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激励下行星换向机构的分岔及混沌
2013-12-05马洪涛薛殿伦
马洪涛 薛殿伦
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2
0 引言
在汽车起步工况下,离合器接合压力逐渐上升,变速器输入转速和扭矩随之增大,即外部激励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该工况对传动系统的振动特性存在较大影响,可引起振动、噪声加剧,严重时将造成断齿等故障。
近来,众多学者以齿轮间隙非线性理论[1]为基础,对齿轮传动系统的分岔及混沌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王三民等[2]研究了齿侧间隙及支撑刚度对单级齿轮系统分岔与混沌特性的影响。董海军等[3]研究了转速激励下单级齿轮拍击振动的分岔特性。文献[4-5]以复合行星传动系统为例,分析了激励频率和啮合阻尼等因素对系统分岔特性的影响。根据目前检索结果可知,大量文献多以单级齿轮副为例进行齿轮传动系统的分岔及混沌分析,而对多级行星传动系统在外部激励下的分岔及混沌特性研究较少。
对此,本文以汽车无级变速器(CVT)内的行星换向机构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时变啮合刚度、啮合误差、齿侧间隙等因素建立了该系统的非线性扭转振动模型,重点分析了转速和扭矩对系统分岔及混沌特性的影响。
1 行星换向机构分析模型
行星换向机构用于汽车倒挡起步及行驶工况,由行星架、太阳轮、内外行星轮和内齿圈组成,各齿轮的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双行星换向系统齿轮参数
工作时,内齿圈在湿式离合器的作用下处于锁止状态;发动机扭矩由行星架输入,在双排行星轮的作用下完成动力的反向传递,最后由太阳轮输出。考虑齿轮轴刚度较大,未计入齿轮横向位移。采用的集中质量法建立系统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HOV为系统坐标系,krp为内齿圈 -外行星轮啮合刚度;kpp为内外行星轮啮合刚度;ksp为太阳轮-内行星轮啮合刚度;crp为内齿圈-外行星轮啮合阻尼;cpp为内外行星轮啮合阻尼;csp为太阳轮 -内行星轮啮合阻尼。设rb为齿轮基圆半径;r1、r2分别为外内行星轮分布圆半径;nc为行星架转速;ns、npw、npn为相应齿轮的转速;下标r、p、s分别表示内齿圈、行星轮、太阳轮,下标pn、pw分别表示内外行星轮。
图1 系统计算模型
2 行星换向机构数学模型
2.1 刚度激励和误差激励
齿轮时变啮合刚度k(t)为周期函数,可将其分为平均啮合刚度 ka和变刚度 k(t),即 k(t)=ka+k(t),计算时,将变刚度部分以啮合频率为基频,展开成傅里叶级数:
其中,ki为变刚度的第i阶分量,φi为相应的初相位,本文计算时取其前三阶分量,ω为啮合频率。
将啮合误差处理为啮合频率的简谐函数为
式中,ea为啮合误差幅值;φw为啮合误差的初相位。
2.2 啮合力分析
其中,xc为行星架切向微位移,xc=r1θccosα,α 为齿轮端面啮合角;xpwi为外行星轮沿啮合线微位移,xpwi=rbpθpwi;xpni为内行星轮沿啮合线微位移,xpni= rbpθpni;xs为太阳轮沿啮合线微位移,xs=rbsθs;erp、epp、esp为相应的齿轮副啮合误差;θ为齿轮角位移,f(x,b)为间隙非线性函数,b为齿侧间隙半径,具体形式如下:
2.3 运动微分方程
根据Lagrange方程,可推导出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如下:
式中,mc,eq为行星架与行星轮总成的等效质量;meq为齿轮等效质量;Fin、Fout分别为输入和输出扭矩的等效啮合力。
式(6)为二阶半正定微分方程组,内部含有刚体位移,这将导致不定解。因此,参考前文对啮合力的分析,定义如下相对位移坐标:
以式(7)定义的9个自由度对式(6)进行线性变化,可得微分方程组,写成矩阵形式为
式中,M、C、K分别为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X为位移矩阵;F为激振力矩阵。
3 系统响应求解及分岔、混沌分析
3.1 最大Lyapunov指数
根据相图和庞加莱截面图对混沌状态进行判定存在一定的误差,为此,引入基于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最大Lyapunov指数作为判定依据。首先从仿真结果中提取原始时间序列{x(ti),(i=1,2,…,N)},采用C - C算法进行相空间重构,通过关联积分计算,同时估计出延迟时间τ'和时间窗口τω,并间接计算嵌入维数m,最终构造出一个等价于原系统的m维吸引子:
