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燕妮:为生命护航

2013-12-05

北京观察 2013年3期
关键词:急救车医生北京

文/本刊记者 崔 晨

雷燕妮办公室里几乎占据整面墙的北京地图格外显眼,她和她的团队正在用急救的脚步丈量这张地图,而留下的将是不朽的生命印记。

提起120,不仅仅是简单的三位数号码,它是托起生命的希望,是一支“为生命而战”的特殊团队。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主任雷燕妮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她留着干练的短发,口齿伶俐、思维敏捷、动作麻利,言谈举止都体现着雷厉风行,她无怨无悔地把近三十年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医疗急救事业,可以说急救就是她人生的主旋律。

医者魅力 无私无畏

雷燕妮出生于医生世家,她的祖父及大伯、二伯都是著名西医。身为大学教授的雷燕妮的父亲有着一生的医生情结,自然而然地希望子女中能出个医生。“文革”的开始,使雷燕妮及兄长的学业全部中断,也包括就读于医学院的堂姐等人,这几乎击碎了全家人的医生梦。1979年,在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小的雷燕妮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好时候,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雷燕妮考取了河北医学院,而这却牺牲了她自己的理想。“其实我特别喜欢理工科,想学建筑专业。当时的高考分数也完全可以被第一志愿建筑专业录取,但最后我还是听从了家里的安排学了医。”

医学院毕业后,雷燕妮被分配到北京急救中心工作,那时正值急救中心大楼开始筹建,所以最初的两年她被派到北京同仁医院进行学习进修,在内科系统轮转,之后她又进行了两年的院前急救工作。1988年,随着北京急救中心正式开院,雷燕妮也正式回到诊室,主要从事心脏内科和综合内科的危重症救治工作。几年为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使雷燕妮真正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的现实意义,她在与死神赛跑的较量中,把众多生命垂危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把危重患者抢救过来的那种成就感是我作医生一生的追求。”雷燕妮激动地说。而最让雷燕妮欣慰的是,从1988年到2005年,作急诊医生的17年间,她得到了全部患者的信任,没有收到一项投诉。

2008年,雷燕妮参与转运汶川灾区伤员来京救治

在雷燕妮的经历中,2003年是无法被忽略的一年,那一年她光荣地成为了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也是那一年,非典型肺炎疫情袭击了北京。用雷燕妮的话说,就在她还没完全弄明白当委员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她只能先放下对政协知识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在北京“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雷燕妮的父亲肺部感染,被送到了医院,可身为医生的女儿却不能时时刻刻守护在父亲身边,她白天在急救中心工作,晚上照顾住院的父亲,这样周而复始近半个月,父亲终于出院了,可雷燕妮却病倒了,她也被诊断为肺炎。雷燕妮果断地进行自我隔离、自我治疗,一个星期后病情好转,雷燕妮又回到了工作岗位。这时她临危受命,急救中心要求雷燕妮所在的科室关闭病房,支援院前急救,参与“非典”病人的转运工作。作为科室主任的雷燕妮及时召开了动员会,让她感动的是,全体医生、护士没有一个退缩的,大家马上写请战书。就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之时,急救中心的领导考虑到雷燕妮肺炎刚好,不让她参与转运工作。“那不可能。”雷燕妮斩钉截铁地对急救中心领导说,最终说服领导的还是雷燕妮的悉心解释,“这种疫情是可以科学防范的,我不是带着大家去送死,我会带着大家去,也会平平安安地带着大家回来。而且我亲临一线,会对工作有帮助,我不去大家就容易慌,慌就容易出错,我去是大家的定心丸”。不止有口头保证,雷燕妮还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她严格训练大家穿脱隔离衣,每个人都要经过她的考试才能上“战场”。最终,这块好钢还是用在了刀刃上,雷燕妮去了重症转运组,并带领整个团队圆满完成了转运工作。在此期间,有一件让雷燕妮又惊喜又感动的事情,就是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到隔离区驻地看望她,让她感受到政协大家庭别样的温暖。

