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和县梨地方资源的调查与品质评价

2013-12-07戴美松程泽敏王月志施泽彬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涩味单宁雪梨

戴美松,程泽敏,王月志,施泽彬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2.云和县农业局,浙江云和 323600)

浙江省是我国梨属植物原产地之一,境内分布有砂梨、麻梨、豆梨等多个种[1]。云和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山区,梨属地方品种资源丰富,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于20世纪70年代的资源调查结果,当地主要分布有红梨、雪梨、真香梨 (又称糖霜梨、长柄六月雪)、六月消、早梨 (又称芝麻早、枣梨、蒲梨)、柿扁、甜梨、三花梨等诸多梨栽培类型,尤以雪梨和真香梨最具特色,其中雪梨的栽培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瓯江上游的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等地,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明景泰三年 (1452年),至今约有550余年,是浙江省传统地方品种[2]。有研究表明[3],雪梨和真香梨在复杂的天然杂交和自发突变的作用下,演化形成了多样的栽培类型。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地方品种资源受到现代品种的冲击,且得不到有效保护,很多种质资源及其天然形成的栽培类型濒临消失。为更好地评价与利用这些地方资源,在20世纪末,当地曾小规模开展了雪梨优良单株的选择工作,但很快中断[4]。2011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与云和县农业局共同组织技术力量,从散布在该县的众多雪梨与真香梨栽培类型中筛选出了15份优良单株,并对成熟果实的内外品质相关指标进行了重点分析评价,以期为今后浙江省梨种质资源保存、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参试的共有12份雪梨与3份真香梨优良单株,编号云01-云15(表1)。

表1 供试梨的基本情况

1.2 方法

1.2.1 果实风味综合评分

由3名试验人员对果实肉质进行描述性评价,对果实风味进行综合评分,满分为10分,取平均值。

1.2.2 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单宁等生理指标的测定

每份试材取3~5个成熟典型果实,测定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单果为重复。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PAL-1型便携式数显折光仪,单果重采用电子天平测定。

可溶性单宁提取与测定参考陈佩等的方法[5]并有所调整。将3~5个成熟典型果实的果肉和果皮分离、切碎并充分混匀后,分别取1 g果皮和2 g果肉,加入5 mL 80%甲醇,研磨匀浆,4℃10 000 r·min-1离心20 min后取上清液,沉淀再用5 mL 80%甲醇悬浮、离心后,合并上清液。采用Folin-Ciocalteu法 (试剂购自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有限公司),取单宁提取液1 mL于试管中(以蒸馏水作空白对照),加入0.25 mL福林酚试剂,摇匀,3 min后加入1 mL的饱和Na2CO3溶液,振荡混匀,再加蒸馏水7.75 mL定容至10 mL,混匀后放在暗环境下静置反应1~2 h。用1 mL比色皿在波长为765 nm分光光度计下读取吸光值。重复3次。同样方法以没食子酸制作标准曲线测算果皮与果肉中单宁的含量。

1.2.3 果实可溶性糖组分含量分析及果实甜度计算

将3~5个成熟典型果实的果肉和果皮分离、切碎并充分混匀后,取0.5 g果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实可溶性糖组分。重复3次。测定方法参考文献 [6]的方法。

用测得的单糖含量数据,参照文献 [7-8]的方法,以蔗糖的甜度作1,计算果实甜度。

甜度=蔗糖含量×1.00+果糖含量×1.75+葡萄糖含量×0.70+山梨糖醇含量×0.40。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实内外品质

15份材料的果实成熟期均集中在9月中下旬(表1),比浙江省梨主栽品种黄花、翠冠分别晚1~2个月。

图1显示,供试材料平均单果重305~768 g,材料间差异明显。其中,第1,5,6和10号雪梨材料的果型大,均在700 g以上;真香梨 (第12,13和14号材料)的果型最小,为305~370 g。

