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
——以陕西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为研究范本
2013-12-11吕洋,刘生良
吕 洋,刘 生 良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
——以陕西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为研究范本
吕 洋,刘 生 良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颇受社会关注,正确的培养模式是完成这一教育命题的关键。本研究试图把数学概率理论和数学模型设计方法引入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研究中,并基于实践调查基础上,以实证的方式谋求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策略。
免费师范生;数学模型;概率理论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了一项宏伟的教育计划,即本科阶段师范生的免费培养政策。同时,这一政策也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这一新的举措,旨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使更多的教育英才投身于教育事业,从而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在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宏观引领下,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成为基础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2012年7月,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迎来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这是一批已经有了一年中小学教学实践的教师,这也是一个新鲜而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因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特殊性而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既是传统师范教育的延续,也是创新。应该说,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独特性以及政策优势决定了其培养体系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从教体验,这样才可弥补传统师范教育中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养成培养模式的缺陷。[1]因此,对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究,重点要考虑其教师职业的定位和对教学实践的需求。
我们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作为检索项,通过“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显示出的条目超过了四千万项,但通过国内的“知网”、“万方”、“超星”三大数据库进行搜索,显示出的相关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虽然整个社会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关注度很高,但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却很贫乏。因此,本文着重从实证研究的角度,以陕西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为分析样本,针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策略等提出建议和思考,并力图构建一种以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为参与主体的网络评估模式。
一、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 培养模式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是部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基石。任何一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都是一个有明确目标、按一定发展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培养研究生包括招生、教学、科研、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论文答辩或考核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的进行,离不开目标的确立,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课程与专业的设置,科研课题的选择,培养方式方法等。”[2]免费师范生作为构建基础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方面,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最终的职业定位,几乎都在强调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如强调实践导向、与中小学进行合作培养、实行大学中学双导师制、实现远程教育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以陕西师范大学的培养模式为例:
1.培养目标
通过硕士期间的学习,将免费师范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要求是: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熟练运用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好的教育科研素养,较强的教育实践反思能力,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采取在职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3年。课程学习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寒暑假集中面授方式进行,实行学分制。在培养方式上,采取陕西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新机制。选择具备条件的免费师范生任教学校,如陕西师范大学附中、西安市高新一中、新疆师范大学附中等建立教育硕士培养基地,共同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积极建设网络平台,并且将陕西师范大学的网络课程向其他部属师范院校公开,实现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课程的学分互认,共享优质资源。
3.课程设置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职业定位是中小学教师,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育实践反思能力是其必备的专业素质。陕西师范大学各个学科基本上以“教育理论、实践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反思”的课程体系模式来设计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程、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研究五个模块。
以语文学科为例,公共学位必修课程有两门,一是“外国语”,二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两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关注学生外语水平的提升,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另一方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树立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和信念。
学位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中小学校的教学规律,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专业必修课程包括“语文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名师案例研究”、“语文学科发展前沿专题”、“语文课改专题研究”、“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等。希望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国内外语文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具有较扎实的语文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具备语文教师所应有的良好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以及较强的能够适应中小学校教学规律的能力。
