本的还是在于建立基层的体系、群众身边的体系。所以,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体系的结构在地域形式划分为国家级的、省级的同时,在城市中要建设市级的、区级的、街道的,以至居住区的体系,从而构成整个城市的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农村就要建设县级的、乡镇的、以至村落的体系,从而构成农村的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体系。

4.2.1 城市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的实施

在城市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中,社区非营利体育组织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构建社区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对完善城市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4.2.1.1 构建社区非营利体育组织的纵向结构

安徽省社区非营利体育组织内部,同样是一种合作性的关系结构,构想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非营利体育组织扮演着中间者的角色,对上接受上级机构的领导,完成组织下达的任务,继而取得政府的支持,对下提供指导和服务,实现自己的使命,使社区人群享受越来越多的锻炼。然而,这种关系结构不是单向的,它是一个双向的或者多维的网络结构,该网络结构的成员彼此信任、持续互动,通过团队关系的构建,使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功能和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图2 社区非营利体育组织纵向结构

4.2.1.2 构建社区非营利体育组织的横向结构

社区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结构,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长期以来由于非营利体育组织的相对封闭和分割,社区体育得不到蓬勃发展,而这种状况的后果就是社会赞助较少,资金渠道短缺,进而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安徽省社区非营利体育组织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各种非营利体育组织之间的孤立,重新建立一种崭新的合作关系,以安徽省社区非营利体育组织内部直线式网络为基础,构建社区非营利体育组织的横向结构。在这个结构里,各非营利体育组织间的资源、信息、功能等互为共享,形成交互式的网络系统。具体说,就是在体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以社区体育协会为核心,以群体单项和人群体育协会、晨晚练指导站及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协会为基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社区广大成员为主体的综合性社区非营利体育网络[4]。

4.2.2 农村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的实施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意见》第十五条明确提出,推进农村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站(点)的建设,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切实发挥体育社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5]。为了加快安徽省新农村建设步伐,强化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城乡体育发展,改善农村健身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我省特颁布了《安徽省万千百农村体育行动计划》。健全安徽省农村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必须以《安徽省万千百农村体育行动计划》为依据,分别从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做起:

4.2.2.1 构建农村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的纵向结构

4.2.2.1.1 兴建县级全民健身广场

以县级全民健身广场为场馆,依托县体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农民体协和体育单项协会等组织,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带动和指导作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4.2.2.1.2 兴建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

以乡镇全民健身广场为场馆,依托乡镇文化(体育)站建立健全乡镇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发展社会体育组织和体育骨干队伍,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坚持与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开展小型多样、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并形成制度。

4.2.2.1.3 建立村级体育俱乐部

依托村民委员会、居民(社区)委员会、学校等建立村级体育俱乐部。普及体育科普知识,增强体育健身意识,积极组织开展适合不同人群参加的全民健身活动。

总之,市、县体育行政部门要大力培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乡镇要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建立文体站或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村级要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体育俱乐部。各级农民非营利体育组织要利用传统节日、农闲季节,开展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切实打造安徽省农村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

4.2.2.2 构建农村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的横向结构

农村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的横向结构即打破农村区域界线,携手开展体育活动。如几个镇联合起来组织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这些跨地区的比赛,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4.2.2.2.1 各乡镇为主, 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广泛、坚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乡镇体育活动的开展,有自己的项目和组织形式,一些乡镇会根据自身实际,在节假日或农闲时组织开展篮球赛等体育活动,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

4.2.2.2.2 开展具有乡村传统特色、 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项目。如农民大力士比赛、铁人比赛、拔河比赛等。

5 对策和建议

5.1 充分挖掘基层非营利体育组织的本质属性

双重管理体制已经为政府体育部门和体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制度,当务之急是努力改变政府体育部门在全民健身工作上存在的越位和错位现象,让基层体育组织真正回归其本质属性—社会性[6]。为让体育健身运动在民间迅速普及,体育主管部门应给予这些基层体育组织尽可能多的支持和鼓励。省市体育局积极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作用,根据考核情况,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民间体育组织的发展,让更多的群众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5.2 创建多种形式的非营利体育组织

根据不同年龄层次、职业特点、地域条件、经济水平、传统风俗人群的健身锻炼习惯,扶持创建多种形式的非营利体育组织,以满足人民大众的多元化健身需求。同时各种非营利体育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创建各自的组织品牌。

5.3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的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

健全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乡镇的非营利体育组织,加强遍布城乡直接服务于百万群众的全民健身指导站(点)、文体活动站、晨晚练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组织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的非营利体育组织网络。

[1]魏来.体育非营利组织的界定[J].体育学刊,2005,(3).

[2]皖体政[2011]8号.关于印发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的通知[R].安徽省体育局,2011.

[3]孙国强.网络组织结构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J].南开管理评论,2011,(4).

[4]肖谋文.湖南省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化探索[J].邵阳学院学报,2007,(3).

[5]体发[2006]13号.体育总局发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意见的通知[R].国家体育总局,2011.

[6]戴伟等.构建江苏省基层体育组织网络体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猜你喜欢

非营利安徽省全民
成长相册
全民·爱·阅读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