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56例临床观察
2013-12-11
云南省华宁县盘溪中心卫生院,云南 华宁 652801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 是指供应脑某一特定区域的血管流量减少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体征持续24h以上。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一种常见的、病情各异的脑血管意外性疾病。原因主要为脑内血管阻塞,造成大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脑实质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严重地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笔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疗效确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至2012年内科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为观察对象。入选标准:发病时间在72h之内的首次发作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分~30分);诊断标准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并经CT、MRI证实为脑梗死;受试者无意识障碍,检查合作,吞咽功能正常。所有入选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49~85)岁,平均61.5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51~83)岁,平均62.2岁。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变程度、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护理。包括: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急性期将血压控制在<180mmHg/100mmHg,它汀类药物调脂,稳定斑块,口服阿司匹林以抗血小板聚集;发病在12h内,CT排除颅内出血者,给尿激酶溶栓治疗;给细胞色素C、尼莫地平、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营养神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包括:早期给予血塞通、复方丹参针或舒血宁针等以活血化瘀通络,改善循环治疗;病情平稳后即行针灸治疗,取头部病灶侧大脑中央前回运动区在头表的投影,其中,头面部取头维、风池、地仓、颊车穴等,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穴,每次行针(4~6)穴,以上下距离之两针分别置以电针器于两极,1次/d,30min/次,疗程/2w,连用(1~4)个疗程;度过危险期后,即进入康复锻炼阶段,病人主要通过运动锻炼,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防止肢体肌肉挛缩,预防并发症发生。对肢体瘫痪病人,除指导或协助病人做主动或被动运动外,还采用自配的外用药酒涂擦按摩方法治疗,外用药方组成:红花20g,虫楼300g,制草乌100g,大黄100g,紫草30g,一枝蒿50g,苦参60g泡酒外用。
1.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疗效评价:在治疗前1日、治疗终点时间分别进行疗效评价。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分,致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分,致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分~45分;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分,病情加重或死亡。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及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死亡率(文中缺如,见说明)。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对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有明显的调整作用,针灸能影响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过程,有使兴奋与抑制过程恢复平衡的调整作用;外用药酒涂擦按摩起到舒经通络,促进瘫痪肢体康复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5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坚持西医治疗的同时,联合中医药,并贯穿始终,疗效确切。且在治疗过程中也不能拘泥于某一穴位的选择和固定中药成方的应用,应根据患者的基础病因,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随症加减。
[1] 全国第四局脑血管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2]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