授人“鱼”与“渔”

2005年,北京急救中心进行功能转型,撤销了原有的院内医疗功能,关闭了急诊抢救室和病房,将全部医疗力量转向院前急救。面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的诚邀,雷燕妮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了下来,成为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主任。与以前90%的时间、精力用于给病人治疗,10%用于行政管理相比,现在雷燕妮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对调,虽然不再直接面对病人,但雷燕妮的救治面反而更大了。

谈到120急救,民众最直观的理解可能是街上疾驰而过的急救车,其实医疗急救是一个由人、技术、任务组成的复杂系统,它包含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急救车犹如急救系统的毛细血管,而作为管理者的雷燕妮,则犹如东区分中心这个急救子系统内的中枢神经,她的日常工作是首先要保证每天的急救车组数量,截至2012年底,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已在辖区内建立了7个急救站点,她要保证所有站点运行的车组数量;其次是监督急救人员完成目标质控指标,如接到指令后2分钟内准时出车等。除了日常保障,雷燕妮还要高瞻远瞩作全局谋划,合理布局辖区内的急救站点建设。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是直属分中心里第一个在社区建立急救站的,为缩短呼叫反应时间,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第一个在养老机构建立急救站,既保障高危人群,又覆盖周围社区居民。除此之外,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创新举措层出不穷,第一个实施重症新生儿转运,率先开发、使用移动式电子病历……这和雷燕妮的未雨绸缪、创新思维密切相关。

雷燕妮还十分重视日常培训工作,给医生讲解病历、示范急救设备操作,连对急救车驾驶员的培训,她也要亲自过问。雷燕妮还认为,医疗急救不该只是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2004年和2005年,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连续有参赛选手突发心脏骤停而猝死,围观的人群中,竟无一个懂得简单的现场急救。这件事对雷燕妮触动很大,从此她走上了急救普及之路。她带领团队进社区、去学校、下乡村,手把手向民众传授急救技能;在承担北京奥运会公路自行车项目医疗保障任务的同时,积极向志愿者传播急救知识;甚至在参与政协委员视察的路途上,还挤出时间给大家讲解相关知识。传授的内容从如何拨打120急救电话,到心外按压、人工呼吸术等,深入浅出,实用易懂。对于这些重复性的工作,雷燕妮则表示:“我还真没有觉得干烦过,我觉得还有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事需要我去做!”

雷燕妮向村民传授急救知识

院前急救是一项事关生死存亡的紧急工作,而推动急救事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一项“急不得”的事情。雷燕妮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既践行着一位急救工作者的职责,也践行着一位政协委员的职责。今年,雷燕妮第二次连任市政协委员。她总是说,在每一届政协的七百多名委员中,都只有她一个是做院前急救工作的,作为七百多分之一,她总感觉肩上的责任与压力无比巨大。“院前急救领域的事情,我不提,这个领域就没人去提。”而如何提建议,也是要有技巧的。回顾十年的履职工作,雷燕妮总结,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领域的基本情况、相关政策法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等,还有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再了解政府想在这个领域做些什么,找到两者的结合点,然后去推进它,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同时还要有韧劲,她连续三届提出的《关于建立急救法规的建议》,目前已进入人大立法程序;她提出的《在中小学分级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统一“120”急救电话号码,合理使用急救资源》《提高急救呼叫满足率,建立保障急救站运行长效机制》等提案,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相关问题的改善与解决。

采访过程中,不断地有急救车赶往北京的大街小巷,去完成各种急救任务。雷燕妮办公室里几乎占据整面墙的北京地图格外显眼,记者面前的雷燕妮和她的团队正在用急救的脚步丈量这张地图,而留下的将是不朽的生命印记。

猜你喜欢

急救车医生北京
最美医生
政府疏忽,巴新预算漏了急救车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改良三腔二囊管固定法在急救车转运中的效果观察
给急救车“让道”,为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