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菌在罗氏沼虾养殖中的应用
2013-12-06覃志达杨明伟张益峰梁素娟
覃志达 杨明伟 张益峰 梁素娟
(1.南宁市耕读果蔬农业合作社,广西 南宁 530215;2.广西水产畜牧学校530021;3.广西水产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1;4.广西三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 三江 545500)
罗氏沼虾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等特点,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养殖品种,也是南宁市淡水养殖的主要虾类品种之一。兴宁区五塘地区水质优良,具有开展罗氏沼虾养殖的环境优势。该地区罗氏沼虾池塘养殖的传统放苗密度多在5~6万尾/亩,若再提高放苗密度,则随着投饵量加大,过量投喂的饲料会以残饵形式进入水体,残饵和虾粪分解产生的铵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总氮超标,导致水体水质恶化,罗氏沼虾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养殖中后期,养殖池塘中的残饵、排泄物、动物尸体等有机物增多,导致池塘中溶解氧减少,铵态氮和亚硝酸态氮急剧增加,会导致蓝藻类过度繁殖,形成一层带有腥臭味的“水华”,当天气恶劣时,就会导致浮头或泛塘。因此,必须将放苗密度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以使池塘水质能够维持到虾达到上市规格。2011~2012年,笔者在罗氏沼虾池塘中施用EM菌,辅以有效的管理手段,增加了放苗密度,罗氏沼虾池塘养殖单位面积产量由亩产250-300kg增长至亩产500-600kg,效益提高一倍以上,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2011年5~10月,随机选择4口罗氏沼虾5亩养殖塘(表1)进行对比试验,其中2口投放以几种市售微生物制剂配制的EM复合菌,投苗密度10万尾/亩,其余2口按传统养殖模式,仅投放市售EM菌,投苗密度5万尾/亩,对各养殖池塘pH值、氨氮、总氮、总磷进行了测定,对比养殖周期池塘水质变化规律。各指标测定方法分别是[1]:pH值用玻璃电极法测定;总磷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水质指标每月监测一次。
表1 4个罗氏沼虾养殖塘概况
EM菌以芽孢杆菌作为主菌相,选用产品为日本进口的“净池灵”,一般使用量为 3kg/亩,使用前充氧活化,每 kg菌添加黄糖1.5kg,活化7~8个小时后,按1:1添加光合细菌和市售“碧沃丰”EM菌,混合均匀后泼洒。若水质较差时,则增大使用量,使用后必须开增氧机增氧。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殖池塘pH值变化规律分析
pH值是反映水环境生态平衡、衡量水质好坏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对水体物理化学反应有重要影响。一般池塘正常值为6.5~8.5。pH值过低可使罗氏沼虾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引起缺氧浮头或导致虾体质下降、抗病力减弱,细菌感染发病率升高;另外,在酸性水环境中,细菌、藻类、浮游植物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其硝化过程被抑制,有机物分解速率降低。pH值过高则易发生氨中毒,可能腐蚀虾的鳃部组织,影响呼吸而引起死亡。由pH值测定数据(表2)可以看出,4个养殖池塘的pH值都比较稳定,水质偏碱性。
表2 4个罗氏沼虾养殖池塘pH值测定结果
2.2 养殖池塘氨氮变化规律分析
氨氮是养殖水体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可引起虾类生理生化因子及组织结构的改变,还能改变与免疫抗病能力有关酶类的活性,导致沼虾免疫能力降低、疾病发生,引发池塘水质恶化。过剩的饵料和沼虾的代谢产物均富含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氨化作用,这些含氮有机物首先转变为无机形态的氨氮。一般在酸性环境和较低的水温中,氨氮以铵根离子存在,无毒性,且是浮游植物的生长营养元素;在高温和高pH值下,主要以非离子氨形态存在,可对沼虾造成严重的毒性危害。同时铵态氮在水体中还可以通过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变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2-3]。
氨氮测定数据(表 3)显示养殖过程中氨氮的变化情况。在整个养殖过程中,4个养殖池塘氨氮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6~10月上升趋势显著,10月最高,可能是由于在养殖中期投饵量加大,残饵量也随之增加,以及虾体体重增长导致排泄增加所致。8月,1号和2号池塘的氨氮上升较快,达到0.82 mg/L和0.77mg/L,沼虾摄食减少,采取适量换水、减饵、泼洒增氧剂及加大EM菌使用量等措施后,氨氮浓度下降。对比4张养殖池塘,1号和2号塘因塘内沼虾生物量高,投饵量大,氨氮上升速度较快,但在EM菌的作用下,仍在沼虾可以耐受的范围之内。