专业选修课程有“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专题”、“校本课程开发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班级管理学”、“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语文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专题研究”等。这些课程突出强调实践能力,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教育实践研究包括实践报告撰写和学位论文设计两个板块,其中实践报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在职学习前两年的工作进行年度总结和反思,写出总结和反思报告;二是开展教育实践研究和教学改革,完成一项教学设计和一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的撰写就是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突出学以致用,要求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因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都是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所以论文形式也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或教育教学与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
4.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3]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以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前沿知识的补充为辅助,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素养,最终构建“前沿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策略上,要求教师要不断改革求新,敢于突破传统和陈旧的教学模式,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如案例教学、自主探究、问题引领、合作学习、对话讨论等。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养成,注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注重教育实践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整体考察陕西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实践取向型”是其培养的目标定位。远程教育和寒暑假集中面授方式、与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育硕士、共享网络平台优质资源等教学理念已与其他几所部属师范大学达成共识,而该校“教育理论、实践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反思”的课程体系和“前沿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两大亮点,更是对传统培养模式所进行的创新。尽管如此,我们亦无法判定这是否为一种可供借鉴的培养模式,因为任何一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要经历考证、修订,再考证、再修订的过程,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也不例外。所以如何对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评估,从而确立最佳的培养模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构建一种以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为参与主体的网络评估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实证研究的设计方案
本设计方案选取的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教育质量的视角,因为对于教育质量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性认识,只作简单罗列,主观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梳理,也缺少用作理性分析的框架。”[4]我们尝试将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诸多环节,包括网络课程设置、面授课程安排、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等制作成网络评估的形式,这种形式把学生作为评估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质量的评估过程中,使其从自身发展和教育需求出发,选择自己乐于接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引进数学模型的设计,尝试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网络评估,以获知学生的满意程度和各方面的需求。
(一)数学模型与网络问卷的设计方案
从地域而言,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分布在全国各地,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只有每年的寒暑假返回学校,时间很短,因此进行实证研究的最佳途径不是面授期间的访谈和调查,而要重点考虑以网络为媒介的评估和研讨。如表一所示,本数学模型采用5个梯级的衰变方式来表达对调查问题中各项指标的感知程度。“程度指数”,指的是受访者对问题的感知程度,以梯级形式表达;“点击量数”,指的是所有受访者点击的统计量。基于统计学的概率理论和本模型的技术规则,设定该系统的参考值为3。实际调查指标的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为:(1×N1+2×N2+3×N3+4×N4+5×N5)/(N1+N2+N3+N4+N5),平均值离参考值越远,则视为情况越极端。
表1 数学模型的设计
低(差)(弱)(少)← ∩→高(优)(强)(多)
可以看出,此数学模型与网络设计技术紧密结合,它是以网络页面表达的、设计在数学模型中的衰变式选择。其技术特征表现为,在每一模型中,受访者只能点击一次,数学模型中的数字既表达程度指数又是鼠标点击的按钮,衰变设计的梯级越多,系统越精确。并且统计结果可以通过精确的数学方式来表达,不同的统计方式可以表达被评估对象的不同方面和问题,对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的推理分析,即能形成培养方案的实证策略。
(二)实证研究内容的设计与统计方法
实证研究内容的设计是围绕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而设定的,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评估远程教育与寒暑假集中面授的培养方式的有效性;评估面授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质量;评估毕业论文写作安排,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核心因素是相关方案是否做到了关注研究生的实践发展和能力培养。正如有些学者提到,很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本科化”的,明显的倾向表现在很多培养理念和课程设计“把研究生教育当成是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不过是比本科生多读几本书而已,没有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看成是两个不同质的教育阶段,忽视对研究生的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对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而言,所构建的应当是基于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体系。因此,本实证研究将以是否满足免费师范生硕士的实践需求作为质量评估的最主要因素。
1.实证研究内容一:评估寒暑假集中面授和远程教育结合的培养方式。
(1)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A:你认为本次暑假集中面授的整体安排如何?
问题设计B:你认为远程教育的整体设计如何?
表2 培养方式的评估模型
(2)数据分析
根据统计的结果计算每一模型所获得的总值:1×N1+2×N2+3×N3+4×N4+5×N5;且每一模型都具有一个平均值:(1×N1+2×N2+3×N3+4×N4+5×N5)/(N1+N2+N3+N4+N5)。问题A与问题B所计算出的平均值,并列起来比较分析,逻辑上只能有以下四种情况(出于技术简单化的原因,暂时排除实际得出的平均值等于3的情况)。
表3 评估情况分析
(3)情况假设
如表3所示,若情况一出现,说明寒暑假集中面授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效果良好,值越大,说明情况越乐观。
若情况二出现,说明学生对于这种培养模式并不认可,值越小,说明情况越严重。
若情况三出现,此种情况比较复杂,部分学生对本次暑假的集中面授评价很低,由于多种原因,暑假面授教学效果并不好;但部分学生却对网络教学的设计评价高。甚至理论上可以理解的可能性是二者结合的方式值得肯定,但具体设计上要提高质量和具体指向性,才能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学习和实践的参考。
情况四正好与情况三相反,但结论和思考很一致。
2.实证研究内容二:选定相关样本,对面授和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育策略、论文指导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估。
(1)模型设计
关于具体面授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某个网络课程、具体教师、论文指导的具体安排,均要求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参与,采用此数学模型进行网络评估。
以陕西师范大学语文学科所设计的课程及教学活动为样本:
表4 面授期间的课程及教学活动的样本评估模型
表5 网络课程的安排与设计的样本评估模型
(2)情况假设
如表4、表5所示,此两种模型在技术设计上允许受访者每行点击一个按钮。而且,为了达到对被测指标的准确理解,我们使用网页制作技术,在鼠标指针上浮动显示各门课程的具体情况或补充说明。根据统计数据,可能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假设一:每一模型都会得到一个总值,其总值的大小直接体现相对应模型的整体情况和教学效果。其总值越小,说明教学效果越差。以表四为例,评估面授期间的课程设计及教学资源的安排,根据所获取的总值的大小,可以直观面授效果的优劣;假设二:此模型群不仅能测出宏观领域的教学设计与效果,同时也能测出具体领域内的教学状况,通过学生对模型中某一课程的点击情况,系统将自动统计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的方式为,点击所获取的总值与其点击数相除(1×N1+2×N2+3×N3+4×N4+5×N5)/(N1+N2+N3+N4+N5),此值与参考值3相比,值越大影响力越大,教学效果越好。
