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皮饮加减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32例
2013-12-09俞益火田治标吴锦西毛思学张清李祥波石思超李晓江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骨一科梁平405200
★ 俞益火 田治标 吴锦西 毛思学 张清 李祥波 石思超 李晓江(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骨一科 梁平405200)
肢体肿胀是骨折术后常见的症状,肿胀的严重度、消退速度直接影响到骨折及伤口愈合的快慢,严重的肿胀可以导致切口感染、组织坏死、延迟愈合、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采用五皮饮加减治疗骨折术后肢体肿胀,与静脉滴注20%甘露醇对照组相比,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有明确的下肢骨折手术史;(2)术后出现肢体肿胀。肢体肿胀分度: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参考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量化表制订。轻度(I度)肿胀: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尚存在,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0.5cm。中度(Ⅱ度)肿胀:皮纹消失,但无水泡,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为0.5cm-1cm。重度(Ⅲ度)肿胀:皮肤重度肿胀,出现水泡,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1cm。
1.2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l8-65 岁,性别不限;(3)术后未予其他利水消肿药者;(4)无神经、血管损伤者;(5)患者知情同意,依从性好。
1.3 排除标准
(1)全身情况差,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2)依从性差,不能配合研究;(3)存在有出血倾向疾病;(4)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深静脉栓塞,以及肿瘤压迫所导致肿胀;(5)心、肾、肝、内分泌系统等疾病导致的肢体肿胀;(6)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者;(7)孕妇除外;(8)排除因各种器械原因所造成的肢体肿胀。
1.4 一般资料
65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2 例,男15 例,女17 例;年龄17-64 岁;平均(33.2±17.45)岁;股骨干骨折6 例,胫腓骨折26 例;用药前肿胀度(10.12±5.33)%。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 例;年龄16-65 岁,平均(35.6±16.45)岁;股骨干骨折9 例,胫腓骨折24 例;用药前肿胀度(9.98±4.91)%。2 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受伤部位、肿胀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2 组术后均予抬高患肢、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每天2 次。治疗组口服五皮饮加减汤(生姜皮9 g、桑白皮9 g、陈橘皮9 g、大腹皮9 g、茯苓皮24 g、桃仁12 g、丹参10 g、川牛膝6 g、当归12 g),上药加水500mL,煎至200mL,每日1剂,温服。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肿胀度及消肿度。测量方法:用皮尺测量肿胀最明显处的肢体周径的长度(mm)。肿胀度=[(患肢的肢体周径一健肢相同部位周径)/健肢相同部位周径]×100%。消肿度=用药前的肿胀度一用药后的肿胀度。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显效:疼痛、肿胀、瘀斑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I>70%、<95%,关节活动不受限;(2)有效:疼痛、肿胀、瘀斑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关节活动改善;(3)无效:疼痛、肿胀、瘀斑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不足30%,关节活动无变化。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见表1、2。
表1 2组术后7天消肿度比较(±s)
表1 2组术后7天消肿度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
表2 2组术后14天治疗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骨折术后机体的最初反应是炎症,释放各种生物化学因子、蛋白酶类对微循环产生影响,出现小血管痉挛、微循环瘀滞,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血液粘度增加并从静脉渗出,组织间液增加,局部出现肿胀;术后72 小时是创面肉芽组织形成初期,创面下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停滞,微小血栓,水肿,少量纤维渗出,轻度出血或血块形成,由于炎症反应对微循环的影响,致使肢体发生肿胀;手术麻醉使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泵”功能丧失,导致周围静脉扩张,以及术后伤肢长时间固定及卧床休息等因素,均可使血流缓慢,组织水肿。
现代医学对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治疗方法有:休息、抬高患肢、加压包扎、动静脉泵治疗、药物治疗及各种理疗方法等。其中药物治疗以甘露醇和七叶皂苷钠为最常用。但甘露醇容易导致水盐代谢失衡,急性肾功能损害及心脏负担等副作用。七叶皂苷钠易引起局部刺激、静脉硬化,严重者发生静脉炎,部分患者有头晕、心慌、口干、转氨酶、肌酐升高等副作用[1]。
肢体肿胀在骨折术后极为常见,不同程度的肿胀,对于疾病的发展预后也不尽相同,严重的肢体肿胀,伴随者明显疼痛,或出现张力性水泡,甚至骨静脉室综合症,以至造成缺血性肌挛缩及肢体坏死。若能早期尽快消除肢体肿胀,不尽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而且可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病理学认为,损伤后由于瘀血的存在使血流不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由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瘀血性水肿”,同时静脉端的血压因静脉瘀血而升高,组织间液回流困难,造成液体在组织间隙潴留而形成水肿。所以在损伤之后,局部的瘀水互为因果,是肢体肿胀的病理基础。中医学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瘀血”虽为局部筋骨损伤的病理产物,但亦可成为致病因素,影响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使气血运行受阻,气机失调不能正常输布津液,导致水饮外溢,滞留于皮肉肌肤之间而见肿胀。故《血证论》有“瘀血既久,化为痰水”、“血病不离于水,水病不离于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水”之说。骨折以及骨折术后,均因血离经脉,淤积不散而致气血不通,肢体瘀、肿、痛,瘀为本,肿为标[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伤痛,形伤肿。”肢体创伤后出现肿胀乃以气滞血瘀为主,在骨伤科三期辨证上属于初期,因此治疗上以利水消肿,活血祛瘀为主,肿消瘀去,气行络通,则筋续骨愈。
五皮饮初载于《华氏中藏经》,书中曰:“治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脾属中焦,通调水道,运化水湿。方中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具有健脾利水渗湿功效,脾属中焦,通调水道,运化水湿,诸药合用,健脾运湿、利水消肿。平乐郭氏正骨五代传人高云峰说:“肿不消则骨不长,瘀不去则骨不能接”[3]。故方中加用桃仁、丹参、川牛膝、当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复方能够改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抑制血小板聚集,这些作用都将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维持组织正常代谢[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在疼痛程度、肿胀度、治疗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五皮饮加减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有着更明显作用,且未发现并发症,价格低廉,是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的理想药物。
[1]彭灼文,李惠冰,许小志.β-七叶皂苷钠四肢创伤及其手术后肿胀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5):370.
[2]李俊海,黄炳生,王庆浦,等.中药消肿汤治疗四肢骨折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2006,25(12):738-739.
[3]郭维维.平乐正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63.
[4]莫霄云,钱海凌,李丽.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复方对老龄老鼠自由基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杂志,2004,31(5):436-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