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

2013-12-06张秀芳

山东体育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意义价值

张秀芳,沙 金

(1.吉林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社会学系,吉林 长春 130022;2.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3.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31)

教育价值属于价值的范畴,是教育在价值追求上意义关系的展开。探讨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就必然不能离开价值的探讨。在经济学领域,一般将价值指称为凝结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在教育领域,价值应当是意义关系的总和,直接指向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效用及其实践的可能,本质上涉及情感、意志和价值态度的选择和融合。恰如文德尔班所言:“抽开了意志与情感,就不会有价值这个东西”[1]。这就意味着,人类的任何实践都与主体的需要和选择密切相关,任何价值的呈现也都体现着强烈的主体色彩。就此而言,价值构成了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观念更新和意义创造的主体要素。

学校教育内生性地包含着人类价值理想的追求,本身就是包含着价值的社会活动。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应当反映着教育的总体追求,其核心是围绕教育“培养人”的使命。“培养人”就是教育价值的本质表达,在这个意义上谈论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才成为可能。因为归根结底地讲,学校体育是以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为本质任务,并在此物质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在教育的基本框架下完成的。由此,本文将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界定为:在教育“培养人”的过程中,以学校体育为形式,通过贯彻学校体育的本质任务而产生的意义关系。

1 学校体育:一种蕴含价值的教育活动

在人类发展史上,教育发挥着维系社会秩序的功能,但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已经成为理想性的存在。作为一个理想性的存在,教育本身就是蕴含价值的社会实践,传达了人类社会的整体追求。教育正是以“培养人”表达了自身的全部价值所在,只要偏离了“培养人”的基本使命,教育的价值就无从谈起。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中的实践形式,理应在价值追求上秉持着教育的使命,理应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生成自身的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首先来源于教育是一种蕴含着价值的理想性存在。

1.1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蕴含着价值的社会活动

从词源上看,“教育”由“教”和“育”组合而成,但“育”才真正地表达了教育的基本内涵。因为“教”是一个中性的动词,是描述词性质的,而“育”则是规范性的[2]。“育”这一行为本身也是价值性的,“教”要以达成“育”为目标,即教育通过“育”来规范和提高人的生命存在状态。从历史上看,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一开始是以传授生产技能和培养德性为主,牵引人走出生存困境和使德性趋于完善,因而至少有着存生和向善的双重任务。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探求真理和人类命运成为教育的主题,“教育之真”继“教育之善”成为教育存在的价值诉求。在此之后,“教育之美”更是代表了教育的一种境界。因此,无论是从词源分析,还是对教育发展史的追溯,教育自其诞生起,就已经内在地包含着对真、善、美等社会价值的拥护。但归根结底地讲,由真、善、美构成的教育追求,始终贯穿在教育“培养人”的过程之中。换言之,只有“培养人”这一历史性的前提,才能有效地提供给教育以价值的来源。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蕴含着价值的社会实践,伴随着教育过程的持续,教育也成为了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机制。

1.2 学校体育反映着教育在价值层面上的意义追求

体育是专指身体的教育,这是“体育”的本来意涵。首先,体育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以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为直接目的的教育行为,它发生在学校教育的内部,并在学校教育目标指引下完成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培养;其次,在学校教育领域,体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价值层面上得到表征的,其显在的衡量指标就是人的身体素质,但内里反映着人的身体观和存在论的看法,体现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最后,体育作为身体的教育,经历了观念变化的过程,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由此通观,在价值层面上,体育与教育存在着互动结构,但也呈现出一定的依附倾向,即体育始终需要是在“教育”之名下来进行。就此而言,学校体育反映着教育在实践中的意义追求,尤其是教育“属人性格”所直接指向的“人的培养”。在相当程度上,作为身体教育的学校体育,在实践的维度上(区别于活动层面的“体育课”和目标层面即“五育”中的体育),更能根本地标示教育对意义价值的追求。