式中,Nm为时间序列重构轨道的点数,且满足条件Nm=N - (m - 1)τ'。
随后在重构的相空间中,寻找每个点最近的邻点,并用di(0)表示第 i个点到其最近邻点的距离:
式中,X(i)和X(i')为重构轨道上的最近邻点,n为短暂分离步数。
然后计算每对邻域点在 j个离散步长后的距离:
最后,对于每一个固定的离散步长j,计算最大Lyapunov指数为
3.2 系统随转速的分岔及混沌分析
为分析转速对系统分岔及混沌特性的影响,根据变速器实际工况,在1000~6000r/min的转速范围内对系统响应进行求解。最后,选取输出级齿轮副的状态变量Xsp绘制了系统位移随转速的分岔图(图2),以此表征系统状态的变化历程。求解时,系统参数设置如下:间隙半径b=25μm,扭矩 Tin=60N·m,啮合误差幅值 esp=epp=erp=20μm。
图2 位移随转速变化的分岔图
首先,从图2中可以看到,系统在1000~2980r/min和3950~5440r/min两处较长范围内维持单周期运动状态,具有较强的线性特点。系统在各转速激励下的响应状态如图3~图10所示。图3为系统在2000r/min转速激励下响应状态,此时庞加莱截面图为单个离散点,表明系统处于稳定的单周期运动状态。另外,在5400r/min转速激励下,如图8所示,虽然此时因共振导致振动幅值较大而引起双边冲击,但结合庞加莱截面图可知,系统仍能保持稳定的周期运动状态。
图3 转速nc=2000r/min时的响应状态
图4 转速nc=3030r/min时的响应状态
图5 转速nc=3240r/min时的响应状态
图6 转速nc=3290r/min时的响应状态
图7 转速nc=3350r/min时的响应状态
图8 转速nc=5400r/min时的响应状态
图9 转速nc=5440r/min时的响应状态
图10 转速nc=5920r/min时的响应状态
其次,在 2980~3370r/min和 3670~3950r/min转速范围内,如图2b和图2c所示,系统出现小幅共振并引起齿面冲击,进而导致了频繁的倍周期分岔行为,结合图4~图7可知,系统对该频域内的转速激励较为敏感,产生了倍周期和拟周期运动状态及状态之间的交替现象。
最后,当转速升至5440r/min时,如图9所示,此时庞加莱截面图为分布稠密的点集,另外求得λ1=0.0694,可判定系统此时突变为混沌状态,且此后系统状态基本保持不变(图2a)。混沌区域内存在短暂的周期窗口,如图10中转速为5920r/min时,系统出现7倍周期运动状态,分析可知,此现象是由混沌吸引子的切分岔造成的。
系统响应在3040,3670,5440r/min时均出现振幅跳跃现象(图 2)。可以看到,系统在3040r/min前后维持单周期运动状态不变,而系统状态在3670r/min和5440r/min前后均产生状态突变,如系统在5440r/min转速下随振幅跳跃由单周期运动状态突变为混沌状态。据分析,振幅跳跃和状态突变是由齿侧间隙及啮合冲击引起的。
另外,系统响应在5440r/min附近出现较大的共振峰值(图2),并且在转速爬升至共振频率的过程中,齿轮撞击速度和相对位移均大幅增加(图8),此仿真结果与变速器在该转速附近进行疲劳试验时振动、噪声加剧的事实相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本文所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整体而言,随着转速的增加,系统在较长范围内维持在稳定的单周期运动状态,表现出较强的线性特征,仅在共振频域附近因啮合冲击的出现,而产生频繁的倍周期分岔行为、振幅跳跃及状态突变等非线性特征。另外,在一定的扭矩作用下,随着转速的增大,以误差激励为代表的交变载荷逐渐增大,引起齿面冲击和双边冲击现象,但在越过共振区后,系统逐渐稳定在双边冲击状态。
3.3 系统随扭矩的分岔及混沌分析
在倒挡起步过程中,扭矩随着离合器压力的上升而逐渐增大。为分析扭矩对系统分岔及混沌特性的影响,本文对系统在10~400N·m范围内扭矩激励下的动态响应进行求解。计算时,将输入转速设置为6000r/min,其他参数与3.2节相同,系统位移随扭矩变化的分岔历程如图11所示。
图11 位移随扭矩变化的分岔图
首先,从图11中可以看到,在 Tin为10~60N·m内,系统主要表现为混沌状态。图12为40N·m扭矩作用下的系统运动状态,结合相图和庞加莱截面图特点及此时系统λ1为0.0357可知,系统此时处于混沌状态,另外通过相图可知,系统此时存在双边冲击现象。
图12 扭矩Tin=40N·m时的运动状态
其次,在60~140N·m扭矩范围内,系统由前期的混沌状态突变为倍周期运动状态,如图13所示,庞加莱截面图为4个离散点,可知系统此时处于4倍周期运动状态。观察可知,系统在此阶段主要处于频繁的倍周期分岔状态,并且此时系统由双边冲击状态转为齿面冲击状态。
图13 扭矩Tin=110N·m时的运动状态
接着,当扭矩进一步升至140~300N·m范围时,系统由倍周期运动状态转为拟周期运动状态。图14为240N·m扭矩作用下的系统运动状态,结合相图和庞加莱截面图特点,可知系统在此工况下处于拟周期运动状态。但是,可以看到,系统在这一区域内存在周期窗口,如扭矩为220N·m时系统为4倍周期运动状态。
