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共选修课价值取向探析
2013-12-06贾龙张馨
贾 龙 张 馨
(新疆医科大学体育教研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共选修课价值取向探析
贾 龙 张 馨
(新疆医科大学体育教研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根据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新要求和新发展的需要,在厘清价值取向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探讨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体育公选课价值取向,为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课程价值取向;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共选修课
1 前言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旨在体现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体育类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体育公选课)作为学校体育的高级阶段,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而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既有其他高校体育的共性,又有医学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里体育教育应该既是医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又是其专业业务教育[1]。尤其是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疾病的前期预防和后期康复需求日趋迫切,这为医学院校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需求。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运作的灵魂和方向,影响和决定着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故对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价值取向的探析是丰富体育公选课的理论内涵,促进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必需,也是体育公选课体系构建的基础。
2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价值取向定位分析
2.1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价值取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知识本位观,未强化体育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的联系,认为体育公选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一些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和比赛的基本规则,以身体练习为主,以运动促进健康。基于以上认识,有些学生和教师认为医学院校在体育必修课完成的情况下,体育公选课可有可无,漠视了体育公选课的作用和价值,忽视了体育公选课的体系构建,使现行的体育公选课存在一些问题。
2.1.1 体育公选课以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为中心,课程的社会价值不完善
开设体育公选课,不仅要使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以增强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目前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多偏重体育项目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教学,对体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涉及较少,尤其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相关知识。学生缺少医学知识和体育运动联系的桥梁,不利于拓宽思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运动疗法因其经济实效的特点越来越被重视,在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医学院校体育选修课程作用较多局限于强身健体,对培养学生的人体运动的观察解释能力、自我和相互运动监测能力、掌握运动规律及其健身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要求不够,导致了学生不知如何将所学体育知识应用在医疗活动中,未达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要求,显现出课程的社会价值不完善。
2.1.2 体育公选课数量不足,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医学院校由于受专业限制,公选课程体系中非医学学科课程数量少,另一方面由于招生规模扩大的幅度远高于体育公选课数量增加的幅度,使体育公选课资源显得匮乏。体育公选课由教研室独立开设,未针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而进行相应的整合和规划,显得零散无序。而且所开课程较少有体育科学其他方面的课程,所开课程间也多相互独立,缺乏有机联系,未能形成完善的体育选修课体系。因此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类型上都使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很小,很多学生不能充分自由地根据个人兴趣与意向选课,甚至出现了混学分的现象,背离了开设体育公选课的初衷,也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2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主体对课程价值的抉择倾向,这种倾向受多种因素影响,涉及到一定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信仰和哲学观念、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等[1]。就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价值取向而言,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医学生的认识对其有重要影响。
2.2.1 医学生对体育公选课的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影响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价值取向
课程主体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是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交融[2],即在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取舍中,会受到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影响,在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中,也会受到课程价值取向的规范与导向。医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业重,精力多集中在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多数医学生认为体育课程主要功能就是锻炼身体、放松情绪,属于附属课程,自然也对体育公选课重视程度不够,只强调其身心教育的本质,即“技能论”和“体质论”,忽视了课程的社会属性,在价值取向上偏重于知识中心取向。
2.2.2 医学生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和理解制约着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价值取向
课程主体的需求是构成价值取向的主观基础,课程价值取向的强度与范围受到主体需求强度与范围的制约。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主体对自身需求的认识并非是及时、全面的。医学院校专业性比较强,在学校专业氛围影响下,医学生从自我实现和就业发展考虑,在公选课选课中多偏重自然科学类和医学科学类。因此,体育公选课设计若缺乏从医学生需要和个体发展角度的考虑,加之没有正确的选课指导,势必会被忽视。导致体育公选课的学生本位价值取向缺失。
2.2.3 医学生所处的时代条件限定了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价值取向
任何课程主体和课程本身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所以课程主体对课程价值取向选择时,还必须与社会历史时代的主流文化、主流精神、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心发生转移,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在这种形势下,按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其体育公选课的价值取向必须达到个人与社会、知识三者的融合,即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医学专业特点,重视体育公选课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公选课的综合性。强调课程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功能,尊重学生的本性和要求,使课程与医学专业有机联系,构建“人本为源,社会为向,知识为重”的课程价值取向。
2.3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价值取向的实践要求
课程价值取向在课程活动中具有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它影响课程目标的形成,制约课程内容的选择,规范和导向课程的实施,决定课程评价的制定,因此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运作的灵魂和方向。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体系构建“人本为源,社会为向,知识为重”的价值取向,就要求在教学实践各方面应体现学生、社会、知识三者的融合和制衡。
2.3.1 确立新的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目标理念
在“人本为源,社会为向,知识为重”的价值取向指导下,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遵循社会发展需要,反映学科的前瞻性和超前性。即在课程设计之初,对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广泛的调查,同时兼顾学科专家的意见;在体育公选课教学中,始终注重医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医学生具备丰富的体育技能和知识,并对体育运动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医学、健身知识,充分地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和体医结合创新思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2.3.2 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优化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通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实现新的课程功能[3]。在选择体育公选课内容并优化课程结构时,要注意既不能过于强调体育学科特点,而忽视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也不能单纯迎合学生兴趣,而违背体育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在体育公选课教学内容中纳入社会课题和个人课题,如某项运动的社会效应和健康促进作用等;也可以针对不同医学专业增设相关体育公选课程,如临床专业增设运动处方、运动疗法、运动创伤等公选课,公卫专业增设养生导引、保健体育等公选课;可以实行“两段式”选课方案,即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基础理论等基础型选修课程,三年级以后开设体育与医学交叉学科等应用型选修课程;或借鉴“三线教学法”将体育公选课程分成长线、主线和时尚线[4],供不同需求的医学生选课。
2.3.3 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课程模式
体育公选课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学习课程,应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故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都能有所提高。这需要建立比较开放的体育公选课模式,如学生在掌握一定体育基础知识后,根据自身需求或所关注的问题,提出相关课题,如科学减肥,教师团队针对学生特点、课题问题进行分析,从不同专业角度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
2.3.4 构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体育公选课程评价体系是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其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一个完整的体育公选课程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课程编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的评价三个方面,每一方面评价都应兼顾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价值取向的三个维度,从而形成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每个方面每个维度都赋一定的权重。对学生的评价强化了激励、发展功能,关注不同维度进步情况;对教师的评价应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 结语
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医学生的认识对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价值取向有重要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医学生对体育公选课的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医学生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和理解、医学生所处的时代条件。现阶段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价值取向必须达到个人与社会、知识三者的融合,应确立 “人本为源,社会为向,知识为重”的价值取向,在教学实践各方面应体现学生、社会、知识三者的融合和制衡。确立新的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目标理念;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优化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课程结构;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课程模式;构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突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公选课的“体医结合”特色。
[1] 刘昕.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论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4(1):60-61.
[2] 刘旭东.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58.
[3] 石鸥,邵汉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国高校教育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与偏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0.
[4] 刘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42-544.
DiscussionandAnalysisontheValueOrientationofSportsPublicElectiveCoursesinMedi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Jia Long, Zhang Xin
(Department of Sports,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1)
According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cept and the connot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sports courses value orientation,this analyzies the value orientation,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orts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xplore the courses value ori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elective system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rses value orientatio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2013-09-06
贾龙(1976-)男,河北正定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G807.4
A
1672-1365(2013)06-00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