学校体育反映着教育在价值层面上的意义追求,主要表现在:第一,价值是学校体育和整体教育的自成目的性的共同追求,教育的价值在学校体育中得到实践。例如,虽然在“五育”中,体育是被当作目标来实现的,但这一目标本身部分地完成了教育“培养人”的本质任务,并没有脱离学校体育所预设的价值框架。第二,在制度化学校领域,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是联结教育实践的重要纽带,它通常是以目标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是一个过程性的状态,包含着意义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以人的身体素质的培育和发展为例,某一阶段的身体素质的积累只能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成为贯穿人的发展的中介,而绝不是一个终结性的结果。第三,体育的教育价值是在教育现实的基础上造就的,事实上还涉及教育诸要素之间矛盾关系协调的问题,因为反映到价值层面上,“教育的现实实际上也是价值取向上矛盾和统一的现实”[3]。

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本质上是教育意义关系在体育当中的贯彻和落实。这至少包含着以下两层意味:其一,在制度化教育领域谈学校体育的价值,所触及的首先是体育的本体性价值,它通常被表述为体育的本质功能,即体育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培育和发展;其二,教育意义关系在体育当中的贯彻和落实,本质上又被浓缩为教育的实践关系,即将教育意义关系的贯彻和落实的过程看作是教育的对象化过程,具体是指教育“培养人”的实现过程。就后者而言,它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的合法性问题。事实上,在通常逻辑思维里,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不能全部涵括学校体育的全部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身体教育的学校体育,其教育价值却能集中凝聚着体育的核心价值。这同时说明,只要教育不偏离“培养人”的本真使命,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就可以位居全部体育价值的核心。

1.3 学校体育是教育“培养人”使命的实践展开

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含有一定的价值性目的。就教育而言,“培养人”一方面是其最为本真的实践行为,但另一方面它又构成了教育实践的内部目标,表明教育的根本使命。前者说明的是,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培养人”是其具体的展开,需要在教育“培养人”的实践上付诸努力;后者说明的是,“培养人”指向的是教育的实践效用,需要解决“怎样培养人”(手段)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价值)的两大实践问题。在价值取向上,无论是“怎样培养人”,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都要始终坚持着教育“培养人”的实践立场。因此,“培养人”就构成了教育的诉求,集中了教育在实践上的价值旨归。就学校体育而言,学校体育是整体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其全部的教育价值都是在教育“培养人”的实践立场下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就是教育“培养人”的实践使命在制度化学校中的展开,本质上也应当承担着“培养人”的重要角色。

2 强体育心:学校体育教育价值的本质内容

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是自成目的性地存在着的。换言之,学校体育理应包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凝聚着人类文化理想的价值,而“培养人”正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在制度化学校内部,只有“培养人”才能为教育的存在提供合法性依据。就学校体育而言,“培养人”可以表述为“强体育心”的实践,具体是在学校体育首先要以培育和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人的其他素质。概言之,“强体育心”应当是学校体育实现其教育价值的本质内容,其要义在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1 强体:学校体育的本体性价值

人的存在首先是以自然性的存在,作为整个生命系统中的一员,其自然性的生理维持正常运转和发展,是从事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即意味着自然意义上的人的存在以生理发展为第一的、基础的需要。“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4]。因此,考察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联结的种种关系出发。这就表明,无论是讨论教育的价值,还是探寻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都不可能忽视人作为一个自然性存在的事实。在制度化学校领域,体育一般指称的是身体的教育,直接对应的是人的身体培养。就此而言,培育、激活和开发人的身体素质,为人的正常生命发展提供完整的生理前提,是学校体育的本职要务。在这个意义上进一步引申,脱离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培养,就难以说明学校体育的基本价值。换言之,“强体”即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应当就是学校体育的本体性价值,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题中之义。

将“强体”认定为学校体育的本体性价值,并不是要把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价值的全部内容。不过,它至少呼应了这样一个道理:身体作为人发展的前提性基础,是人所有价值得以存续和再生产的物质载体。因此,发展人的身体素质虽然不是学校体育教育价值的全部,但却是一个显在的直接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在观念上,学校体育应该而且必须将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为前提,纠正体育在“五育”中的地位,能够彰显体育“培养人”的价值和使命;第二,在实践上,学校体育应当秉持改善和提高人的身体机能,推进人的身体发育,使人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来适应和改造外部的客观世界;第三,作为身体教育的学校体育,其“培养人”的根本价值的实现应当是在发展身体的基础上完成的。就此而言,无论实践层面的学校体育,还是作为活动层面的体育课,都不可避免地在目标层面上服从于“培养人”的本质目的,并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准备条件。

