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背景下我国金融业集聚发展
2013-12-07石英
石 英
(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长春130012)
一、引言
绿色金融的实践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要求对其环境污染负责,随后英国、日本、欧盟等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西方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主要是市场驱动型,如美国、欧盟等从法规、制度、交易市场到市场参与主体、中介等初步建立了完善的体系。绿色金融在国际上也称为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国内学术界对此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将绿色金融称为环境金融或可持续融资,以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以金融业政策的方式重点扶持绿色产业;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以推进金融可持续发展;将绿色金融作为环境经济政策中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为手段。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让绿色金融成为发展方式转变新动力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有共同点,即它的实施需要由政府政策做推动。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是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它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难题,特别是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建立绿色金融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绿色金融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金融集聚的发展也要求以减少信息成本、减少科技成本等为条件,这就要求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因此,绿色金融与金融集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因此,在当前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刚刚起步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积极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使金融产业充分对接“绿色资源”及其相应企业,更科学有效可持续地推进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
二、绿色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本作为配置市场资源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可以投资并带来利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曾运用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研究后认为,如果各国排放权得到明确界定和严格保护,节能减排就会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会替代传统发展模式提供强大动力。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保证长远盈利,必须保障对符合环保要求产业的投入。因而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环保标准统一提高,需要改造大批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这为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绿色金融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微观经济主体,其方式是引导和调节金融生态体系的资金分布,实现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并以此促进良性互动发展,只有建立节约资源、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业融合社会责任和可持续理念,提供能效金融、环境金融和低碳金融产品及服务来实现环境保护,以全身的可持续商务模式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进而为金融业集聚提供有利的条件。
绿色金融通过影响技术创新、企业行为、公众投资、创业导向以及纠正市场失灵对节能减排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更进一步说,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投融资行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相异,其影响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正面的或负面的,长期的或短期的。如图2所示。具体表现在:一是绿色金融影响并有利于行业间的资金流动,金融机构以绿色的投资方式,改变投入产出的组合,使其向环保型高、利用率高的行业流动,积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影响并有利于企业决策,金融机构以绿色的投资方式,通过考虑环境风险获得决策支持,间接改善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影响并有利于产业发展,金融机构以绿色的投资方式,为资源利用率、新发明或被污染环境等环保产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改善生态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经济可持续发展又会为金融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形成互动双赢,以更好地促进金融业集聚的发展。从绿色金融实践看,国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发展较好、较早,而国内起步较晚且经验少,但近年来发展迅速。
三、我国金融业集聚的发展分析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际金融资源在区域间流动加速,金融业呈现出金融企业重组并购趋势,也因而引起了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在某一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现象。就全球而言,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和日本的东京,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产业集聚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泰国、香港,也出现了明显的金融业集聚的趋势。如表1所示。
图1 绿色金融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
图2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投融资行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表1 境外不同层次金融中心分布情况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金融集聚区域,从我国国内来看,金融集聚的现象在国内同样也有一定的表现,上海、北京、深圳的特定区域内集中了大量国内外的金融企业,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前10名的是上海(130.25)、北京(111.20)、深圳(73.05)、广州 (42.81)、杭州 (34.80)、天津(32.36)、南京 (31.60)、成都 (30.96)、重庆(30.80)、大连(28.78)。对于国内不同层次金融中心分布态势,如表2。
表2 国内不同层次金融中心分布情况
在我国金融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出现了不利于形成集聚的一些问题,一是在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创新力不强,由于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发展中的自主创新水平不高,不仅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环境保护对融资的要求,而且金融创新可能会带来风险,不利于减少对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投入。二是环境风险防范不足,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还缺乏自我调节机制、环境审查制度等,这就限制了防范风险的能力,进而无法使内外部发展达到较为融合的状态。三是市场交易平台割据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分割、市场规模狭小,增加社会成本,浪费资源,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四是政策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这不仅缺乏机理引导机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等,无法获取其他融资支持,缺少信息共享机制,失去了发展机遇。
四、绿色金融时代我国金融业集聚发展路径
在绿色金融时代,发展和建设我国金融产业,应该在国家与政府的政策和扶持下,继续发挥各地区的核心的优势,弥补不足,有策略有步骤地推进我国金融产业集聚发展。
第一,建立绿色金融制度,培育绿色金融市场。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和金融业特点,积极借鉴和移植国外先进的金融发展制度,健全金融基本法制度。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在项目市场、自愿减排市场和配额交易市场积极建立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信用工具交易市场,在更高层次上设立自主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绿色金融交易机制。
第二,打造绿色金融工具,构建绿色金融机构。依据金融业市场发展的整体布局,以基础到创新、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逐步为市场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和套利工具。在金融机构方面,积极培育和发展金融机构,为金融集聚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完善绿色金融文化,完善健全金融监管。完善对外行为规范,以一系列对外的绿色策划宣传、绿色营销行为,创造理想的对外经营环境,通过打造绿色精神文化、绿色行为文化和绿色形象文化。借鉴现有的监管经验,根据绿色金融特有的风险和特殊的运作模式,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框架。
[1]Simon X.B.Zhao,Li Zhang,Danny T,Wang,Determin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the Case of China[J].Geoforum,2004,35(1):577-592.
[2]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孙琼.绿色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工业大学,2009.
[5]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6]彼得·圣吉,等.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