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依存框架下的数字行话的认知解读

2013-12-07

关键词:行话多娇听话者

陈 男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710000)

一、引语

行话,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出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新、使用的一种用于内部言语交际的,以遁辞隐义、橘譬指事为特征的封闭性或半封闭性符号体系[1],而数字行话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以特定的语言符号来代替一至九或十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数字行话涉及行业众多,前任学者已分别从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学、公安言语识别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包括数字行话的发展、构造形式、特征分析等,但均停留在语言现象的表面。本文旨在自主—依存的框架内,把数字行话和人的认知结合起来,在深化对数字行话的分析的同时,探讨人对数字行话的认知方式。

二、数字行话

数字行话,是某行业为了本行业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用于行业内部交流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用它们来代替人们正常的数字表述,从而达到不让外行人知晓的目的。虽然数字行话在不同的年代、行业、地区等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对它们的创造并不是任意的,它们或多或少地受到母语的结构、语音、词汇或语法的制约。彭幼航[2]、盛光希[3]等不同的学者都对数字行话的构成方式做了不同的分析,综合他们的研究,本文认为,数字行话主要的创造方法有形象法、谐音法、借代法、笔画偏旁法、次序借用法、猜谜法等。

三、自主依存联结

自主—依存联结(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最早由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提出。自主和依存是他在语法配价关系研究中提出的重要的两个概念。自主成分是指可以独立出现的、自身的语义明示不预设另一结构[4];依存成分是指其自身的语义明示预设另一音位结构或语义结构的存在,或者说需要其他结构的支撑[5]。比如,音位结构里,辅音依附元音,则前者为依存结构,后者为自主结构,这两者的地位是不对称的,一个依存另一个。但是Langacker的自主—依存关系主要用于字、词、句的分析,在话语的运用上缺乏阐释力。随后,我国学者徐盛桓将自主—依存的概念扩展到语义表达上来,指出话语都是含义性的,我们实际听到的、看到的(话语的显性表述)通常是不完备的,它是从头脑中想要表达的相对完备的意思(话语的隐性表述)中推衍出来的,即话语的显性表述是依存成分,隐性表述为自主成分,两者构成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的联结。根据这样的认识,他提出“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作为研究话语的生成机制,其过程可表述为:自主成分在交际意向性制约下和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推衍出依存成分。推衍的机制是粘连,粘连的具体手段是通知、通感;依存成分应可向意向性回归,并原则上可回溯到自主成分的基本内容[6]。本文旨在用这一理论分析数字行话的生成和理解的认知机制。

表1 数字行话基本创造方法

四、自主—依存框架下数字行话生成和理解机制

隐晦的数字行话是话语的显性表述、依存成分;而“一”“二”等数字是透过数字行话,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完备的意思,因此它们是隐性表述、自主成分;两者构成自主依存联结。

(一)数字行话的推衍和反溯过程中受到的限制

根据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反溯过程可以看做是推衍过程的逆过程;而且,在数字行话的生成和推衍过程中,均要受到四个方面的限制:

第一,这个过程要接受自主成分的范畴的限制。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存在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是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是同一个母体当中分解出来的两个不对称的成分,如语音结构中的元音和辅音。另一种是依存成分是从自主成分中推衍出来的。在数字行话的生成过程中,两者的关系显然属于后一种:例如,隐晦表达数字“一”这个隐性表述可以推衍出“扁担”、“旦底”、“忆多娇”等不同的显性表述,即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若自主、依存成分分别用 A、d 表示,则 A={d1,d2,d3…},d1∈A,d2∈A,d3∈A……,即依存成分是母体自主成分的一个元素,一个次范畴。

第二,此过程要接受意向性的限制。所谓意向性,是指“心智对事物、特征、事态的关指(关于和指示)、描述、表征的一种能力”[7]。说话人的意向在推衍的过程中会对事物的关指、描述、表征做出限制。意向性限制主要包括两个: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的限制。比如,若想表达“八”这个意向内容就不会出现“筷子”“耳边风”“空工”这样的表述;若说话者不是出于隐秘的意向态度需要,而是其他,譬如想表达祝愿生意兴隆之意,可能会把“八”说成“发(财)”,而非“眉毛数”“霸陵桥”这样晦涩的表达。和数字“八”能结成相邻/相似关系的表达有好几个,到底最后推衍出哪一个就需要受到意向性的制约。在数字行话依存成分从自主成分的推衍过程中,以晦涩难懂的表达需要和具体的数字内容为依归。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意向性表示为创造者,即个人的意向性,而这些晦涩的表达在不同行业里边得到认同和使用靠的是集体意向性。Searle提出人们是通过集体意向性把个人的心智、语言和社会联系起来的,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正是因为各行的人受到这种集体意向性的制约,人们才能实现合作,共同交流[8]。