图14 扭矩Tin=240N·m时的运动状态
最后,当扭矩增至300N·m后,啮合冲击完全消失,系统进入并稳定在单周期运动状态,这与重载工况下齿轮不易脱啮的工程实际情况相符。如图15所示,扭矩在360N·m时,庞加莱截面图为单个离散点,符合单周期运动状态的特点。
图15 扭矩Tin=360N·m时的运动状态
整体而言,随着扭矩的增大,系统表现出由混沌状态向单周期运动状态转变的趋势,并且随着交变载荷的相对减弱,系统逐渐由双边冲击状态,途经齿面冲击状态,最终转为无冲击状态。可知,扭矩和转速对系统分岔特性的影响是相反的。在汽车起步工况下,行星换向机构在两者的耦合作用下将表现出复杂的动态特性。
4 结论
(1)随着转速的增大,系统在较长范围内维持在稳定的单周期运动状态,但在共振频域附近因振动幅值加剧而引发啮合冲击,进而导致频繁的倍周期分岔行为、振幅跳跃及状态突变,期间出现了倍周期、拟周期等运动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交替现象,并最终由周期运动状态突变为混沌状态。
(2)随着扭矩的增大,系统逐渐由混沌状态,途经倍周期和拟周期运动状态,最终转为单周期运动状态。相比之下,扭矩对系统随转速增加而进入混沌状态的趋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扭矩达到一定值时可使系统由混沌状态退化为单周期运动状态。
(3)激励参数对啮合冲击的影响,取决于其对齿轮载荷中交变载荷(误差激励等)和平均载荷(扭矩)比例的影响。如转速上升时,交变载荷随之增大并引起啮合冲击,进而导致系统的倍周期分岔、振幅跳跃等典型的非线性表现。
[1]Kahraman A,Blankenship G W.Experiments on Nonlinear Dynamic Behavior of an Oscillator with Clearance and Periodically Time-varying Parameters[J].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1997,64:217-226.
[2]王三民,沈允文,董海军.多间隙耦合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叉与混沌[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21(2):191-194.Wang Sanmin,Shen Yunwen,Dong Haijun.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a Nonlinear Dynamic System with Multiple Clearance and Time-varying Stiffness[J].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2003,21(2):191-194.
[3]董海军,沈允文,刘梦军,等.齿轮系统的拍击振动分析模型[J].中国机械工程,2003,14(16):1416-1418.Dong Haijun,Shen Yunwen,Liu Mengjun,et al.A Model for Rattling Analysis in Gear System[J].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3,14(16):1416-1418.
[4]巫世晶,刘振皓,潜波,等.复合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分岔与混沌特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2):9-13.Wu Shijing,Liu Zhenhao,Qian Bo,et al.Bifurcation and Chaotic Character of Compound Planetary Gear Train Sets[J].J.Huazhong Univ.of Sci.& Tech.(Nature Science Edition),2012,40(2):9-13.
[5]Dhouib S,Hbaieb R,Chaari F,et al.Fre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Planetary Gear Train Sets[J].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8,222(8):1389-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