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骨文象形造字法及其基本结构表义方式

2013-12-08王毓红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表义六书象形

王毓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总之,甲骨文是以象形方法构筑字形结构,所象事物之形(也即字)通常就代表它所表示的意义。这就是说甲骨文基本上也是通过能指表示意义的。而且在甲骨文里,凡象人形之字决大多数是正面形,凡禽兽字,则无正面形且绝大多数是两足侧面站立之形。汉代以前的文字也都比较鲜明地保持着这一特征。

其实,象形是整个中国文字的一个显著特点。清王筠《六书总说》引前人语云:“六书次第,似班书首象形为是。《通志》曰:'六书也者,象形为本'。”[1](p5)尽管随着汉字的演变,“文”与声符组合孳乳出大量形声字,但是,正如陈梦家所说:即使“本来是象形的文,后来为别的字借去做声符成了声假字,后来又有形声字。象形发展到形声,而形声字的一半还是象形的。中国字以形声字为最多数,所以说中国字起于象形而一直保存象形的特色,是毫无可疑的了。”[2](p30)尤其是在那些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们眼里,中国文字就是图像文字。芬诺罗萨认为汉字最独特的特征是“用图达意”、“视而可察”、“象形动目”。他以“人見馬”三个繁体汉字为例指出:“人字,象此人张二腿而立。見字,象此人眼在空中移动,示眼下有腿奔走之形,此眼、此奔走之腿,固为变真之图画,然亦足使人一见不能忘。馬字,则此馬挺四蹄立。此等记号不独能唤起思想之影像与音符字有同等之效力,且其唤起之影像实更实在、更生动。之三字也,皆有腿者也,皆栩栩欲活者也。吾尝谓此等字之集合实带有影戏性质。”[3]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芬诺罗萨看见中国的甲骨文该作何等感慨!

这种形式略改,字义略改⑩的表义方式就是中国传统“六书”中所说的转注造字法。这是文字初期人们造字的一种重要方法。《左传·宣公十五年》云:“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韩非子·五蠹》云:“古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古人的最有力的表达方式,不是言辞,而是符号。他们不是去说,而是去呈现。”[6](p3)甲骨文象形造字法及其重叠、大小、次序和形近四种基本结构表义方式,就其所提供的各种可能的搭配组合而言,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表达了丰富的意义。

注释:

①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以下引甲骨文复制图均出自此。

②甲骨文里另外两个“牛”字字形,即 与分别属于三期粹一五一、四期甲五二五和周甲探八九。

③目乃面部最主要之特点,故从目。

④此乃“飨”之初字。“飨”(饗)、乡(即繁体鄉字,后起字为嚮)、卿初为一字,盖宴飨之时须相向食器而坐,故得引申为“乡”,更以陪君王共飨之人分化为“卿”。《说文》云:“飨,乡人饮酒也。从食从乡。”

⑤清代学者王筠在《六书总说》“象形”里详尽剖析了《说文》里所收录的象形字的特点,其中就论述到了这个问题。详见其《说文释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49页。

⑥前面的是一期乙六六六四,后面的是一期人三一一四。详见《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558页。

⑦甲骨文“牡”字的一种写法。

⑧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中语。他在释“又”字时说:“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以下引《说文解字》语均出自此。

⑨此处释 (一期粹七三六)为“寅”,采用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的说法。

⑩关于六书中的转注,意见纷杂。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转注就是转变字形方向的造字方法。唐代裴务齐在《切韵序》里最早明确提出这种观点。宋元间的戴侗《六书故》和元代的周伯琦《六书正讹》等也主张此说。作者认为若以字形略变,字意义亦变解释转注造字法,则甲骨文里大多数都是转注字。

[1]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陈梦家.中国文字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页.

[3]芬诺罗萨.芬诺罗萨论中国文字之优点.学衡(第56期)[J].张萌鳞译.北京:1926年.

[4]朱熹.诗集传[M].济南:岳麓书社,1989.

[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6]让-雅克·卢梭.语言的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表义六书象形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说文解字》“象形”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汉语借形表义词论析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象形数字
网络新字构成的理据分析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
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六书故检字》撰者考——兼论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