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民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3-12-10李乐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1期

【摘 要】语音是第二语言教授和学习的起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起点和初级教学阶段的重点,是学生获得汉语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通过大量实践可以看出,目前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来,提高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效果可以将其它学科理论与语音教学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新路子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民歌;洋腔洋调;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一、引言

语音是第二语言教授和学习的起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起点和初级教学阶段的重点,是学生获得汉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洋腔洋调” 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师和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都感到棘手的问题,造成“洋腔洋调”的主要原因是声调和语调问题。因此,留学生掌握好汉语的声调和语调就能大大提高汉语语音水平,并且使自己的汉语发音更准确、地道。然而通过大量实践可以看出,目前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来,提高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效果可以将其它学科理论与语音教学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新路子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中华才艺课程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笔者在校期间受所开设的中国民歌课程的启发,试图将中国民族音乐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相结合以促进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二、语言与音乐的关系

关于音乐的起源,众说纷纭。仅仅音乐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就有多种说法。到目前为止,人们仍在争论。据王誉声的考证,音乐和语言的关系主要有这样四种争论:(一)同源说,即语言与音乐有共同的起源,持这一观点的有赵讽和赵宋光等;(二)模语说,即音乐是对语言的模仿,英国的弗·哈奇生、法国的狄

德罗和卢梭以及意大利的伽利略等都持这一观点;(三)升华说,即音乐是对语言的升华,德国的格林坚持此观点;(四)起源说,即音乐起源于语言,德国的书巴尔特、英国的斯宾塞以及我国古代典籍的记载都有类似的观点。

根据以上四个观点可得出结论,语言与音乐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二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语言与音乐在物质手段和表达方式方面相同。二者都是通过声音这个物质外壳作为传播手段。语音的声调与音乐的乐调都具有能够量化的音值关系。(二)语言与音乐的生成和习得过程相同。每个人天生就具备旋律和节奏的生成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是人类语言生成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进行音乐创作所必备的。(三)语言与音乐的发展变化有着紧密联系。世界语言的类别和世界音乐的风格色彩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三、汉语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关系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汉语和中国音乐的关系,有些论述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乐记》曰:“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唐代武则天救撰《乐书要录》曰:“凡情性内充,歌咏外发,即有七声,以成音调。”《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由此可以看出,汉语尤其是汉语的语音和中国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语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它不仅是一种能唱的语言,而且是一种能唱的艺术。我们对汉语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国音乐。众所周知,语音和音乐都具有四种物理特性: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同样,汉语语音和中国音乐也不例外,二者在四要素的配合方面,联系十分紧密。此外,中国音乐还体现出了中国文化。

(一)汉语的节奏与中国音乐的节奏相互对应。中国音乐的特点之一便是节奏宣泄,特别是在民间音乐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陕北腰鼓、山西锣鼓等。与此对应,汉语的基础是单音节,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每个音节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一个音节、两个音节、三个音节甚至多个音节能够组成长短不同的句子,形成长短不同的停顿;与此同时单音节的语言特点也易于调节乐章的节拍。同这些复杂的歌词句式相匹配的中国民族音乐,便具有独特的节奏特点。

(二)汉语的音色与中国音乐的音色统一和谐。汉语的音节结构整齐,声、韵、调色彩丰富,具有有双声、叠韵以及诗歌押韵等特点。诗词作者在创作时,利用单音节字移动便捷的特点,适当采用声韵变化,写出平仄协调、节拍分明的句子,人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在句尾的押韵,在音乐上表现出不断重复同一音色的和谐美。汉语的上述特点也同样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产生了影响,一首好的歌词通常句法整齐、音韵和谐、句尾押韵,具备了好诗的一些特色。

(三)汉语的音高与中国音乐的音高融合紧密。以旋律为主是中国音乐的另

一大特点,体现的是“气韵生动的线条美”。恰好汉语的声调具有旋律特点,高低、曲直、升降的起伏变化在句子中体现了音乐的旋律美,汉语的作曲家在给歌词配曲时,通常会根据歌词字音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来确定歌调的高扬起降。

由此可见,汉语与中国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我们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二者的关系。把音乐应用到语音、词汇、文化以及修辞写作等方面的教学中。特别是汉语语音与中国音乐的联系更为直接。

四、中国民歌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汉语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密切联系,针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可采用“汉语练唱朗读法”。汉语练唱朗读法,是指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为前提,把汉语语音的教学同音乐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采取朗读歌词和练唱歌曲的方式来逐步掌握汉语语音的声调语调,并且在练唱过程中学习其它的语言要素,并且训练听说读写技能,从而促进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出发了解认识中国的民俗民风等文化元素,这是一种博采众长并且带有跨学科色彩的语音教学方法。汉语练唱朗读法不仅要体现在教材中,还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汉语练唱朗读法贯穿于整个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活动中,使输入的信息内容更加有趣,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汉语练唱朗读法,既强调练唱,又重视朗读。如果仅仅只是让学生一味地唱歌,如此一来学生说话就跟唱歌一样了,不是语言学习。我们的目的是利用民歌那种优美的旋律和歌词的韵律来调节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过程中的大脑机能并且调节各种情绪;通过歌曲的听音训练和练唱,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唱歌通常要求“字正腔圆”,有时候甚至刻意拉长韵腹,同样一个字唱音时若配上长节拍或变化音,比说时夸张很多。通过练唱,能加深学生对发音准确度和流利度的把握,特别是在声母、韵母之间的协同发音以及整个语句的连贯性方面可以得到加强,使发音更为准确、流利、地道。同时可以结合朗读歌词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声调和语调。朗读对语言学习的意义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千古名言很好地诠释了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练唱的功能相似,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和心理效应。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听辨语音和理解作品的能力;学生自己朗读时,眼、口、耳等器官在大脑的指令下协调运动,同时还可以调动自己的监控机制来纠正发音,培养语感。这样一唱一读,唱读结合的变换方式,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更快更好地学习汉语语音,同时也学习掌握其它言语要素并且训练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并且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音乐如今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最富于传播效果、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并加大对音乐的重视和研究,更应该寻找到语言与音乐之间存在的新的契合点。语言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把这种紧密的联系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得到应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相信随着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也可以在中国民歌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找到更多新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 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高等教育出社,2002.

[2] 马东风.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李乐,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