图1 供试梨的单果重

从图2可以看出,供试材料果皮底色呈绿色至褐色,第6,7和11号材料套双层黑袋后果实底色褪色明显。第3,6,8,9号材料果实表面有蜡质层,果面较光滑,其余材料的果面不平整。除第6和8号材料的果实皮色均匀一致外,其余材料的果面锈斑明显,其中第1,2,5,10,13和15号材料的果面锈斑面积占全果面积的90%以上。总体而言,第3,6,8和9号材料的外观品质较好。

图2 供试梨的外观品质特征

13份雪梨材料的果实呈扁圆-圆形,果型指数0.77~0.97,3份真香梨材料的果实呈现南方少见的葫芦形,果型指数1.06~1.15(表2)。各材料果心大小无明显差别。

从表2可以看出,第4,6,12,13和14号材料的果实肉质较好,风味评分较高,第7,8,9和15号材料的肉质劣,风味较差。

供试材料的果肉有不同程度的涩味,其中第7,8和9号材料的涩味最重,第12~15号材料的涩味不明显 (表2)。测定数据显示 (图3中A),供试材料鲜果肉中可溶性单宁含量1.28~2.80 mg·g-1,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第7,8号材料果肉中单宁的含量最高,第14号材料的含量最低。

成熟果实的果皮中可溶性单宁含量9.0~10.37 mg·g-1(图3中B),是果肉中平均含量的4.7倍。除第11号材料的含量略低外,其余材料间的含量差异不明显。

表2 供试梨果型指数与果实食用性状的鉴评

图3 供试材料果肉 (A)与果皮中的可溶性单宁含量 (B)

2.2 可溶性糖、甜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对供试材料果肉中可溶性糖组分的含量分析表明,蔗糖 (图4中A)含量最低,仅占总可溶性糖含量的1.5%~7.3%,且材料间差异较大,其中第1,6,10号材料的含量最高,第11,12,14,15号材料的含量最低;葡萄糖含量 (图4中B)占总可溶性糖含量的9.7%~22.0%,其中第3号材料的含量最高,第12号材料的含量最低;果糖(图4中C)的含量最高,占总可溶性糖含量的43.3% ~73.3%,其中3个 真香梨 (12,13,14号)材料的果糖含量显著高于雪梨材料,在雪梨材料中,又以第1,2,3,4和15号材料的果糖含量最低;山梨醇含量 (图4中D)比果糖稍低,占总可溶性糖含量的15.5%~30.2%,其中第3号材料的含量最高,第8,9,12号材料的含量最低。

供试材料的果肉甜度 (图4中E)以3份真香梨 (第12,13,14号)材料为最高,雪梨材料以15号的果肉甜度最低,其余材料间的差异不明显。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图4中F)11.8% ~15.2%,其中以第13,14号材料最高,第1,6号材料次之,第8,9,11,15号材料最低,其余差异不明显。

