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现状分析——以首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大会为样本

2013-12-06李树旺胡孝乾马江涛高富贵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

李树旺,胡孝乾,马江涛,秦 霞,高富贵,郭 跃

(1.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2.英国拉夫堡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英国 伦敦)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进步而迅速扩大,具有极强西方社会本源性的奥林匹克运动逐渐成为了世界各种文化、价值观融合与交流的契机,使得不同的文化、声音以奥林匹克的方式得到表达、呈现和聆听,并融入到奥林匹克精神的普世价值之中。因此,了解西方奥林匹克研究的发展情况,摸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主流声音与力量分布,无疑将对中国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同西方进行交流、促进彼此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夕,首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研讨会(以下简称“国际奥研大会”)于7月25日、26日在英国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所在地拉夫堡大学举行。纵观此次国际奥研大会,当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在立足于民族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相融合的视角,对奥林匹克与教育、青年与奥林匹克、奥林匹克管理与政策、奥林匹克的历史,遗产这样四个主题展开研究。会议期间,48名与会专家代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就各自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和交流,也就未来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方向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

本文采用量化分析和逻辑推理方法,对与会代表的分布状况,话语内容,关注的主题和研究方向进行分析,以期理清现代奥林匹克研究的发展脉络。

1 当今的奥林匹克研究现状——主题、视角及其拓展

各个国家或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了各不相同解读,但在研究主题方面,却可以梳理出几条比较清晰的脉络。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不断拓展对这些研究主题的审视视角。

1.1 奥林匹克与教育的主题

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以顾拜旦为首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先驱就不断强调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实际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奥林匹克教育”这一概念才为国际奥委会所重视。1994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百年纪念大会上,国际奥委会首次将奥林匹克教育作为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考察项目之一,同时开始为青少年体育发展和奥林匹克理想教育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本届国际奥研大会的交流发现,奥林匹克教育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其研究视角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其一,从哲学的视角对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教育所进行的思辨和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以下几种:

(1)新西兰奥研中心主任伊恩·库潘教授所发起的对于“奥林匹克教育”以及“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讨论。

库潘教授表示,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环节,它应是奥林匹克精神具象化的表现形式,而不单单是对奥林匹克运动或奥运会相关知识的教育和推广。他建议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教育”(Olympic education)更名为“奥林匹克精神教育”(Olympism education)。

(2)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的罗兰德·瑙尔教授所作的《教育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教研新领域》报告对于奥林匹克教育本体的讨论。

罗兰德·瑙尔教授在书中对于奥林匹克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阐释[1]。他通过对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皮埃尔·顾拜旦本人的书信以及其他文字作品的分析,表达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本源,以及顾拜旦对于在奥林匹克精神现代化复兴过程中出现的青少年身体、精神以及信念教育缺失的担忧。瑙尔教授强调,顾拜旦对于这一问题的担忧在他的著作《奥林匹克信札》(Olympic letters)以及《体育教育学》(la pédagogie sportive)中有充分的体现。顾拜旦强调,国际奥委会应当将奥林匹克教育放在与现代社会中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样的高度。

瑙尔教授表示,体力、意志力和精神力的综合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奥林匹克教育不单单是运动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包括了文学、音乐、艺术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教育。奥林匹克教育的对象不应该只是独立的个体,更应当是无性别、种族、信仰或者政治立场差别的人类群体。同时,他还强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人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都是新世纪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二,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奥林匹克教育社会效用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新西兰奥研中心主任伊恩·库潘教授的研究。

新西兰对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的重点在评估奥林匹克精神的推广对于树立整体社会信念的作用。伊恩·库潘教授通过在中小学学生以及职业英式橄榄球运动员两类人群中推广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并将推广过程以及所达到效果进行比对发现,如果在社会中以整合、持续的方式推动奥林匹克精神教育,那么深入人心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将会对整体社会价值观以及凝聚力产生巨大的教育和推动作用。

