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演进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

2013-12-06马永春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年2期
关键词:就业人口协整第三产业

马永春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08)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地区经济功能和性质的内在因素。新中国成立至今,江苏产业结构始终处于不断优化和升级进程中。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江苏是我国主要的人口净流入省份,大量的外省人口流入江苏务工经商、求学创业,对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依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等相关资料,运用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江苏产业结构演进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一、江苏产业结构演进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2000年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全省坚持保增长、调结构、抓创新相结合,制定了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配套政策,出台加快工业经济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启动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江苏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12.2∶51.9∶35.9转变为2010年的6.1∶52.5∶41.4。而就业结构则从2000年的42.8∶30.2∶27.0转变为2010年的22.3∶42.0∶35.7。近三十多年来,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经历了“二一三”(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该类型经历的时间为1978年至1988年)和“二三一”(1989年至今)两个发展阶段,与发达形态“三二一”的结构类型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演进推动就业结构的优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加快,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呈现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2010年末,就业人口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1.50%、42.40%、36.10%。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了20.5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1.8、8.7个百分点。可见,这十年,第二产业仍是吸纳劳动力最强的产业。在制造业内部,主要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虽然就业总量仍在增长,但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在第三产业内部,各种行业就业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仍是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渠道,而集中了较高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则相对不充分。

但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仍然存在,不过程度在逐步减轻。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0年的61.2%,减少到2010年的32.4%,下降了28.8个百分点。

二、江苏就业结构变动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全省劳动力需求。2000年以来全省就业水平持续保持在高位,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在60%以上。2010年末,全省就业总量达到4754.68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了336.54万人,增长7.6%。十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减少了830.67万人,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加了1167.21万人,远远超出了第一产业减少的就业人口。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劳动力的省内流动,但满足不了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省际劳动力的大量流入则对此进行了很好的弥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737.9万人,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484.2万人,增长1.9倍。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流动人口的流向与分布。在全国,江苏属于经济发达省份,决定了省际人口流动以流入为主。在省内,苏南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苏中属经济次发达的中部地区、苏北为经济欠发达的边缘区,流动人口必定以流向苏南为主。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省外流入人口流向苏南地区的占86.8%,流向苏中、苏北地区的分别占8.4%、4.8%。

但产业水平决定了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当前,江苏省第二、第三产业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程度还不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总体上也处于一个不太高的层次。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抽样资料,流动人口中,15岁及以上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0.3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水平,略高于全省就业人口的平均水平。其中,省内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年,省外流入人口为9.6年。

就业需求决定了流动人口以就业为主。15岁及以上流动人口中,就业比重达72.5%。从行业上看,流动人口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高,超过一半,达到50.4%,且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此外,流动人口也多从事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部门,如在批发和零售业中就业的流动人口占15.1%、从事建筑业的占8.3%。

三、江苏产业结构演进与人口流动的协整分析

利用1990年以来的历年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等数据进行协整分析,能够更好地显示江苏产业结构演进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一)协整方法

变量选择人口将流动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地区生产总值第一、第二、第三产值结构。为了减少异方差性,分别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检验结果显示,一阶差分变量的ADF统计量小于1%水平的临界值,都含有两个单位根,是I(1)过程,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表1 ADF检验结果

利用Eviews5.0进行回归,得到人口流动率与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协整方程。

1.人口流动率对第一产业产值结构的OLS估计为:

2.人口流动率对第二产业产值结构的OLS估计,由于模型中自变量存在自相关,引入MA项,得到

3.人口流动率对第三产业产值结构的OLS估计,由于模型中自变量存在自相关,引入MA项,得到

用ResidC1、ResidC2、ResidC3分别代表上述方程的回归残差项,并对其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对残差的检验结果表明,残差ResidC1、ResidC2、ResidC3的ADF统计量均小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是平衡序列,变量LnR与Ln C1、Ln C2、Ln C3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人口流动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是存在稳定均衡关系的。

表2 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在确定LnR与 Ln C1、Ln C2、Ln C3存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的检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与人口流动率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包括误差修正项(EC)在内的误差修正模型ECM,以此来检验协整方程的短期动态与长期调整特征。

误差模型分别为:

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人口流动率的短期变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短期波动的影响;二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大小反映了对t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上面三式中显示,人口流动率与产业结构变动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第一产业产值结构的减少,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结构的提高,均会带动人口流动率的提高,而第二产业产值结构变化对人口流动率的影响程度最高。这与江苏仍是工业大省的实情是相符的。虽然相关性不强,但误差项系数均通过了检验。从系数估计值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结构与人口流动率分别以3.38%、15.05%、16.13%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三)Granger因果检验

为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人口流动率的影响,现对人口流动率与产值结构进行两两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在人口流动率与产值结构之间,第一、第二产业中,产值结构变动是人口流动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不存在;人口流动率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也就是产业结构变动能够带来人口流动,而人口流动对于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是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变动的Granger因果关系。

表3 人口流动率与产值结构变动的Granger检验结果

以上协整分析表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结构变动与人口流动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显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每下降1%,人口流动率将增加0.004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每增长1%,人口流动率将提高0.0311%;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增长1%,人口流动率将提高0.0142%。结合上述分析并通过Granger检验可以得到,长期而言,第一、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对人口流动率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对人口流动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即第一、第二产业的结构变动对人口流动存在滞后效应,而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对人口流动的滞后效应不显著。同时,人口流动也不是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Granger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人口流动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效应不显著。

四、政策建议

在未来,江苏一方面要继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劳动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人口的有序流动,合理控制全省人口规模。

(一)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重视加强农业基础作用。尽管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仍不会改变。仍然迫切需要建立起第一产业基础扎实、优质与绿色农产品率高、拥有高效的种植业、畜牧业与渔业发展迅速的现代农业结构。

2.优化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目前江苏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十二五”重工业扩张动力依然存在。一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规模化发展。二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是控制高消耗和高污染行业。

3.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步伐。要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二)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1.强化流入地与流出地的联系。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流入地与流出地联合起来,以劳动力市场为中介,引导人口更加合理、有序的流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城乡间、产业间信息资源共享。只有实现信息、市场资源、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才能降低人口的流动成本、克服自发性、盲目性。

2.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把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推进所需要的人口、劳动力留下来,促进当地发展增加收入。

3.提高流动人口中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积极搭建多元平台,加强流动人口培训。包括搭建文化教育平台、职业技能训练平台、学历教育平台,提高外来人口文明素质、职业技能和学历层次;建立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举,文化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兼备,覆盖多个教育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灵活多样、实用有效的教育培训服务,满足不同类型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要求,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就业人口协整第三产业
黑龙江省县域就业人口受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基于协整的统计套利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基于协整的统计套利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21.1万,美国2015年11月非农就业人口增长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