表3 4个罗氏沼虾养殖池塘氨氮测定结果
2.3 养殖池塘总磷的变化规律分析
磷酸盐是微生物和沼虾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养殖池塘磷酸盐主要来自饲料,天然磷往往不能满足初级生产者的需要而成为养殖池塘生产的制约因素,磷含量过低,将无法维持养殖池塘的高生产力,过高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能被沼虾利用的优质藻种硅藻和甲藻等被蓝藻、裸藻等有害藻类所代替并过度增殖,使水面形成云斑状“水华”并发出腥臭味,导致养殖池塘水质恶化[4-5]。
由总磷测定数据(表4)可以看出,4个养殖池塘总磷含量在0.03~0.63 mg/L之间变化,4个养殖池塘总磷浓度均呈上升趋势,且1号和2号塘上升较快,可见,EM菌对磷的降解作用不大。
表4 4个罗氏沼虾养殖池塘总磷测定结果
2.4 养殖池塘总氮变化规律分析
养殖池塘总氮主要来源于虾饲料。罗氏沼虾饲料多为人工合成饲料,饲料中的粗蛋白占35%~40%。饲料中的蛋白质大部分不能被虾体利用,大部分残留在养殖池塘中,这将导致养殖池塘总氮的累积。
总氮测定数据(表 5)显示出养殖过程中总氮的变化规律。在整个养殖过程中,4个养殖池塘总氮呈现出随时间积累的趋势。可能是由于在养殖中期投饵量加大,残饵随着养殖的延伸而不断增多,残饵的分解使氮营养盐的含量不断升高的趋势得到了加强。随着罗氏沼虾的生长,氨氮的排泄增加而导致养殖池塘总氮上升。在养殖后期,由于捕虾较频繁,使沉积在底质中的污染物溶出。与氨氮变化规律相似,高密度虾塘总氮浓度较高,但并未引起水质的严重恶化。
表5 4个罗氏沼虾养殖池塘总氮测定结果
3 讨论
在罗氏沼虾养殖周期中, 4个养殖池塘水质的总体变化规律如下:pH值比较平稳,均在罗氏沼虾耐受范围内;氨氮的浓度呈现出随时间积累的趋势,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总磷浓度超过地表水五类标准;总氮的浓度随时间呈增加趋势,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五类标准;EM菌对氨氮和总氮的处理效果较明显,养殖后期 4个养殖池塘都有蓝、绿藻繁殖,但都没有形成“水华”,在EM菌的处理作用下,高密度罗氏沼虾池塘表现出了与低密度池塘相似的变化规律,起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本试验中所用的自制 EM菌是由进口的“净池灵”提供的芽孢杆菌为主、辅以光合细菌和市售EM菌包含的沼泽红假单胞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活菌组成。它能够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化学需氧量,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这与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6-7]。笔者在进行虾苗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净池灵”处理水质,减少了育苗过程中的换水量,将其应用于池塘养殖,也取得了明显效果。可能因其菌种适合在本地繁育。由于虾场无菌相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未进行菌相检测,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探索。
[1] 国家环保局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4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 王胡,胡义波,姜乃澄.氨态氮、亚硝态氮对罗氏沼虾免疫相关酶类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32(6):698-705.
[3] 王亚斌,王军霞,刘存歧,等.水质因子对罗氏沼虾生长及毒性的研究进展[J].河北渔业,2008(4):1-3.
[4] 曲克明,李秋芬,陈碧鹃,等.对虾养殖池水体环境人工调控及其特征[J].黄渤海海洋,2000,18(3):72-80.
[5] 陈在新,王文一.影响鱼类生长的水质因子机理与控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15-16.
[6] 李晓英,董志国,阎斌伦,等.复合微生态制剂对中国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和生长性能的影响[J].中国饲料,2007,19:27 -29.
[7] 朱学芝,郑石轩,潘庆军,等.微生态制剂对凡纳滨对虾及水质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2008,47(增刊):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