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2013-12-05王利辉刘景娄广鹏
王利辉 刘景 娄广鹏
【摘 要】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现状中存在的交通拥堵严重、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交通管理措施脆弱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创新城市交通管理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交通管理;城市;工作机制;创新
经济的较快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机动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和交通需求的迅速膨胀,然而,面对迅猛发展的现实,暴露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相当一部分城市交通在“高峰”时段出现拥堵;而“停车难”矛盾则遍及几乎所有城市,成为当前城市交通面临的最棘手难题。为此,开展城市交通问题的调查研究、探寻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创新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机制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1.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交通拥堵状况越来越严重
当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本世纪前十年的年均增长率达13.4%,汽车化进程加剧了业已旺盛的城市交通需求,尤其是私人小汽车增长迅猛,导致交通拥堵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城市病”。综观国内城市,从交通拥堵的区域范围、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看,拥堵现象已经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由主要交通节点向路段及路网蔓延,由中心城区和老城区向新城区及周边地区蔓延,由高峰时段向平峰时段延伸;一些大城市早晚高峰交通拥堵时间持续I至2个小时甚至更长。
1.2停车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从对部分城市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本世纪前十年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增长率大多在10%-16%,而同期这些城市的机动车停车泊位年增长率却只有2%-9%,可见,停车泊位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且新增的停车泊位又大部分为项目配建停车泊位,社会公共停车泊位增加很少,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停车需求,供需差距的不断拉大。
1.3交通管理措施不够完善
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趋显露,广大群众对“路难、停车难”现象反映强烈,为此,国家有关部委和各地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城市交通问题的交通管理措施,以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主要包括:一是采取修路扩容、打通交通节点以及货车限行等工程管理措施;二是采取改善路网结构、实行单向交通以及进行城市交通监控诱导等综合治理措施;三是采取错时上下班、机动车限号出行等强制行政措施。但这些交通管理措施的实施,很难从根本上改善交通环境。
2.城市交通问题凸显的原因
2.1城市交通规划不够科学
城市交通问题的凸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城市交通既缺乏系统、全面的整体认识和科学、长效的管理意识。现有体制为条块分割,对于城市交通管理的前瞻性、重视程度以及决策执行力远达不到现代城市发展对城市交通的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更是难以形成合力,治标不治本,现有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交通发展的要求。
2.2城市交通发展不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处于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对交通系统的其他基本组成部分(次干路、支路、停车场等)与配套的交通管理设施(含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交通护栏、电子警察、电子监控设备等)建设普遍被忽略、淡化或滞后;我国交通工程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实际应用水平偏低,多年来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不重视交通设计、不系统考虑交通问题,使城市交通运行的秩序、安全、效率得不到基础保障。
2.3公共交通不发达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公交车数量严重不足、公交运力不足,公交服务水平不高,在主动引导城市交通结构发展方面措施不够得力,造成选择个体交通(小汽车)出行方式的人群过快增长,公共交通要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主体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公共交通的不发达,必然导致城市交通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
2.4交通参与者交通素质不够高
城市交通的四大因素(人、车、路、环境)中,人的因素最关键,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习惯是城市交通有序、安全、畅通的重要影响因素,关系到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比例高、文明交通意识不强,会严重干扰正常的城市交通秩序,人为加剧城市交通拥堵。
3.创新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机制
3.1构建城市交通管理高位推进机制
我国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必须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确立政府的主体责任,在政府层面上系统整合资源、高位实施业已开展的畅通工程,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组织协调并研究处理交通领域内的重大事项,促进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协调发展。
3.2构建城市交通系统科学发展机制
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没能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相协调,不少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已经超出了城市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城市交通系统存在“协调性缺失”的深层次原因,重视交通系统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完善城市交通统一建设科学发展机制,并积极采取对策,弥补“协调性缺失”间题,提高交通设施品质,实现系统发展协调,提升系统整体功能。
3.3构建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机制
确立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事业地位,明确政府在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发展方面的主动引导作用,将公交发展与停车限制、购车限制结合起来,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建立扶持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机制,把公共交通、道路桥梁一并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建设、管理,所需资金投人列人政府年度财政预算,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公交票价的财政补贴,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吸引力,为市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公交服务,从而引导居民出行方式的转变和城市交通结构的不断优化。
3.4构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
交通规则是人们参与交通的行为准则,在城市交通系统运行过程中,交通参与者的行为习惯是影响系统运行秩序、安全、效率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突出教育成效,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启动国民交通安全教育计划,从幼儿到成人各个身心发展阶段和成长阶段,采用参加、体验、实践的教育方法,进行阶段性、系统化的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广泛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普及宣传活动。
4.结束语
在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面前,交通设施的供给速度难以赶上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仅依赖增加设施的供给,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因此,只有从政府层面上,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综合协调,创新管理方法,形成整体合力,构建城市交通管理高位推进机制、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科学发展机制、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扶持机制、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城市交通执法严管重罚威慑机制,如此才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