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2013-12-10李雪芬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9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科学发展观指导

李雪芬

摘 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如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毕业生专业结构、就业期望、自身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加剧了其就业的难度。最后从国家、高校以及大学生本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对策;指导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生力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生存、尊严和价值,而且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毕业即失业成了不少大学生的写照。请看近年来教育部逐年发布的统计数据(见下表)。(注:这里的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截止每年的7月1日)

2008~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年份\&毕业人数\&待业人数\&就业率\&2008\&559万\&173万\&68%\&2009\&611万\&196万\&68%\&2010\&630万\&175万\&72%\&2011\&660万\&172万\&74%\&2012\&680万\&172万\&77.8%\&]

由于毕业生规模庞大,所以累计下来,未就业大学生的人数巨大。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

大学生作为庞大就业大军中的高学历劳动者,理应在就业队伍中脱颖而出,但却在就业中遇到了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使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1.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人口近八亿,要就业的劳动力人口相当巨大。尽管现在存在“招工难”的现象,但只是表现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企业。“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根据人口结构预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 再加上我国高校扩招速度过快,而现有的就业职位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减少成本,不那么愿意用大学生。

2.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对称

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对准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否则就会出现矛盾,产生专业结构性失衡,导致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然而,有的高校设置的某些专业并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是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可谓有什么师资开设什么专业。

另一方面,有的学校盲目追逐一些培养成本低的所谓热门专业。殊不知,高校人才的培养每3~4年为一个周期,而社会上人才需求的变化远远快于这个速度。结果导致招生时是供不应求的热门专业,而毕业时却成了供大于求的冷门专业,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失业人数增加和失业率高。根据麦可思连续3年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个别专业供大于求而导致的失业问题十分突出,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不对称

近年来,基于就业难的现状,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趋现实,但还是有一定的倾向性: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考虑更多的是“我想做什么?”而不是“我能做什么?社会需要我做什么?”。

(1)地域选择性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令世人注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显。发展不平衡在地区上的表现是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存在诸多差距。如大中城市居民收入较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社会保障体系较健全,而且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就业机会多、职业提升空间大,这使得不少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往往青睐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而较少考虑去小城镇,更不愿去农村;青睐东部而排斥西部。

大学生在就业地区上存在的“扎堆”现象,造成了我国大中城市以及东部地区人才过度集聚,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而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人才严重不足。这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而且加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度,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2)工作部门选择性失衡。本次调查将工作部门分为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国有部门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部门包括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由于目前我国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的就业状况差距明显,国有部门以其工作较稳定、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而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本次调查显示,选择到国有部门就业达到了55%。由于国有部门对人才需求有限,导致大学生就业出现工作部门结构性失业。

4.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对称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扩大,用人单位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宽厚,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学习意愿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大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由于目前的高校角色转换明显滞后,导致在高等教育中存在一些偏差。如培养目标偏高,精英化教育的痕迹明显;教育内容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知识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等,使得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低,不能做到“上岗即工作”。加之有的大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业上不刻苦钻研,思想道德上不认真修养,导致“做人与做事”两方面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在求职中屡屡受挫。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

1.积极推进城乡间、区域间、不同工作部门间的均衡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之一是协调发展。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地区结构性失衡、工作部门选择性失衡问题,政府尤其要抓好统筹城乡、统筹区域以及不同工作部门协调发展的工作。

促进非国有部门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非国有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税收、信贷方面的扶持力度;认真而严格检查这些部门贯彻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情况,同时加大对其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从而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大学生在这些部门能放心就业、安心就业、舒心就业。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结构变化。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产业具有行业门类多、服务面广、投资少、劳动密集型等特点,可以安排、吸纳为数众多的富余人员。为此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求;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含量高,对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相对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这些领域中就业更具有竞争优势。

3.高校应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在就业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就要树立“学生为本位”的办学理念,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前途、就业着想,切实履行对大学生的培养任务。

(1)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专业是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关键,高校应考虑到今年设置的专业是为了满足3-4年以后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与科技发展的动态和方向,对社会的需求能作出及时灵敏的反映,对社会将来需要而本校目前尚未设立的专业创造条件及时开设;另一方面,对那些高风险失业专业要痛下决心及时削减招生量,甚至停办。

(2)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狠抓教学质量。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课程的内容要讲求新颖实用;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次调查显示,有76%的同学认为学校安排的实做实训严重不足,因而学校要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实验操作课程,使学生尽可能多做、多练。为此,高校有必要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

4.大学生本人应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全面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学生本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自身顺利就业。

(1)坚持全面发展原则,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调查显示,现在用人单位择人的标准专业对口并不是首选,综合素质强的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务必养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学到扎实的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培养创新精神,树立良好的品德,提高心理素质,锻炼强健的体魄,从而在求职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用发展眼光看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大学生再抱着“学什么就干什么”的观念已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干非大学所学专业的工作”已成为对部分大学生的现实要求。大学生要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其实,大学不仅交给我们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交给了我们终身学习的本领。而今天互联网的普及更为我们终身学习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只要大学生有终身学习的热情,就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从而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要求,甚至独领风骚。

(3)统筹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仅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也要考虑社会的现状和需求。既要问“我想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也要问“社会需要我干什么?”。只有找到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个人才能顺利就业。择业时还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从而在职业岗位上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就业中面临若干困境。国家、高校以及大学生本人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1).

[2] 王伯庆.2009年大学生就业和专业结构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4):15.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政治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科学发展观指导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