可以说,本研究应用网络媒体与网络技术参与实践调查,这种包含广泛参与的调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反思的具体形式,它能够引导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在反思所学课程的同时,也要反思自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三、实证方案的样本分析及结论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所包含的视角和内容,都可以使用这种质量评估模式。“质量评估是培养模式中的信息反馈环节,它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对专业与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培养结果以及相关培养条件是否达到要求进行价值判断。”[6]因此,本研究的设计方案以是否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为价值判断,是一种基于教育实践调查的证据研究,这种实证方式将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作为参与评估的主体,并以具体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根据调查所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感知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整体情况,发现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等存在的问题与严重程度,据此还可以适时地改进和调整相关课程,让优势课程、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本研究所获得相关数据将大大推动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目标实施。
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课题组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已经创建了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参与评估的网页、点击平台和留言区域。目前是初步的网络评估试验阶段,我们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没有参评人数和起止时间的限制。对试验阶段的实证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时,先以一门目前参与评估人数较多的课程——“语文学科发展前沿研究”作为分析样本,整体感知此种评估模式的特点及其效用。关于评估内容的完整状况,我们将其作为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
对于该课程的评估,自愿参与评估的学生110人,根据统计的结果,评估系统要先计算每一模型所获得的总值:1×N1+2×N2+3×N3+4×N4+5×N5;然后计算每一模型的平均值:(1×N1+2×N2+3×N3+4×N4+5×N5)/(N1+N2+N3+N4+N5)。通过计算,该课程在受评过程中所获得的总值为1×N1+2×N2+3×N3+4×N4+5×N5=1×9+2×12+3×38+4×41+5×10=361,平均值为3.28。因为本模型是采用5个梯级的衰变方式来表达对调查课程中各项指标的感知程度,基于统计学的概率理论和本模型的技术规则,系统的参考值设定为3。也就是说,实际调查指标的平均值如果高于3,则课程整体效果不错,反之,该课程意味着存在争议或者问题。根据统计数据,该课程的平均值为3.28,数差为0.28,其中点击1、2梯级的人数占参评人数的19.1%,点击3、4梯级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1.8%,点击5梯级的占总人数的9.09%。可以看出,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保留并作为以后几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继续学习的一门课程,但教师仍需反思近20%的同学对课程不满意的原因,另外点击5梯级的人数比例不足10%,该课程质量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以上数据提供给任课教师最直观的提示和最有力的证明,可以说,这是该网络评估模式的优势之一。另外,为了达到对被测指标的准确理解,更好地判定课程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使用网页制作技术,一方面在鼠标指针上浮动显示各门课程的具体情况或补充说明,同时显示参评学生的留言区域,学生可以直接发表自己对所学课程的建议和思考。可以说,这相当于一个网络评教和师生对话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些建议和思考可以直接了解到课程本身需要加强哪些方面,反思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策略等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网络课程而言,其价值和意义尤为突出。
在评估网页上,学生积极参与评估和留言,他们不仅仅关注本专业课程设置,同时也关注本校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的配备,甚至对整个国家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政策也有很多想法和建议。如对于学校的面授安排,学生建议延长面授时间,并希望小班教学以增加实训效果;针对培养方式,学生提出中学、小学教师分开培训,希望本校各学院开设的课程可以共享;对于课程设置,学生基本满意,而且对“专家报告会”评价非常高;也进一步提出希望邀请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省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一线教师来做讲座;对于国家政策,学生希望国家政策对于继续深造(读博)和十年后的二次职业选择有更加明确的规定,希望能在各个省份设立教育教学培训中心,方便得到更实际的指导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深切感受到学生喜爱这种网络评估的形式,而且感觉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是充满期待和评估热情的,这无疑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如果能让更多的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参与到评估中,一定可以构建一种可供借鉴的培养模式。
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是史无前例的,其职业指向性及对教学实践的需求也独具特点。因此,切实做好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会对以后几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正是为这一重大的基础教育实践命题而创设的一种实证策略与分析方案。
[1] 易连云,兰英. 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19.
[2] 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5.
[3]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4] 王亚杰,王沛民. 研究生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及其微观层面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61.
[5] 赵卿敏. 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26-30.
[6] 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4.
[责任编辑张淑霞]
AnEmpiricalResearchontheTrainingModeofTFNS-turned-MECandidates
LV Yang, LIU Sheng-liang
(CollegeofArts,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The training of TFNS-turned-ME Candidates ( the tuition-free-normal-students-turned-ME candidates ) has attracted much public attention. To find the exact mode is essential to accomplish this project. This research applies mathematics mode and probability theory to the research of the educational mod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the present research hopes to find a suitable tactics for the building of mode for the training of TFNS-turned-ME candidates .
TFNS-turned-ME candidates; mathematics mode; probability theory
G451
A
1674-2087(2013)03-0034-06
2013-06-19
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教师教育研究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吕洋,女,吉林长春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刘生良,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