第三,这个过程要接受相邻/相似关系的限制。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环境、条件之中,因此,两事物都可以以相邻、相似这两个维度表现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具有完型倾向,从相邻、相似的角度来看,相邻和相似的事物分别倾向于被识解为一个整体,提到其中的一个可能内在地蕴含着另一个。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推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得出与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有相邻/相似关系的话语的过程。

以行话“忆多娇”为例,“忆”的读音与“一”相似,因此,若想表达“一”这一意向内容,可用“忆”。又“忆多娇”是一个比较固定的说法,“忆”是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说“忆”则可能激活“忆多娇”这一概念:这是相邻律的作用。反过来,根据相邻/相似律的逆向作用律,即如果xy则可能x或y,“忆”也有可能推衍出“忆多娇”。歇后语法中的“大年初”“不三不”等行话的成功创造也是相邻率在起作用。再在如“旦、竺、请、罢、语、交、皂、未、丸、章”分别代称一到十的十个数字,使用的是析字的修辞手法,虽然乍看之下几乎很难猜出它所隐含的意思,但是这一组行话的生成就是利用了“旦”与“一”、“竺”与“二”、“请”与“三”之间的字内部间的相邻关系,即每个行话字体中内含着各自指称的数字;形象法例子中的“扁担、筷子、三脚架”等则是利用其形象与“一、二、三”等相似这一常规关系;而另一隐晦的表达“由”“申”“人”等则是利用笔画隔开的空间数量分别和“一”“二”“三”等相同这一常规关系;次序借用法是利用显性表述中规约性的“寅”“卯”“辰”的生肖顺序和“一”“二”“三”的顺序相似的关系。在猜谜法中,谜底与相应的数字也存在常规关系,如字谜“横川”的谜底应为横过来的“川”字,它显然在形象上同“三”相似。所以,采用不同方法创造的数字行话,从深层次上来说是采用不同的常规关系,构建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之间的联系。

第四,这一过程要受到粘连的限制。自主成分通过相邻或相似的常规关系将其“某些内容、结构特点、运作机制、搭配用法、语义关系或情绪意向等”[9]特点粘连到依存成分上,而实现粘连的手段主要是通知和通感。通知指的是不同知觉之间的相通,是各种感官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它具有整体性。在次序借代法中的行话“演寅”“月卯”“汪辰”等中,人们对“寅”“卯”“辰”顺序性的具体感知同数字“一”至“三”的顺序性的具体感知相通。笔画/偏旁法例子中的行话“由”“申”“人”“工”等利用的是具体空间知觉相通。而在数字行话的推衍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相对简单的感觉的相通,即通感来实现粘连。通感指的是不同感官感觉之间或同一感觉官内相似感觉的连通。例如,通过形象法和谐音法创造出来的数字行话分别借助的是视觉、听觉的相通。从“一”粘连到“忆多娇”,是因为人们听觉中具体感觉的相通,在创造过程中能将“一”的语音特点顺势施加到“忆”上,进而再利用“忆”与“忆多娇”相邻的听觉的相通,使得“忆”又能顺势粘连到“忆多娇”上,从而使得这个看似无理据的“忆多娇”成为可以解释的行话。而歇后语法和析字法则是分别在相邻律和相邻律的反作用的基础上,继而通过听觉的相通而实现的粘连。在形象法中,通过“扁担”这一物体的形象与“一”的汉字书写形象的具体的视觉的相通,将“一”的视觉特点粘连到无关的“扁担”上。所以,粘连的过程就是行话的创造者从意向内容出发,在话语的推衍过程中,将自主成分的结构、顺序、语音、形象等特点或多或少地顺势施加到看似同“一”“二”“三”等数字意义毫无关系的表达上,从而使这些无关的表述成了能表达“一”“二”“三”等含义的话语。

在分析了推衍和追溯过程中数字行话受到的限制的基础上,下文将分析数字行话(以“桃园结”为例)生成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及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基础。

