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型糖尿病住院患者57 例临床资料分析
2013-12-11杨莉,杨健
杨 莉,杨 健
糖尿病(DM)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我国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增加迅速,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则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笔者根据我院内科系统的2 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就其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2011 年期间我院内科系统存档的部分住院资料中较完整的2 型糖尿病患者病历,入选病例57例。其中男25 例,女32 例;年龄42~81 岁,平均年龄65 岁。离退休干部7 例,城镇职工及居民11 例,农民39 例。病程5~31 年。
1.2 方法 调查、收集和整理以上病例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史、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血压、心肺情况、肝脾情况、下肢足背动脉、皮肤痛触觉、眼底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尿蛋白、心电图、下肢血管彩超、心脏彩超等。糖尿病诊断采用1999 年WHO 诊断标准[1]。
2 结果
2.1 各种并发症情况 (1)脑血管病变12 例,患病率21.1%,其中脑梗死8 例(占6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 例(占25%),脑出血1 例(占8. 3%)。(2)心血管并发症34例,患病率59.6%,其中高血压20 例(占58.8%),冠心病15例(占44.1%)。(3)视网膜病变17 例,患病率29.8%。(4)糖尿病肾病16 例,患病率28.1%。(5)周围神经病变27 例,患病率47.4%。(6)下肢血管病变18 例,患病率31.6%。(7)血脂代谢异常30 例,患病率52.6%。57 例中有一种并发症者28 例(占49.1%),有两种并发症者15 例(占26.3%),有三种并发症者10 例(占17.5%),有四种以上并发症者4例(占7%)。
2.2 慢性并发症与年龄、病程的关系 见表1~表2。
表1 慢性并发症与年龄的关系
表2 慢性并发症与病程的关系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单独或同时引起糖类、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DM 病人处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以并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并因此而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甚至致残或致死,目前已成为临床上的主要内分泌代谢病[2]。
微血管病变是2 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也是部份2 型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微血管病变发生的中心环节就是长期高血糖。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基化蛋白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糖化血红蛋白(HbAlc)增高时氧解离困难,使其输氧功能下降,而引起组织与细胞缺氧;微循环中血小板功能和体内抗凝血机制异常,血脂和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缓慢,加以缺氧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糖尿病中典型的微血管病变,最终发展为心脑肾等多脏器病变[3]。
本文资料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2 型糖尿病中患病率较高(占29.8%),是其主要微血管病变之一。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为DR 的重要危险因素。收缩压升高可改变视网膜血管的血流动力学,造成局部微循环的高灌注和渗出增加,对加重视网膜毛细血管病变有一定的促发作用[4]。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相比对氧的亲和力较高,且不易与氧分离,妨碍其向组织扩散,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时,视网膜组织缺氧,使其易发生病变。
病理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可出现神经纤维的萎缩、脱髓鞘、滋养神经的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玻璃样变,一般认为其发生与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在高血糖状态下,过剩的葡萄糖不能通过正常途径醇解而经过多元醇旁路代谢,导致山梨醇堆积,从而使神经细胞发生渗透性改变,使神经传导发生障碍。郭立新[5]等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长期高血糖使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导致肾小球内的高灌注和高血压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造成毛细血管壁血浆蛋白的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收缩反应减弱,是造成肾小球高滤过的另一重要因素。许娟[6]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在正常范围时就已经存在肾小管的损伤,肾小管的损伤在DN 的发生发展中同样重要。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高、发生时间较早,心、脑血管病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最主要表现之一,该病的发生是由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与大血管病变共同累及心脏的结果。由于痛觉神经传入功能减弱,DM 患者常表现为隐匿性冠心病或无痛性心肌梗死。DM 患者常合并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和微血管硬化,导致心肌舒缩功能损害,易发生心肌功能不全。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不是简单的动脉脂质沉着性疾病,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即血脂代谢异常和炎症反应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生化基础。
高血压也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高血压可加速DM 慢性并发症的发展,是DM 并发冠心病患者致死的最危险因素之一[7]。高血压对肾小球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加速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高血压是引起DR 和DN 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积极控制血糖,尤其强化对收缩压的控制对于减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由胰岛素抵抗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增加肾钠的再吸收,并使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增高。李光伟[8]等报道,高血压、DM 在病因上是一脉相承,其根源就是胰岛素抵抗,高血压是胰岛素抵抗的早期表现之一,而DM 则为胰岛素抵抗的晚期表现。因此,改善胰岛素抵抗,对高血压、DM 的预防、发生和发展以及治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变是2 型糖尿病最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病变特点以缺血性多见,主要为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者相对少见;在脑梗塞患者中,小动脉比主干动脉为多见,且病变常是多发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比颈内动脉系统更多被累及;DM 患者易发生脑血栓是由于血液黏滞度增高、红细胞聚集增强、血小板对血管壁的黏附或血小板相互间的凝集机能增加等原因所造成。临床上可表现为反复的轻度卒中发作,严重者出现偏瘫、痴呆和共济失调等症状而致残。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常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主要以股总动脉及膝以下胫前血管的病变为突出;在65 岁以上患者中80%以上有下肢血管腔内斑快病变;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呈正相关;早期发生于下肢的神经性溃疡和血管病变,是导致缺血性坏疽、DM 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病程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病程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危险因素之一。病程越长、年龄越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越容易发生,王稳[9]等的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对其慢性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组研究也提示病程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具有明显相关性。
体重指数及血脂异常也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王连英[10]等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DM 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DM 患者血脂异常的特点常为: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甘油三脂(TG)升高。
综上所述,高血糖、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糖尿病病程、年龄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针对全社会的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重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早期防治,而长期、稳定而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控制其危险因素,则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患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糖尿病致残致死率的极为重要的措施。
[1] 钱荣立. 糖尿病临床指南[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11.
[2] 王吉耀. 内科学[M]. 第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5-1036.
[3] 方自国.糖化血红蛋白在血糖异常和糖尿病患者中的测定及意义[J].安徽医学,2011,32(4):525.
[4] 施爱群.2 型糖尿病病程与视网膜病变关系的探讨[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59-60.
[5] 郭立新,张丽娜,李 铭,等.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06,23(8):545-547.
[6] 许 娟,亓文波.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管损伤研究进展[J].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8(2)2:123.
[7] 唐秀华,徐迪世,王海莲. 中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J].临床荟萃,2004,19(14):814-816.
[8] 李光伟,胡月英.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对2 型糖尿病发生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98,37(9):600-604.
[9] 王 稳,邹秀兰.287 例2 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分析及降低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对策的研究[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4,6(1):4-5.
[10] 王连英,李玉凤,郭光霞,等.2 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233 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