同时,库潘教授发现有效的奥林匹克精神教育要求教育内容和形式较之普通课程要更具有辨识度。同时研究表明,建构主义的教育形式在这一领域往往更有效。在对于建构主义本源性教育的说明中,库潘教授表示,心理、社会和批判性的建构主义综合本源教育在树立“理想社会”理念过程中具有更佳效果。这三者的综合有助于树立个人信念、增强人的善良品质、检验体育教育中的社会性意义,同时可以提高个体的辩证性思维能力。这一研究结果再次强调了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奥林匹克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2)巴西圣埃斯皮里图联邦大学的实际操作型研究。

作为2016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巴西里约热内卢市自2003年起开始着手实施名为“下半场”(second half)的体育教育计划。这一计划是巴西申办2016年奥运会申奥报告书中奥林匹克教育的一部分。巴西圣埃斯皮里图联邦大学的塔瓦雷斯教授在介绍巴西奥研中心对这一计划进行的评估报告中表示,这一旨在利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机会而进行道德与公民教育的计划虽然能够通过体育教育对于巴西学龄段儿童和青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但是由于其主要手段局限于体育运动,因此其影响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通过对“下半场”计划官方计划书的分析和对相关人员的采访,该奥研中心发现这一计划在社会影响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性主要受制于三大因素,即:缺乏多样性的参与渠道、缺乏系统性的教育大纲以及奖励机制不充分。

(3)日本筑波大学的实际操作型研究。

日本筑波大学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是日本第一个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奥研中心。该中心的重要研究目标是探索奥林匹克研究与社会政治议题及国家利益的契合点,以及寻找适宜长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形式。该中心在讲座中陈述了在筑波大学附属中学小学体育课中以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形式长期开展的“学生奥运会”。

1.2 青年与奥林匹克的主题

“青年与奥林匹克的关系”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并非一个新的议题,但“奥林匹克与青年”相关主题的研究直到近年才逐渐得到国际奥委会,以及其他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组织的关注。

2012年1月,首届冬季青年奥运会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行。因斯布鲁克青奥组委会在赛事组织架构中特别设立了名为“因斯布鲁克2012青奥会青年与创新实验室”的青奥会研究机构(Innsbruck 2012 Youth Olympic Games Laboratory for Youth and Innovation.简称,YOGINN 2012)。目的在于对青年奥运会这一全新的奥林匹克概念,特别是青年冬奥会进行研究。这项研究成为系统研究“青年与奥林匹克”主题的开端。

YOGINN 2012研究负责人马丁·施耐泽博士介绍说,YOGINN 2012主要的研究项目之一是评估青年冬奥会的社会影响。YOGINN 2012以对不同的青年冬奥会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和访问为主要手段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在对运动员的调查访问中,生活质量、幸福感以及对于因斯布鲁克的期望等都被纳入访问中。对于志愿者的调查集中于以往的经验、对于青年冬奥会的期望以及参与这一活动的动力。作为调查的两个重点,大赛观众和媒体代表表达了对于青年冬奥会创新度、比赛满意度以及其他观众行为的意见。同时,青年冬奥会对大会东道主因斯布鲁克市的环境和发展影响也是调研的重点对象之一。综合对以上多方面的的调研,YOGINN 2012总结出历史上第一组有关青年奥运会影响的数据和可用于其他国际体育赛事的评估方法。

1.3 奥林匹克管理与政策

在本届国际奥研大会上,与管理与政策相关的报告最多,涉及到了国家或地区奥委会运行管理、申办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与新殖民主义以及其他多个方面的议题。

比利时奥研中心近期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国内奥林匹克管理机构的政策与利益相关者介入情况之间的互动关系上。研究发现,虽然西方体育组织大多以非盈利结构的形式出现,但是由于这些体育组织在经济上往往主要依靠政府或者企业支持,因此所谓非政府或者中立的地位很难保证。同时,研究者也总结出一套可以用于评估体育管理机构,比如国家体育单项协会等的财政利用效率的方法,用于监控体育管理机构长期性发展所必须的财政管理表现。研究者表示,系统性地分析体育监管机构的财政表现首先有助于各机构负责人辨别预算资金分配和实际资金支出之间的差距;其次,也有助于制定长期性发展战略目标,以调整或完善本机构的财政表现;其三,可以为其他体育监管机构管理效率研究提供支持。

