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生技术增长理论视角浅议廊坊地区经济增长
2013-12-10王常健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廊坊在内的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都是以高投入的粗放式外生增长模式在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外生增长模式的很多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提升地区内生发展力变得非常必要。本文从内生技术增长理论的角度,讨论了廊坊地区内生增长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内生增长;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最早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外生增长理论,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投入。这种外生的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廊坊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集聚了大量的外生资本和人力资源等重要生产要素,对廊坊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外生动力的推动下,廊坊于2010年,在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中跃居到第3位,而在2011年和2012年又有回落的现象。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外生经济增长对廊坊的经济发展已出现了动力不足,面对资源的有限,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的出现,这种外生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不足和极大的局限性。自“十一五”规划以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全球倡导循环经济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这种外生经济增长为主的方式已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不同的区域开始将经济增长方式向内生增长转移,有关内生增长的研究也成了热点课题。但是对于一个地级市的廊坊来讲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几乎没有。为此本文将从内生技术增长理论的视角探讨廊坊经济发展的一些新问题,从而能够为廊坊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一、廊坊市产业经济总量演变与结构优化
廊坊2005年GDP为621.22亿元,2008年突破了1000亿元,2012年达到了1793.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也从2005年的16.2:54.1:29.7转变为2012年的11.0:54.0:35.0。近年来,特别是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廊坊市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越来越明显,这为廊坊未来时期经济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尽管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结构都有很大的进步,但就三次产业结构与国内国际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相差很远。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廊坊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基本没有变化。创意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等这些第三产业发达的突出特征在廊坊并不明显。从某种程度上说,第三产业的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
对于廊坊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找到具体的数据,但是我们可以参考河北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到2011年河北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36.33:33.31:30.36,我们据此可以推断:廊坊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接近这个平均水平。廊坊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明显高于产业结构,这说明第一产业的技术水平很低,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内生发展力不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廊坊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占比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廊坊的第二产业比较发达,具有明显的高技术、低能耗的特征。
二、廊坊地区技术创新的演进与分析
1.技术创新的演进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整个中国经济均处于粗放式的增长阶段,大量资源和资本的投入,带动了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民间资本还是国有资本都注重规模扩大等方面的投入,而用在研究开发等技术创新的部分却微乎其微,廊坊也不例外最主要的变现就是有关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专利授予量、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等方面的数据在各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公报中和统计年鉴中很少提及,技术创新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这个大的背景下,廊坊也开始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具体表现是专利的授予量、签订技术合同的数量、高新技术产值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等指标的出现。自2005年以来,每年专利授予量、签订技术合同数量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都在不断地增长,并且增长速度较快。在最近4年,其中专利授予量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2%,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平均增长率为32%,技术交易额平均增长率为35%等。这说明廊坊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创新活动,投入创新的资金越来越充足。同时技术创新也为廊坊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2.廊坊技术创新仍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廊坊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但其创新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国际上一般采用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们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个指标。2005年以来,廊坊GDP一直都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到2012年达到了19.0%。而作为近邻的北京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了19.56%,可见廊坊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是很高,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研究经费的投入。“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这个指标要达到2%;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再次提出2015年达到2.2%,可见研究经费投入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有关数据来看,目前廊坊在研究经费的投入上还非常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术创新。
影响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费的投入结构。虽然没有得到具体的数据资料,但是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廊坊地区有限的研究经费投入和对研究人员培养多数集中在大中型和国企,使得大量有创新潜力和创新需求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研究经费和研究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诞生。跟内生增长理论是一致的:当创新资源倾斜于大企业时,创新能力和效率必然低下。
3.专利开发等科学技术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廊坊市专利授权量基本上保持着快速增长趋势,最近4年增长特别明显,但是专利授权量与GDP 增长之间没有同步的迹象( 见图1) 。这说明当前廊坊专利开发多数是交差应付式的,而并没有或者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自2005年以来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趋势,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GDP 增长率之间并没有反映出同步增长的关系( 见图2) 。因而可以推断廊坊产业成长主要是以量的扩张为核心,科技创新没有展示出对产业增长的突出贡献。即便是最近几年廊坊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有限,贡献率依然不足。
廊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取得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的,在耗费巨大资源和高昂环境成本的前提下,获得了有限的效益。自身的研究成果没有真实的产生实效,多数技术都是靠引进,但真正决定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和可循环发展是难以靠引进来完成的。
4.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产业体系高级化、合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其中蕴含了技术创新的巨大作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不但证明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同样印证了技术创新对产业体系调整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技术创新的直接表现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直接作用就是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对新产品的需求,调整了不同产业的份额,从而促进产业体系的升级。我们从专利授予量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来看,廊坊在过去10年中,专利授予量的增长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2008年以后,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在上升,而这段时期专利授予量的增长速度表现的更快(见图3)。廊坊专利授予量自2005年以来,增长的速度就非常快,由于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技术创新促进了廊坊产业体系的优化,但是这种优化因为创新能力和将新技术转换成现实生产力能力等的不足而远未到位。如果用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代替专利授予量指标,我们同样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见图4)。
回顾廊坊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可见廊坊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结果并不明显。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能力有限,并没有像发达国家和地区那样展示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充分体现内生发展力。
三、提升廊坊地区内生发展力,促进经济健康增长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廊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是河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但是相关研究也表明,这种快速的发展是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这种外生经济增长的模式根本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可循环。根据内生发展的理论和我们上述的分析,要提升廊坊的内生发展力,保证廊坊经济进一步增长和经济的可持续可循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严格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使投资和出口等外生动力拉动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消费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拉动的内生经济发展。
第二,合理安排研发经费,特别是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升廊坊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增加高新技术产值,为廊坊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添加新的血液。
第三,对于专利的授予要严加控制。一项专利不仅是一项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其转换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对于通过审查的专利,要加强跟踪调查,最大限度地保证将其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效。
第四,根据“钱纳里标准模式”,要注重产业体系优化调整,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带动作用。
第五,廊坊市政府要坚定不移的保持在促进廊坊经济快速、持续和可循环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要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各种制度环境,建立健全用人用工机制等各种保障措施,为廊坊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常健.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北省11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4):24-30.
[2]丁重,邓可斌.构建广州新型城市产业体系的战略研究[J].岭南学刊,2013(1):90-96.
[3]王志刚,李腾飞,钟倩林.如何通过内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172-173.
[4]王昕,魏伟.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J].学术园地,2012(11).
[5]2005-2012各年廊坊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2005-2012各年河北省经济年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2013005)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为王常健、孙金文、刘拥军、葛美玲、董水生、王锋]
(作者单位: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