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

2013-12-06张晓健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体质观念

张晓健

(苏州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000)

1 前言

尽管近年来,围绕“素质教育”、“体质健康”、“终身体育观”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但效果差强人意,学生体质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围绕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对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教育因素进行综合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为改进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改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 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教育因素分析

2.1 素质教育方针与应试教育体制之间长期存在矛盾性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应试教育体制。为了解决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关指导政策。但体育加试制度的实施并未使体育课程的地位提升,由于繁重的考试任务,很多地区的中小学体育课时间仍被其他科目课程占用,为了应对体育加试,在临考试前一个月左右时间内进行

突击训练,锻炼效果可想而知。体育加试制度是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制度的屈从行为,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素质教育仍是空谈,大、中、学的体育教育工作仍是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全面素质教育方针与应试教育体制矛盾性,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2.2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观念摇摆不定,实施路径模糊不清

体育课程改革无疑是为了解决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问题,因此应该有明确的课程改革观念,并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制定具体清晰的实施路径,才能实现改革目标,但多年来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观念却呈钟摆态势。曾先后出现过技术教学观念、竞技运动教学观念、增强体质教学观念、快乐体育教学观念、素质教育教学观念、终生体育教学观念、能力教学观念等。[1]并且在不同的教学观念下,不同时期出现了各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现有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对体育课程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足,改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观念和教学模式摇摆不定,实施路径模糊不清。对于如何通过体育课程实施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缺乏清晰而明确的理论路径认知。因此尽管多年来我国不断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改革,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观念摇摆不定,实施路径模糊不清,是学校体育未能很好的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

2.3 学校体育教育缺乏内在文化驱动力

体育不仅仅是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仅仅是教育的一种载体和形式,体育在本质上是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过程,“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学校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内在文化驱动力,使其能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

对体育的本质和体育课程价值认识不足,忽略和淡化体育人文教育,将导致学生参与锻炼内在驱动力的缺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要重视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个体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等,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从内心充分客观的认识体育,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快乐,主动的去锻炼。内在文化驱动力的培养,远远重于外在形式上的被动牵拉。当前我国学校 体育内在文化驱动力的不足是导致学生未能积极主动从事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原因。

2.4 体育教学理念过于偏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身体锻炼的积极性,各普通高校按照新课程标准,逐步增设了较多运动项目。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把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摆在首位是个错误的选择,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运动参与”等“软性指标”,并且不恰当地摆在了体育教育目标的首位,因此,极大误导了基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促进体质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体能类指标的提高[2]。另外,目前各普通高校体育项目增设较为随意,未能考虑项目特色、学生特点和学校开课条件。很多学校在传统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诸如高尔夫球、体育舞蹈、瑜伽、太极拳、气功养生、斯诺克等项目。这些项目多为娱乐、休闲类,缺乏一定的运动量、对抗性和竞技性,不适合青少年身心锻炼的需要。

在选项模式下,学生并未完全按照兴趣进行选课,很多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因为人数多而无法选入,则被迫选择不感兴趣的项目。另外,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是以考试容易通过作为选课标准,两学年的体育课程,最终因为选项课程走马观花,未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

2.5 分层次教学方法实施不力

每个班级学生都存在着先天的差异性,包括性别差异、家庭遗传差异、教育背景的差异、身体素质差异等。很多学生即使很认真练习,在学习和考核方面仍存在很大困难,同时也有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此较大了影响了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因此体育课程应该尊重个体差异性,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落实分层教学方法。在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均衡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考核过程能更为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完全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方法实施不利,选项课制度使很多学生面临同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标准,最终的体育成绩必然是不能客观反映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锻炼的积极性。

2.6 体育课程课内、外的衔接的不足

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学生不仅通过课堂教学学到基本的技术和理论知识,而且通过老师的指导,利用课余时间巩固、运用、拓展、深化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形成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提高体育文化、练习体育运动的习惯。“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使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完成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3]当前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是通过课外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因此课内、外的衔接尤为重要。

3 结语

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课题,但学校体育工作负有重要责任。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与社会、家庭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息息相关。因此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探索研究,努力改善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

[1]中国青年报,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N].2010-03-30.

[2]彭国雄,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22-25.

[3]陈艳飞,刘成.再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9):42-45.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体质观念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观念摄影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