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纵隔卵黄囊瘤CT误诊1例

2013-12-08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放射学本例腺瘤

丁 伟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25岁,因咳嗽、胸闷15 d入院,咳白色泡沫样痰,无发热、畏寒及呼吸困难,无明显消瘦,自觉乏力,饮食差,疑似结核性胸腔积液,抽出血性胸水700 ml。体格检查:胸廓对称,右胸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右胸下部呈浊音,呼吸音减弱,左肺呼吸音正常,心脏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未触及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59×109/L,癌胚抗原9.27 ng/ml,CA125161.30 U/ml,CA19-9<0.600 U/ml,神经角质烯醇化酶15.80 ng/ml,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CYFRA 6.70 ng/ml。CT示:前纵隔心脏右侧巨大软组织肿物,大小约16 cm×12 cm×12 cm。其内密度不均,与上腔静脉及升主动脉边界不清,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图1A、B);增强后肿块呈周边逐渐强化,并向中心填充(图1C~E)。CT诊断:侵袭性胸腺瘤。肺功能检查: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术中见肿瘤呈灰白色分叶状组织,大小4.5 cm×3 cm×1.2 cm,表面光滑,切面呈灰白色、黄色,质软、细腻。病理示肿瘤组织内见多量异型细胞呈微囊状,中心为血管的假乳头状排列,细胞异型明显,可见大量坏死。免疫组化:CK(+),甲胎蛋白(AFP)局灶(+),Vim(+),PLAP(+)。病理诊断:(前纵隔)卵黄囊瘤。

图1 A.CT平扫示右前纵隔不均匀稍低密度肿块(箭),右肺组织、纵隔血管结构受压(箭头);B~D.增强扫描示动脉期、静脉期、实质期肿块周边逐渐强化并向中心填充,中间轻微强化(箭头),并清楚显示肿块对纵隔血管的压迫及受压萎陷的肺组织边缘(箭);E.病理镜下显示内胚囊样血管套结构(HE, ×40)

2 讨论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Tailuman病[1],是一种发生于胚外内胚层卵黄囊、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80%发生于生殖腺内,10%~20%发生于生殖腺外[2]。纵隔卵黄囊瘤是多能原始生殖细胞在由卵黄囊内胚层向胚体生殖嵴移行的过程中偏离正常路线,停留在纵隔内的结果。病理学改变为疏松的网状结构黏液样变的基质中瘤细胞组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腺管、腺泡、条索或实性细胞巢、内胚囊样“血管套”结构、嗜酸小体[3]。发生于纵隔的卵黄囊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男性,多数AFP明显增高。

本例肿瘤发生于右前纵隔,首先考虑胸腺瘤,而瘤体肿块较大,中心密度较低,增强后病灶中心强化程度低于边缘实质,说明肿块中心有坏死,并且肿块侵犯邻近结构,如血管、心包、胸膜、肺组织,术前CT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本例CT影像增强后肿块呈周边明显强化并向中心填充,延迟期肿块中心部分仅轻微强化,与以往报道[4,5]肿块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不同,但CT增强可清楚显示肿块对肺组织及纵隔血管结构的压迫。该病由于侵及胸膜,破坏胸膜血管结构,可发生大量血性胸水,本例CT检查前已抽出血性胸水700 ml,CT影像显示仅有少量胸腔积液。该患者呼吸障碍症状表现较轻,但肺功能检查为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提示肿瘤对肺组织结构侵及较严重。

纵隔卵黄囊瘤需与其他纵隔肿瘤鉴别,由于该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发展很快,呈浸润性生长,易与良性肿瘤鉴别,但与恶性肿瘤鉴别有一定困难,主要需与淋巴瘤及侵袭性胸腺瘤鉴别。纵隔淋巴瘤为多发肿大的淋巴结相融合成的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全身可有多发淋巴结肿大,AFP无明显升高;侵袭性胸腺瘤亦呈纵隔肿块浸润性生长,可伴有肌无力,AFP一般无明显升高。鉴别诊断困难时需依靠病理检查确诊。

[1]杨娟.纵隔生殖源性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附32例报告).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 23(1): 51-53.

[2]史文生,任晓苏,毛泽庆.多层螺旋CT诊断卵巢卵黄囊瘤1例.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5(4): 316-318.

[3]庞晓燕, 张颐.卵巢内胚窦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 17(11): 863-865.

[4]凌日宣, 杨文平, 归云荣.纵隔内胚窦瘤1例报告.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 23(1): 18.

[5]韦菊临.纵隔原发巨大内胚窦瘤一例.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 29(12): 1719.

猜你喜欢

放射学本例腺瘤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1年总目次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西门子S7-1500 PLC串行通信的应用
窗外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