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体育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3-12-06陈建春
陈建春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061)
我国的体育产业,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后期发展速度迅速.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门类,发展和规划也逐年扩大.
在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青岛市体育产业面临着什么样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该如何应对,在战略上和措施方面做出怎样的调整和对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文献资料、调查访问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青岛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展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以期对青岛市体育产业总体规划提出合理的建设性建议.
1 青岛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1 体育产业总体结构不平衡、地域性差异明显
据初步统计,青岛的体育消费类型中参与性消费最多;实物形式的体育消费次之;观赏性体育消费再次之;精神产品形式的体育消费最少.目前,经济发达的东部商圈体育产业发展健全、迅速,并能够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而相对于东部商圈,规划于市内的李沧区、远于市区的莱西、平度等地区,其发展速度较为滞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硬件方面的,如客观环境和资源利用开发的因素,也有工作力度、主观意识等问题.由于存在地区性的差异,在体育产业中的消费水平和资金的投入,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近些年,地区的差异性在逐步的扩大,无论是健身场所的投入还是人均体育消费水平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多层次的问题,有的区域产业条件较为成熟,但发展、开发不足,有的则是对于市场的把握性不够,有的则是对于优惠政策的解读不准确.导致客观上约束了体育产业的投资空间,投资作为前提条件,出现不完善、不合理,必然会发展造成紊乱,致使发展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失衡.
1.2 市场定位不准确,缺少规划性和科学性的项目
青岛市的体育产业,其体育项目交替频率较快,体育企业存在竞争力和生存力差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青岛市市民的主要娱乐项目为桌球、保龄球,风靡一时,占据了全民健身、娱乐市场的50%以上.进入2000年后,数量和规模迅速减少,到目前位置保龄球馆还能够经营的则更少.卡丁车也只在青岛流行了几年,现在已全部消声觅迹了.因此,青岛市每年都有10%~15%的体育健身娱乐单位在竞争中淘汰.
依据统计,岛城的居民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主要还是以传统的三大球为主,在新兴的、时尚的体育项目中很少涉及,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青岛市市区内的基础体育设施较少,篮球、足球及沙滩排球场地较多,其中大部分场地条件简陋,而对于时尚体育项目,如羽毛球、网球等正规场地较少,有些地区则不设立改项目场地,条件好的场馆收费偏高,致使此类项目无法开展.
1.3 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结合不紧密
体育文化是体育产业的基础和结果.不同类型的体育文化致使呈现出不同特点的体育经济.体育经济的差异其根源是与体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变化的,例如东北地区的滑雪运动、广州及南方城市的游泳项目等.因此,要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在体育产业中的战略意义,在发展体育产业的过程中,应将体育文化作为建设全局性的首要问题提出,同时,也要讲体育文化提升为体育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加以研究.
1.4 借力奥运商机,民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热情渐高,体育消费水平增长
1.4.1 民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
青岛成为奥帆赛举办城市后,在奥运会的有力背景下,许多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不断增高,其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增加.例如,私营的体育用品企业,据初步统计,2006年,青岛市有59家,注册资金2 517万元.经营体育用品的企业则为274家,注册资金19 231万元.2005年,"青岛派标管业有限公司"在大型竞投标中,成功地战胜了其他大型的投标企业,最终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场馆提供暖通专用管材、自来水及各种管件的指定生产商.据了解,指定"派标管业"为奥运产品货商后,订货量于同年同期相比增长80%,其生产的不锈钢管材,订货量增长一倍以上,充分显示了"奥运效应".
1.4.2 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主要体现在对运动物品的购买、投入运动健身中的资金等方面,根据调研统计结果,"北京奥运会"后,市民在参与体育健身方面的意识有很大提高,对于健身对健康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参与体育健身的人群数量增加,而且参与人群的范围扩大,各个体育项目的参与者都呈现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水平的增长,这与奥运会后青岛市体育场馆的更新和建设有很大关系,同时,各商圈的体育用品销售所占重增大,并且扩大了原先的地域特点,体育消费水平呈现增长的趋势.
2 青岛市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青岛市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1.1 奥运会和全运会带来的机遇
奥运会、全运会的筹办与承办,无疑是青岛发展成半岛区域中心的绝佳良机.首先,为承办奥运会、全运会大力兴建体育场馆,这为青岛市体育用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其次,在青岛举办承办了许多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这对奥运知识的宣传,推动公民体育意识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和中介服务业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和支持.第三,成功举办奥运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进程,任何国家、层次和级别企业将在公正、公平的市场规则下参与竞争与开发,就短期而言内部分国内企业存在被淘汰可能,但放眼未来,对体育市场的规范、企业整合自身竞争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第四,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奥运会为契机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锻炼,为我市培养出能够与国际接轨具有高层次、高水平和多样性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2.1.2 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目前青岛市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占总人口约70%的农村人口几乎没有体育消费.城市化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社区体育、群众性体育得到了很好的组织和发展,直接和间接的刺激了市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扩大消费规模拓展消费领域;同时,依据城市人口聚集效应的特点,为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再次,在城市的建设方面,能够带动体育基础性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完善程度,体育场馆设施的完善,是体育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1.3 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巨大
截止2007年末,调查显示全市总人口已达838.67万人,比2005年增长2.33%,年均增长1.2%.平均每年的新增人数仍保持18.8万以上.按此预算2010年底青岛市总人口将达890万左右.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说明青岛市潜在的体育消费需求巨大.如果今后青岛市人均体育消费能达到年均200元.那么,每年体育消费总额就达17.8亿元,对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是巨大的.