2.2 育心:学校体育的发展性价值

发展人的身体素质,是由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以此为基础所达成身体素质的培育和提高是学校体育的本体性价值,但还并不足以达成教育“培养人”的根本使命。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中明确表示:“体育于吾人,实居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5]。这就表明了体育之存在并非是纯粹独立的,而要与知识教授、道德培养和技能培养等紧密相关。在此意义上说身体素质构成了人发展的物质前提,才可能成为客观事实,不过也还不能使其抵达体育价值的深层。因为,动物的生存质量与其身体素质是等量的、同一的,但人却不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根本还在于人将自身作为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以实践实现自我改造,而教育正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从相当程度上说,本质上作为教育的学校体育也承担着上述职责。一方面,“强体”是前提性的,服从于人的生理本能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身体教育的学校体育,具有超越身体的意识倾向,服从于人生在世的意义系统。因此,只有“强体”与知识传授、道德培养和意义获得等(可以将其统称为“育心”)相结合,才可能构成完整的学校体育,实现人的素质的综合提升。

如果说“强体”是学校体育的本体性价值,那么“育心”则是发展性的价值,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首先,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观念系统,在意识层面上规范着人的实践,要将真、善、美三者统一于人的培养过程,而“育心”在相当程度上恰好完成的是价值观念层面上的塑造;其次,学校体育的“育心”价值集中凝聚在生活理想、人生目标和人生境界等方面,并为实现这些带有理想性的价值目标创造可能,构成过程性的手段和条件;最后,学校体育的“育心”价值,其内在地包含着学校体育“育心”的基本任务,是以“育人”的实现来达成“育心”的价值,结果是要培养知识完全、德性完满、境界高远的人,是在价值观念系统内部的意义层面上实现的,因而对人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深远性。总体而言,在制度化学校领域,体育的发展性价值具体要在“育德”、“育智”和“育美”的目标层面上得到体现:1)育德。是指学校体育通过“体育”的形式,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实现德性的培养。2)育智。集中于体育文化、体育观念、体育知识等传播,其目的是完备人的知识结构,培养人的理性。3)育美。美是体育的基本追求,学校体育通过塑造人的身体之美的同时,实现人的心灵美的活动,提高人的生命境界。

2.3 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全部教育价值的核心

以历史唯物论来看,人类历史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人在历史文化中创造的价值是有关于“人”的发展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发展的价值。就人的发展而言,人的全面、完整的发展是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人类理想。人类的教育实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终极性目标的指引。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等设想,是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宏观把握;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蕴含着价值的实践活动,教育要以培养完整、全面的人为旨归,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的价值归宿,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依据。“在学校教育领域,体育与德育、智育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基础,它既是一种学校教育活动,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构成要素,所以,体育是一种教育,它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6]。因此,在价值目标层面上,实现人的全面、完整的发展客观上构成了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而全面、完整的人又要通过实践来推动体育的发展,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生命力。

“人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教育的全部价值中应当居于核心,这本质上是由人和社会的发展趋向以及教育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具体表现在:第一,人是无限开放、不断超越的存在,这一特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应当是总体性发展,而不是片面化发展,也不是碎片化发展,只有全面、完整的发展才是合人性的发展,为人在社会中生活创造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人的发展的基本趋向。因为归根结底地讲,“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第二,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更新来达成的,其内在的推动是人类的自由实践。这种自由的实践首先要求的是人对自我的关照和超越,使真的、善的、美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以维系,其结果就是奠定人的价值,造就人的全面发展。因为,自由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而自由实践则又内在地包含了社会发展的理想。第三,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人”一度被淹没,但“处于‘人的革命’时代的中国教育必须以人的转型为己任”[8],实现人的转型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作为整体教育的重要实践,始终不能与教育发展的趋向相偏离,也承担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