荷兰穆勒学院正在与荷兰体育当局合作进行2028年奥运会申办的准备工作,并以此为目标制定了《荷兰奥林匹克计划》。由于是否能够获得充分的公众支持是国际奥委会在考察申办城市过程中重点考量的项目。因此,穆勒学院为了充分掌握荷兰民众支持的变化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对2010年和2011年之间公众支持度、对于奥林匹克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于主办城市选择态度的变化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发现,在一年间,更多的荷兰公众了解了荷兰当局申办奥运会的意图。但是,公众对于申办奥运会的支持度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衰退以及《奥林匹克计划》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与申办以竞技体育为重点的奥运会混为一谈是导致支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奥林匹克与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奥林匹克形象认知、社会表象与青年》以及《竞技体育的领导与管理》是作为本届奥研大会主办方的拉夫堡大学进行陈述的三个议题。《奥林匹克与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是玛福·阿玛拉博士长期以来对阿拉伯世界体育行为研究的进一步探讨。其中主要研究了关于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在摆脱殖民统治以后利用奥林匹克运动在进行国家形象建设、集体理念树立以及团结、整合统一整个阿拉伯世界中的作用。在《奥林匹克形象认知、社会表象与青年》研究中,研究者以社会表象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通过对于伦敦奥运会赛前、赛后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英国、香港、法国、美国)社会人群的社会表象,来研究伦敦奥运会对于主办城市以及奥林匹克精神在全球的传播产生的影响。《竞技体育的领导与管理》通过对于十三个国家竞技体育管理部门的研究以运动心理学为出发点评估了竞技体育领导和管理对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运动员竞技体育表现的后续影响。该研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者提出并验证了成功的竞技体育管理者共同的管理特点,而且也对这些管理人员如何在团队中营造、强化并保持这一积极氛围进行了调查。在第二部分中,研究者根据第一部分的资料引出能够提高竞技体育领导与管理的建议。研究者在第三部分中,通过对各国竞技体育管理者的采访向他们提供建议,并在实际操作中验证这些建议的有效性。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关注媒体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作用与表现。艾米里奥·佩纳教授在讲座中对新媒体与现代奥林匹克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他介绍说,奥林匹克媒体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于各类媒体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表现进行多学科交叉式的分析来探究奥林匹克运动和媒体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佩纳教授表示,现代媒体在建构、解读、表现奥林匹克运动中涉及了丰富的内容和表现手段,同时媒体和奥林匹克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传播效果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电视与新型社交媒体在奥林匹克传播中表现出了交互、配合的合作模式。虽然新型社交媒体在现阶段还仅仅是电视媒体的在互动性方面的补充,但是随着流媒体技术的推广以及互联网媒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交互式媒体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可缺少的媒体合作伙伴和经济支柱。因此,他强调,国际奥委会在推进奥林匹克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于新媒体的认识和重视,同时,也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提高奥林匹克运动的草根性,使得更多的青年和公众能够以自己熟识的方式接近奥林匹克运动。

1.4 历史与遗产主题——数字化、多媒体化的拓展

将历史资料数字化、多媒体化,并以新的科技手段展示,是对奥林匹克历史、遗产研究的新的拓展和发展趋势。

第一,以数字媒体为手段的奥林匹克研究。首先,奥林匹克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保存是该研究领域最早开始使用数字化技术的“试验田”。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玛利亚·博格纳介绍说,直属于国际奥委会下的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已完成了对于各种馆藏资料数字化、互联网化,中心的工作重点已从奥林匹克历史资料、文件的保管和研究转移到为学者、媒体和大众提供多样化、多媒体、数字化的研究资料线上、线下共享服务。同时在进行这一工作的还有德国科隆体育大学。