2.2 青岛市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 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的扩张和介入带来的竞争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制定和深入,体育人口在青岛市呈现增长趋势,体育消费群体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改变和壮大;在整体市场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体育消费市场多元化日趋明显,青岛市的体育产业存在着自身体系和结构的不完整和不完善,市场产品的共给力不足.又鉴于青岛市在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在体育用品存在频繁交替的特点,致使体育消费群体的分流,严重阻碍和影响了新时期、新背景下青岛市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改革的速度,推动市民对体育消费的动力,并将其反作用于青岛市体育产业的完善发展,是近期青岛市体育产业中的首要问题.
2.2.2 青岛市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
目前,青岛市的体育产业尚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城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而自身结构的不稳定也是制约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岛市在整体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地域性差异大和产业项目失衡的矛盾,经营理念的落后,管理人才的匮乏,整体的产业结构、规模及其比例都有着欠缺和不足.伴随着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青岛市自身体育市场的扩大和繁荣,竞争也将愈加激烈,将会出现国内外企业、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并存的相互竞争的局面,可以想象,青岛市本身的一些竞争力差的企业将面临重组或被合并的危机,而一些大中型企业必须要在产品质量和花样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将本已成熟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因此,改革和挑战是把"双刃剑",能够更好的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3 青岛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
抓住2008年奥帆赛的机遇,宣传和普及健康知识,使民众有通过健身手段达到健康的理念,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合实际地开展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鼓励水平高,内容健全的社会投资,提供优惠政策,以便民、利民,从民众需求的实际出发为根本,建设不同层次,不同消费水平,不同运动理念的健身场馆,从而产生更多的大众化的体育消费机制,从而更好地调动和刺激体育消费,让"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等主题的口号,落到实处.
3.2 以体育赛事为重点,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
每年在青岛市举办的体育赛事众多,体育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赛事中,有的是职业联赛和商业比赛,已经市场化运作,还有许多具有商业开发价值,为赞助商家所关注.赛事中介对一项赛事的举办与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举办方、赞助商等各方关系的桥梁与纽带.加速政府体育部门的职能转变,为体育中介提供活动空间与赛事资源,协助相关部门建立体育中介行业自律组织,力争成立体育经纪人协会,最终实现"国家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体育中介市场的监管体系.
3.3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我国体育企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青岛市应按照国际化、现代企业的建立制度为要求,规范各类体育产业,经济实体的人事、管理、生产、运作,销售等全套的管理制度,建立创新的、开放的发展机制,把当前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和有竞争力的大型体育企业集团作为青岛市体育产业竞争中的核心力量,提高青岛市体育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以便有效地改善体育产业的组织结构.在运动项目方面,利用政策的倾向性,扶势青岛市的优势体育项目,通过承办、协办知名国际赛事,而提高项目的整体影响力.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更可能地改变职能方向和重点,鼓励社会各方资金的注入,从而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让各类体育市场健康的发展.
3.4 积极探索提高各类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水平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行,青岛市快速增加体育场馆的数量,在正确指导方针的前提下,科学地开放,能够更加合理地提高使用率,在兼顾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全民健身的基本需求,并将体育健身知识普及给大众.场馆的规化应因地制宜,讲究实事求是,在动工之前要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和利用,能够兼顾商圈的分布和投资的合理性,实现各产业间的互补;在场馆利用的同时,要能够培养出一批适合全民健身的指导性人才,能够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并培养出适合的管理人才,能够很好地经营场馆和科学管理场馆的运营.从而提高场馆的管理运营水平.
3.5 加强对体育产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每项产业的发展都是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体育产业也不例外,因此要加强对基础性工作的研究和实施.体育主管部门应分析我市存在的现状和不足,将体育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工作作为日后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可借鉴体育产业发展发达的城市,协调体育各级主管部门,有目的,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应切合实际的增加和增强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利用当地的高校资源和各类培养机构,对体育产业人才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的培训,提高队伍的业务能力;再者,要开阔思路,转变思想,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引进优秀人才,善于交流和总结.重视统计和整理工作,明确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地、有效地整理和分析,将整理出的问题和资料通过网络建立信息平台,提高和开放平台的可操作性,向社会开放,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对导投资的正确引导和管理的科学性.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燕,等.体育产业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4):91-92.
[3]刘远祥.拓宽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的可行性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30-32.
[4]李江帆.中国服务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Z].青岛-2008.
[6]姚丽,刘小伟.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