从根本上说,不是本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都不是合人性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构成学校体育的终极性关怀。在学校体育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围绕“强体”和“育心”来完成。其中,“强体”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育心”则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动力系统,提供知识、德性和能力的持续性动能,具有发展性的价值。但由于价值并不能外在于人而被认定为物质性存在物,其本身是面向于人以及人的实践而产生的真、善、美的综合,即意味着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就在“培养人”的实践中产生,反过来,又要生产出新的实践力量。换言之,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是通过“培养人”的实践来现实的,因此“强体”和“育心”就不仅是价值目标,更是具体的实践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强体”和“育心”使学校体育在“培养人”的价值预设(例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变得更加具体,也是使培养全面、完整的人有了现实依据和实践可能。就此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学校体育最为核心的价值,不仅从根本上标示了整个教育的目标,还蕴含着人类的实践理想,带有强烈的实践取向和以人为本的色彩。

3 以人为本:学校体育教育价值的实现策略

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是在“培养人”的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的,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之核心所在。在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就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意义关系,其要以“培养人”的实践来贯彻和实现。这还意味着,人一方面作为了学校体育的价值承载,另一方面还成为了实践的价值目标(如要培养全面、完整的人)。在价值层面上,“观照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培养“既能适应社会又能改造社会的人,实现对自身、对上一代的超越”[9]。因此,要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就需要在实践上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做到以人为本。从相当程度上说,将“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归根结底是履行“培养人”的教育使命,要以“育人”为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学校体育教育价值的实现,就是在“培养人”的实践中所作出的价值承诺,并为此创造有效的条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抵制功利主义取向,坚持学校体育的人文立场。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虽要在教育内部完成,但也与整个社会发展状况相关,特别是与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连。长期以来,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的过程性条件,被置换为了现代化的结果,“现代化”直接被当作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在制度化学校领域中,教育的发展被当成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不过,令人警醒的现实是,以社会和国家为中心,始终围绕着社会和国家展开的教育,很容易在“现代化”的借口下,进行功利主义的谋划。这在学校体育当中,反映得尤其明显,其主要表现在举国体育体制主导下,学校体育充当了只生产身体素质的工具,只负责输出体育人才,其发展被当作了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教育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忽视了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的培育。这就导致了完整、全面的人才培养被替代为体育方面的人才培养,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或多或少地遭到消解。因此,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必须要抵制功利主义的取向,坚持人文立场,凸显人的地位和价值,填补教育的“人学空场”。

第二,弘扬优秀体育精神,建构合理体育价值观。体育的基本意义和本真来源,是在其优秀精神的积淀上,其广泛存在于人的个体生命体验形式与经由体育而获得的身心享受的延续上,需要关怀人的身体,实现对人的身体的超越。就此而言,体育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体育本身。从理论上讲,学校体育是阐释体育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创造体育价值、阐释体育意义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弘扬体育精神、传递体育文化、传输价值理念的职责。因此,要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完成“培养人”的教育使命,就不只是发展人的身体素质,而且要为体育人才培养发挥价值理念导引的作用。换言之,全面的、完整的人的培养,不仅包括身体的物质性发展,还包括价值观念层面的塑造。从相当程度上说,学校体育要弘扬优秀体育文化,建构合理的体育价值观,其实就是体育复归到教育的立场上,为培养完整的人创造可能。因为归根结底地讲,对人的身体的超越并不是作为单纯的“竞技训练”所能完成的,价值观的塑造才是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第三,培养人的生活品质,推动学校体育的生活实践。人的世界是由价值介入、具有强烈实践指向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意义世界,它始终围绕着人的生活展开。在教育实践当中,“培养人”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处于现实关系中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必须是面向生活的人。因为,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现实观念的全面性”[10]。就学校体育而言,无论是“强体”还是“育心”,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结果就是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生活才是关于人的存在的有效分析单位,没有生活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11],即意味着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是要在实践中完成,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是其最为有效的实现途径。长期以来,“人”在学校体育里被虚拟为争金夺银的体育人才,事实上是对教育“培养人”的偏离。在学校体育当中,注重人的生活品质的培养,积极推动学校体育的生活实践,有利于培育学校体育的社会认同感,为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创造舆论支持,获得深厚的生活根基。尤为根本的是,学校体育的意义在于不仅使人获得身体的发展,还在于使人获得意义,而生活正是最自然的“意义生产”的场所。

[1]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15.

[2]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

[3]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5]毛泽东早期文稿[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67.

[6]张秀芳,沙金.论体育对教育的背离与复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8]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9]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1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3.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意义价值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一粒米的价值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给”的价值
诗里有你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璧琮原始意义新考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