第二,以数字媒体为对象的奥林匹克研究。数字媒体是奥林匹克运动在网络世界的互动平台。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艾米里奥·佩纳博士通过对各类媒体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表现和奥林匹克运动与媒体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发现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新型社交网络在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建构、解读和表现中涉及了丰富的内容和表现手段。这一特点使得媒体和奥林匹克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其在交互性等方面具有电视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因此,社交媒体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必然会超过传统媒体。他强调,应该提高对于新媒体的认识和重视,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提高奥林匹克运动的草根性,以使得更多的受众尤其是青年能够以自己熟识的方式接近奥林匹克运动。以交流取代展示、以主动吸引关注取代被动等待受众,将互动性网络平台搭建成面向世界网民的客厅。

第三,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方面所进行的新尝试。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在“1968奥运口述历史”项目中,不仅通过数字手段进行文字、音视频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也以交互媒体的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同时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免费下载。该项目负责人托马斯·亨特博士表示,这样做可以使数据能够为其他历史性研究机构使用,同时减少在编辑、整理过程中产生的研究者人为干扰;另外,使用交互媒体方式呈现可以为大众提供一种更加人性化且便捷的获取资料的方式,同时这一呈现方式也比传统方式对于青少年更具有吸引力。

2 奥林匹克研究的格局和趋势

2.1 奥林匹克研究的格局

本届国际奥研大会的与会代表共有48人,其中国际奥委会代表2人,欧洲代表28人,亚洲代表11人,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代表各2人,非洲代表1人[2]。上述数据结合会议的过程,可以从某种角度对当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的态势和格局进行分析。

其一,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居领导地位。在本届大会中,国际奥委会派出2位代表(奥林匹克研究中主任玛利亚·博格纳和大学关系委员会主任诺丽娅·匹尤格)对大会进行承认与授权。同时她们也对国际奥林匹克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说明。国际奥委会代表的表态和推动促进了在大会闭幕前达成关于国际奥研大会组织架构的决议。

其二,欧洲国家的奥林匹克研究仍然占据优势。在46个奥研中心席位中,欧洲代表(28人)占有60.90%的比例。在欧洲之外的与会国家代表中,中国和日本都曾经举办过奥运会,在申奥过程中屡败屡战的卡塔尔正在全力申办2024年奥运会。美国共举办过4次夏季奥运会和4次冬季奥运会。来自南美洲的巴西是下一届奥运会的主办地。虽然新西兰并没有举办过奥运会,但是作为大洋洲仅次于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国,新西兰无疑是大洋洲重要的奥林匹克竞争力。而作为非洲唯一一个举办过世界杯赛事的国家,南非是非洲国家中最有可能申办奥运会的一个。同时,来自南非的代表范·德·沃尔特教授也表示约翰内斯堡大学正在筹建非洲第一个国家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可见,当今奥林匹克研究的架构仍然维系一个以欧洲为主体,其他洲与奥林匹克运动结缘的国家为重点的世界格局。

其三,研究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从对本次会议的研究主题的梳理可以看出,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的主题脉络比较清晰,大致分为上述已经介绍过的四个主题,表现出较高程度上的同一性。但同时,在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存在差异的背景下,加上有些研究中心还具有比较强的政治背景的因素,导致相同的主题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主题的相对同一性与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并存的状况是导致会议中不断出现激烈争论的原因,也是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所要面对的问题。

2.2 奥林匹克研究的趋势及思考

2.2.1 奥林匹克研究受到各国重视

从参加本届大会的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些中心并不仅是为举办或者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存在的科研机构,其生命周期远远长于奥林匹克运动会4年的奥林匹克周期,或者7年奥运会筹备期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奥林匹克中心是一个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发展契机,长期与该国家或者地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紧密相关的科研机构。大多数与会的奥研中心都是在国际奥委会注册的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代表性奥研中心,并挂靠于具有综合性研究实力的大学。

