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的交融与进步

2013-12-05艾尔肯哈德尔

北京观察 2013年5期
关键词:统一民族历史

文/艾尔肯·哈德尔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边疆、中原和古都北京共同见证了相互学习、互助进步的历史必要性,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五大宗教文化,与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积极作用,关于这方面的文物、文献和研究资料很多。《历代王朝与民族宗教》一书的问世又一次给我们提供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光辉历史知识,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温暖和自豪。

这几年,从北京市政协领导到委员、专家,一致关注和关心此书的出版,我本人在参加此书编委会查阅历史资料和组织稿件的过程中,也确实学到了很多过去不知道和不清楚的历史文化知识,再一次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长治久安与各民族的平等互助、共同发展,仍需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一步认识,并借此不断弘扬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类、民族、国家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和对社会、民族发展规律的思考,与对自然界的认识一样,都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就像无数考古史料、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日益证明和展现的那样:中国是一个各民族长期交流互助、非凡奋斗、不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革命历史、多彩文化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是受到全国各族群众普遍认同的真理。因为她“具有生活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从《历代王朝与民族宗教》、《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概要》等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历史自古以来是一个不断统一的过程,没有最早统一和唯一的人文祖先。中国古代曾有过四百多个部落民族群,大约公元前221年,在夏(诸夏)、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这些古代民族名称是当时中原政权的提法)等五大民族群的基础上,中原政权进入到了多民族国土的秦时代。其中的夏—华夏(秦人等)在汉代逐步转变为汉族。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连续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巨变时期。当年比较突出的有鲜卑、匈奴、羯、氐、羌人和巴氏等20多个部族、部落和部落联盟。这些民族政权的合作和不断融入,对中原政权的进一步统一,起到了历史性的强大推动作用。后来,大部分鲜卑人融合于汉民族之中,另有一部分成为契丹,一部分改称为奚。当年南迁匈奴的汉族化程度也是很突出的,至隋唐之际,还未汉化的一部分成为稽胡。羌族的大部分和稽族的全部,与汉族逐渐融合在一起。隋唐时期,在历史舞台上不断出现的民族有24个左右,实力比较强大的有突厥、回纥(现今维吾尔族祖先)、吐蕃(源于古羌)、南召、渤海等。到了汉族为中央王朝支柱的宋朝时,史料中出现较多的民族有契丹、女真、党项、羌、百蛮、回纥等36个民族。这些民族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作用巨大,影响深远。元朝时,以蒙古族为主,回鹘、女真、汉、契丹等协助建立了中央王朝。国家和疆域空前统一庞大。当时比较突出的部族有39个,其中蒙古源于隋唐时的室韦,居漠北草原。金后期,其建立蒙古汗国,随后西征西域回鹘(畏兀儿)地区,南灭西夏、金、大理、南宋,招抚吐蕃,建立元朝,统一了中原及四周的国土全境,此大统一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明朝时,汉族人口不断增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其他民族的居住和游牧地区也基本固定了下来。当时比较突出的民族有53个。到1583年后,东北出现了以满族为中心、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政权。1644年清军入关,夺去了全国的政治大权,进一步稳定了国内形势并巩固了国家边疆。1912年“五族共和”确保了王朝到民国的转型。随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各族人民的民主解放斗争让中国形成了更大范围的团结和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民族成分划定为56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北京乃至全国众多名胜古迹和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来看,中华文明是在我国各民族千百年的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同时,这些“多元一体”、“一体多样”的灿烂文化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也持续不断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进一步相互交流和尊重,为国家统一、边疆稳定以及城市繁荣,不断提供丰富的精神支柱,并且起到了任何力量都替代不了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的民族宗教关系中,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互补传入,对中亚、中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全国各地有关这些方面的生动事例如今随处可见。就古都北京而言,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互补包容、共同发展以及众多各民族著名学者、各界人士对北京的开发建设以及文化繁荣,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建造于元代的居庸关云台、白塔寺、辽代的天宁寺塔、元代最高学府国子监、明清重修的紫禁城故宫、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金刚宝座五塔寺、著名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北京最早的伊斯兰文化学府牛街、东四清真寺和各民族天文学家们的智慧汇聚点天文观象台等,都是民族、宗教与中原文化密切交流、相互影响的优秀成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边疆、中原和古都北京共同见证了相互学习、互助进步的历史必要性,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人口较多、生活地域辽阔、文化习俗深远、文化思维和文化创新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通过自己的各种载体,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交融、社会进步做出了众多重要贡献。

如今,支援建设边疆与支持发展内地是相辅相成和同样必要的,各民族群众通过自己对国家做出的贡献而自豪,这很自然地增强了他们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幸福感。每一个民族都是如此,因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这就是民族和国家认同感最积极的重要基础。对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和谐进步、未来发展而言,我们有责任弘扬中华各民族光辉历史上的那些文化交流、包容团结、互助互补、共同发展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宣传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多地树立我国文化的共同性和多样性,加强各民族互敬、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种充满着“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等内在动力的责任感和幸福感可以陶冶人民的情操,使人民从中得到幸福和满足,获得喜悦和尊严。

猜你喜欢

统一民族历史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统一数量再比较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历史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