图4 供试材料可溶性糖组分与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3 小结与讨论

进入21世纪,随着特色农业的兴起,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一些地方梨种质资源重新被发掘利用,如温岭箬包梨[9]等,这为传统资源的保存、利用提供了契机。从云和县多个梨产区收集了栽培表现较好的12份雪梨资源和3份真香梨资源,以果实商品性状考评为突破口,开展资源利用与评价工作。结果表明,15份材料均属特大果型的优异种质资源。据报道[10],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东方梨种质保存圃中,特大果型 (平均大果重>300 g)资源仅占全部资源的11.7%。这15份资源平均单果重都在300 g以上,有4份材料的平均单果重达到700 g以上,是较为少见的大果型种质资源。另外,在我国梨属植物资源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3.0% ~13.0%[10],虽然,有研究表明,套袋会降低梨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2],但本试验中仍有7份材料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3%以上,是比较少见的高糖资源。上述2个性状是决定果实品质和风味的重要因子[13],都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已有研究发现了一些控制这些性状的QTL位点及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14],这为今后快速发掘利用供试材料的优异品质相关基因,加速梨高品质品种选育进程提供了有益参考,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在可溶性糖的组分构成上,现有栽培梨品种的果实可溶性糖主要由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4种组成,且以果糖含量最高[15],本研究的结果与其类似。另外,供试材料的果肉都具有一定的涩味,口感独特,与现代品种有明显区别。综合各项品质数据,认为第4,6号雪梨材料,以及第12,13,14号真香梨材料的果实综合品质都表现较好,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推广。从成熟期来看,比浙江省当前的梨主栽品种黄花和翠冠分别迟1个月和2个月,此时上市正值鲜果供应淡季,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本研究中,供试材料的果肉都具有一定涩味,大多数材料的涩味还非常明显,果皮涩味尤其显著,这在现代梨品种中极少见[16],是较为特殊的资源类型。关于水果涩味的产生,认为是由水溶性单宁与口腔唾液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体沉淀,引起舌上皮组织收缩而产生的[17]。单宁在植物界广泛存在[18],已有研究证实其具有增强植物抵御外来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抵御植食动物取食等生物功能[19]。但在作为鲜食消费品的果实中若含有较多单宁,不仅严重影响口感,还会引起蛋白质营养价值受损、影响铁钙与维生素等吸收的一系列负作用[20]。因此,降低上述资源果实中单宁含量,改善口感是今后雪梨资源利用研究的重点之一。

[1] 蒲富慎.梨种质资源及其研究[J].中国果树,1988(2):42-46.

[2] 国鸣,张邦川.云和雪梨栽培历史及栽培管理技术 [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47,152.

[3] 蔡丹英,潘芝梅,王涛,等.浙江省南部地方梨品种的SSR和AFLP遗传多样性研究 [J].核农学报,2010,24(2):243-248.

[4] 梅显才,杜如松,程泽敏.云和雪梨优良单株介绍 [J].果树科学,1996,13(03):201.

[5] 陈佩,李平,郝艳宾,等.柿果成熟过程中可溶性果胶和单宁含量的变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88-92.

[6] 施泽彬,戴美松,孙田林,等.翠冠与玉冠梨果实发育过程中色素、糖、酸累积特性研究 [J].果树学报,2007,24(6):833-836.

[7] 王镜岩.生物化学 (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

[8] 宋晓晖,谢凯,李艳丽,等.HPLC-ELSD法测定梨果实中不同种类可溶性糖含量[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2):87-91.

[9] 王涛,滕元文,陈正连,等.温岭箬包梨种质资源的调查、筛选与开发利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1(4):783-786.

[10] 曹玉芬,李树玲,黄礼森,等.我国梨种质资源研究概况及优良种质的综合评价 [J].中国果树,2000(4):42-44.

[11] 王大平,杨玲.套袋对黄花梨果实品质和贮藏性能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0(1):17-19.

[12]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不同类型纸套袋处理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6):998-1003.

[13] 张上隆,陈昆松.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的分子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4] 韩明丽,刘永立,郑小艳,等.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部分果实性状QTL的定位[J].果树学报,2010(4):496-503.

[15] 姚改芳,张绍铃,曹玉芬,等.不同栽培种梨果实中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特征 [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0):4229-4237.

[16] 李秀根,杨健,王龙,等.我国近30a梨育种研究进展与今后工作建议[J].果树学报,2010,27(6):987-994.

[17] 张宝善,陈锦屏.水果的涩味研究 [J].食品研究与开发,1998(1):31-32.

[18] Haslam E.Plant polyphenols:vegetable tannins revisite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9] 潘伟彬.植物单宁及其对牧草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Ⅰ.植物单宁的性质与作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3):58-61.

[20] 何洪英,李华钧,杨坚.单宁的生理活性 [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1,17(2):26-28,35.

猜你喜欢

涩味单宁雪梨
不同单宁含量在浓香白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源单宁酶的研究进展
甜柿单宁的分布及积累特征分析
夏日
雪梨
综述柿子采后脱涩方法要点
基于动物偏好指数与电子舌评价关联的中药涩味整体量化表征方法研究
吃核桃别去薄皮
涩柿子不能乱吃
夏日甜点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