在本次会议的讨论中,有三个主题是重点:“奥研中心的角色和定位”、“奥研中心与所在国家或地区奥林匹克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两者关系对于奥研中心学术独立的影响”。这些讨论旨在探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如何促进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发展。会议最后形成了三个决议:其一,将本次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研讨会的模式常态化、制度化:在两年后冬奥会的主办城市俄罗斯的索锲举办第二届奥研中心研讨会,形成一份中期报告,四年后的夏季奥运会前,在主办国将四年内的奥运研究成果做整体报告;其二,确定由国际奥委会发函,督促各国奥委会支持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工作的决议;其三,确立今后各国研究中心进行国际合作的主题和组织架构:未来几届全球奥林匹克研究大会的结构将以“指导小组 (Steering Group)==>研究组协调员 (Coordinator)==>研究组(Research interest Group)==>组成员(Research Group Member)”的形式呈现。由此可见,奥林匹克运动的学术研究将成为继奥林匹克竞技和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之后又一个世界性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展示和竞争奥林匹克话语权的平台。中国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2.2 奥林匹克研究的跨文化特性凸显

通过各个国家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经验介绍可以看出,各个奥研中心以本国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为基础,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视角与观点。这些视角与观点一方面反映了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融合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状。

在大会议程中,多位代表从独特的研究角度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特点、奥林匹克精神本源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探讨,引起了深刻的反响。同时反映出,奥林匹克研究早已超出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或者简单地对于“奥林匹克精神”进行阐释的范畴,而成为了一个跨学科多元化的概念,覆盖了哲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跨度。因此,进行奥林匹克研究,往往要求各学科之间充分交流,各种科研手段协同配合,才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学术成果。

可见,当今奥林匹克研究是以求同存异,多种文化话语共存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理念,呈现出学科融合、民族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交融、民族文化间良性互动的极强的跨文化特性。

2.2.3 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研讨会将成为奥林匹克研究的综合性展示平台

本次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研讨会汇聚了世界各国在册的奥林匹克研究的科研机构,是一个从多层面、多领域、多视角展示本国的奥林匹克研究的综合性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欧洲学者由于其在地域、历史以及文化等方面同奥林匹克运动和国际奥委会相接近的优势,在奥林匹克研究方面进行的探索往往比较深入和细致,在国际奥林匹克研究领域掌握着重要的话语权。美洲、澳洲学者数量不多,但在大会中的影响力要远大于亚洲代表。亚洲代表的总体数量较多,但是只有日本学者获得了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同时亚洲学者在议题讨论中所给出的意见也鲜有回应和重视。但可以看出,由于日本与奥林匹克的结缘历史较久,其在与世界奥林匹克研究的接轨过程中已走在了亚洲前列,也初步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可。这种状况为我国北京奥运会后的奥林匹克研究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保障我国奥林匹克研究机构不因为北京奥运会的结束而萎缩,如何利用好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研讨会这一机制,立足我国文化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我国与世界研究的尽快接轨,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3 结语

本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大会是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奥林匹克研究中心首次大规模地世界性地聚会。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各奥研中心交流合作,并对组织跨地理、政治、文化范畴的奥林匹克研究进行初步尝试。本届奥研大会既展示了各国家和地区在奥林匹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又充分表现了世界奥林匹克研究主导话语权的争夺。

可以看到,各国的奥林匹克研究既包括了精神层面关于奥林匹克价值、奥林匹克教育的深入探讨,又包含了实际操作层面对于奥林匹克管理、发展和历史遗产的全方位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以自身社会历史背景为出发点,联系全球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趋势,采取定量或定性等多种研究手段,对于21世纪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评估。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展现自己的实力,树立自己在奥林匹克学术界这一奥林匹克运动新领域中的话语权。因此,如何能够在这一日益受到国际奥委会重视、可以表现我国形象和科研实力的新平台上全面展示我国在奥林匹克研究界的成果、获得中国应有的地位,值得进一步的重视和思考。

[1]国际奥委会资料.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Member List.2012.

[2]Brownell,S..Beijing's games:what the Olympics mean to China[M].Lanham,Md.,Rowman& Littlefield.2008.

[3]冯惠玲等.北京奥运的人文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中文版).

[4]金元浦.大学奥林匹克文化教程[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