(二)以“桃园结”为例看数字行话的生成和理解

在“桃园结”该例中,自主—依存下这一数字行话的整个生成过程是:首先,说话者想要表达“二”这个意向内容,这是自主成分,记做A1。第二,在说话者想要表达这一内容时,由于语境的要求,他不能直接地说出这一命题,只能隐晦地表达,这样,他就需要借助其他概念的帮助。在不让其他人知道这一意向态度的作用下,说话者开始检索脑中各种与“二”相关的其他概念特征,发现“二”与“义”在发音上(上海方言)具有相似性,自主成分A1推衍出“义”,记做D1。第三,当确定“义”和“二”的关联性后,为求更加隐晦的表达,说话者再次检索与“义”相关的概念集合。根据相邻这一认知准度,说话者从“义”出发进一步推衍出“桃园结义”这一概念,记做D2。从A1到D1到D2的实现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不断概念化的结果。只有当人们对事物的特征或描述有了划分和整理后,在有外部条件刺激的时候,某一概念的特征才能被激活,同时激活与之有相同特征的其他概念,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邻或相似性,即我们所说的常规关系。一般情况下,这些特征松散的存在在概念与概念之间,为常规关系的建立提供途径。随着概念化的不断发展,概念内部和概念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层级性网络,形成多种多样的常规关系。第四,说话者发现D2容易让听话者误解成“桃园结义”的意思,而非“二”这个他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为了强调“义”,说话者故意省去“义”,这是因为补全概念或完形趋势是人的认知本能中有一个共有的特点。根据相邻律,“桃园结”中也蕴藏“桃园结义”,因此,“桃园结义”继续推衍出了最终的形态“桃园结”,D3。最后,将两个不同类别的范畴“桃园结”和“义”连接起来,建立新的心理模型,使得“桃园结”能够表达“二”这一语义。所以这一数字行话的生成是经过多次推衍(A1-D1-D2-D3)的结果,它以说话者的意志和语境为约束条件,以常规关系为手段,通过粘连实现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间非常规关系的连接。

在话语的理解上,是一种从依存成分到自主成分的回溯,是语用推理的结果。首先,在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的心理模型下,听话人根据格式塔的完形性,会不自觉地补全残缺的概念,将“桃园结”补全为“桃园结义”。在补全这一过程中,听话者会思考为什么原命题中缺少“义”,自然,他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义”这个字上,同时激活“义”这个概念的所有相关知识,包括意义,读音和与“义”有相邻或相似关系的其他图示知识。这样,“义”就成为一个可能的符合交际的隐性表述,但是“义”不符合向下的因果关系而被剔除,因为根据晦涩的语境要求,“义”应该表达一个同“义”存在常规关系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根据数字意义这一语义,“义”的读音被激活,基于共同的知识结构,“yi”使“义”与“二”产生相似关系。自此,听话者建立了“桃园结”和“二”这一新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说话者和听话者相同的概念化过程或认知过程是听话者成功从说话者的表述“桃园结”回溯到自主成分“二”的前提。只有当听话者具有和说话者具有相同的认知模型,听话者才能激活和说话者一样的常规关系,使回溯的过程沿着说话者推衍的反方向发展。

五、结语

本文在自主—依存的理论下丰富了对数字行话的研究。虽然数字行话多种多样,各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创造方法和表达方式,但它们的生成和理解一定程度上可以在自主依存的框架内得到解释。隐晦的数字行话的生成是正常的数字表述经过一次或多次推衍的结果;而对它们的理解则是从那些看似和数字含义无关的表达出发,经过一次或多次回溯到常规的数字表述的结果。数字行话的推衍和回溯,符合人类运用语言的普遍特征,以人们普遍的认知方式为前提。

[1]曲彦斌.中国民间秘密语(隐语行话)研究概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7:41.

[2]彭幼航.五光十色的数字隐语[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58-61.

[3]盛光希.数字行话的构成及特征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6-108.

[4]Langacker.P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M].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488.

[5]Langacker.Ronald 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8:199.

[6]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1-9.

[7]Jacob,Pierre.Intentionality[OL].http://plato.standford.edu/archives/fall2003/entries/intentionality,2003-09-26.

[8]Searle.J.Collective intentious and actions[A].P.Cohen,J,Morgan,&M.E.Pollack.Intentions in Communication[C].Cambridge,MA:Bradford Books,MIT press,1990:401-416.

[9]徐盛桓.说“粘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1-6.

猜你喜欢

行话多娇听话者
韩国之行话感悟
青山遮不住、江山多娇、天降祥瑞
这些专业“行话”,你“学废”了吗?
混圈必备的公募基金“行话”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杨静平面设计作品
让学生“听话”
中国现实语言生活中的隐语行话研究
江山如此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