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

2013-12-08张德贵秦浩正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效能维度化学

张德贵 秦浩正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一、问题提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最早于1977年出现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发表的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1],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

自我效能感及其理论自产生起便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在国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为了许多教育、心理学学者研究的课题,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大部分是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一般学业成就关系的探索上[3],而将自我效能感与学科教学互相结合,特别是结合化学学科,探讨大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状况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本研究对大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调查,旨在揭示化学系大学生学习化学的自我效能感现状,并探讨不同性别和化学成绩的大学生在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以及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化学成绩之间的关系。以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自我效能感的一般培养策略与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提出一些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可行性的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学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Coll(2002)成功地开发并发展了《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emistry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CAEQ)》调查工具,并用该量表成功地测量了大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化学学习观等[4]。在CAEQ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化学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优化,并在2名长期从事化学教育领域研究的专家指导下,研制了《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该量表共有19道题,每题采用五点记分,分数越高,说明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就越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不同类型行为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效能[2]。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学习类型也是各不相同的,对应所表现的自我效能也应有所区别。根据CAEQ开发过程中对学习类型的划分,化学学习类型主要有理论学习、实验学习和自主学习三种。因此,本研究问卷中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也包括3个维度(如图1):

①理论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以教师主讲,学生以听为主”的化学理论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参与化学理论课程、公开讲座等时的自我效能,共含6道题;

②实验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以实验手段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实验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例如,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设计等时的自我效能,共含7道题;

③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进行“学生或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例如,查阅文献解决问题、学生互相辅导等时的自我效能,共含6道题。

图1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结构

(二)研究对象

选取某大学化学系2008、2009级学生128人为调查样本。现按问卷的实际回收数125人的实际情况,用列表方式展示出这些学生的性别、专业、生源地和化学成绩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人群具体情况表(人)

“化学成绩”是指被测学生的学业绩点(0.0-4.0),由于化学系学生的学业绩点取决于其在校期间所有化学专业课程的成绩,所以在测量时可将学生的学业绩点视为“化学成绩”。其中,高分组是指学业绩点在3.0-4.0之间的学生,中分组是指学业绩点在2.1-3.0(不含3.0)之间的学生,低分组是指学业绩点低于2.1的学生。

(三)施测过程

通过网络问卷方式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测试于2012年10月向被测者发送问卷链接进行在线填写,施测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采用不记名的方式。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测试结果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95,信度较高。

三、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

对被试的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以及其3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化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M=3.58)。就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3个维度而言,平均值均界于3.06-4.12之间。其中,理论学习自我效能感最高(M=4.12),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最低(M=3.06)。说明大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拥有明显高于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对自主学习缺乏自我效能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和主动性的缺失,而学生理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明显居高,说明学生更趋向于在学习中保持以听为主的“被动地位”,这与教育培养的初衷是相悖的。

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76%、72%、65%的学生在“提出能通过实验解决的有意义问题”、“辅导其他同学学习学校的化学课程”、“设计和进行化学实验”题上的得分低于3分。另外,在“顺利通过化学选修课程”、“在实验报告中写出实验步骤”题上的平均得分高于4分。

学校开设的化学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学选修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化学选修课的自我效能感最高(M=4.24),而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自我效能感最低(M=3.51)。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将被试者按性别分成男女两组,在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以及其3个维度上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状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就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3个维度而言,理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实验学习自我效能感t检验的p值<0.05,说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的理论学习自我效能感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实验学习自我效能感则高于女生。在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男女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化学成绩的关系

为了探讨大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与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学习成绩,研究将被试者按化学成绩分为高、中、低三组,在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3个相关维度上进行了独立样本检验。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成绩差异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表中“化学学习”指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指理论学习自我效能感,“实验学习”指实验学习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指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从表4可以看出,在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3个维度上,除了高分组和中分组在实验学习自我效能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高、中、低分组其他任意两组之间都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证明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确实是影响学生化学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高分组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最高(M=3.85),而低分组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最低(M=3.01)。

四、讨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化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总体呈现良好状态,且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化学成绩呈显著正相关,男女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过程中存在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性差异。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群体差异,关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综合起来有以下4个方面:替代经验、成败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5]。现结合调查实际情况,对提高大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男女合作学习机制,优势互补,并充分发挥替代经验作用

调查显示,男女生在理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实验学习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女生的理论学习自我效能感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实验学习自我效能感则高于女生。基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合作学习理念,建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模式,形成优势互补,在交往互动中得到启迪,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二)重视学生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低分组的学生在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3个维度上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领先学生“吃不饱”,落后学生“跟不上”的两难局面,不结合自身实际的学习会使大部分学生无法获得合适的成功体验,而成败经验却又是自我效能感的最大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学生曾经拥有多次的学习成功经历,那么就会形成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长期沉浸于失败(或者不前进)经历,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创立多样化结构的班级,根据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教学任务进行由简到难的设计,给予学生层次化指导,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强化成功意识,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合理改善评价制度,实施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言语劝说作用

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对于相对更难的高年级化学课程(例如物理化学)拥有低自我效能感,许多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并且缺乏合理有效地评价制度,仅有期末一次的决定性考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充满疑惑和焦虑。缺乏有效的评价制度和教学策略,直接导致了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低。因此,在化学教学评价中应尽量少用“期末一考制”的评价,而宜采用过程性评价模式。在学习环境相对更自由的高校中,学生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进行探索思考和交流。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引导、评价和鼓励,当学生学习成果得到肯定时,就有可能形成相对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并对化学学习逐渐付出更多的努力、形成更强的坚持毅力。因此,开展化学学习交流与过程性评价,经常进行学习汇报并给予及时鼓励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动脑中充分发挥潜力

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最低,而它又是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化学学习成绩相关性最大的维度,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目前普遍的强调“教师中心”的讲授型课堂教学理应逐渐被“学生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所取代。学生若长期处于听课、笔记的机械学习环境中,心智活动能量将长期处于较低状态,“用进废退”的基本法则将使学生的心智能力逐步退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和有意识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并予以适当引导,布置一定量且恰当的自主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心智活动能量,同时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体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提高,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讲授型传统课堂更加事半功倍的有效教学策略。

[1]Albert Bandura.Self- 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3):191.

[2][美]班杜拉.林颖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答会明,席丽,豆宏健.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9):54 -58.

[4]Richard K Coll,Jacinta Dalgety,David Salter.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emistry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CAEQ)[J].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Europe,2002,3(1):19-32.

[5]李素真.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3):79-81.

猜你喜欢

效能维度化学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