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心理救援一定要及时
2013-12-05李晓童
文/李晓童
作者系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任
灾后心理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应急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在于预防和治疗受灾群众的应急心理障碍,还在于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普及,促进受灾群众的心理成长。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知道灾情后,我心里异常沉重。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我:灾区心理救援一定要及时。
心理救援也要与时间赛跑
重大灾难发生后,会形成广泛的心理恐慌,部分受灾群众出现急性心理应急反应,包括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情绪失控和行为问题,如不及时、有效地实施心理救援,有可能进一步形成慢性心理应急障碍,造成心理社会功能的损伤,加大后期心理救援的难度,影响救灾、减灾、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4·20”大地震后,我和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应急救援小分队又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
4月22日,“中心”把编辑好的《地震心理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和《心理健康知识挂图》的小样交到印刷厂印刷;
4月23日,“中心”和北京市慈善协会一起商讨首批“北京心理救援”的日程安排和具体事宜;
4月24日,由著名心理专家杨凤池领衔的心理应急救援小分队正式组成;
4月26日,由北京市慈善协会牵头、我担任领队的灾后心理应急救援小分队到达四川雅安的地震重灾区。
对重点人群进行危机干预
4月26日下午,救援小分队在成都下飞机后,立即赶到省人民医院灾区伤员病房。一听说北京的专家团队来看望大家,伤者和家属都非常激动,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副院长邓绍平带领下,小分队的成员们分别与伤员和家属交谈。家属中一位老大娘哭着说:“儿子被砸成了骨折,孙子被砸成重伤正在抢救,家也没了……”我拉着她的手抚慰说:“只要人在,信心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大娘说:“我相信,我相信!北京的人都来关心我们,这是多大的支持力量啊!”看到一位颇有军人气质的伤者,杨教授问他:“你是军人吧?”他说:“我是!在部队干了二十多年。”杨教授说:“遭这么大的灾,就像上战场一样,你要拿出保家卫国的精神战胜伤痛啊!”他举起双手说:“对!要向军人一样,坚强!坚强!”
在雅安的救援现场,两位年过半百的夫妇拉着专家的手紧紧不放,眼泪止不住地流,他们的儿子在这次地震中不幸遇难,“养儿防老”的指望没了,他们的天仿佛都塌了,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老人不停地说:“我们俩没法活了,娃儿养这么大都没了。我们还干吗呀。”心理专家为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心理危机干预。把老两口让到椅子坐下后,帮助他们了解灾难、正视灾难,重拾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老两口情绪慢慢地舒缓了许多,眼泪止住了,最后对专家说:“听了你们的话,我们的心舒坦多了,想开了,再寻死可就对不起你们了。太谢谢你们了。” 这样的心理危机干预,几天时间中心理专家遇上一个又一个。心理应急救援小分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的是最大限度地帮助受灾群众度过心理难关,缓解心理危机。
希望是人类所有情绪中最重要的一种情绪。在省人民医院,住着一些受伤的大学生和灾区转运过来的伤员,他们大多是由于缺少防灾减灾知识,没有掌握地震时必要的逃生方法,在地震来临时惊慌失措,纷纷从楼房中跳下。结果,楼房没有倒塌,他们却因此受伤,有的甚至为此截肢。由于身体和心理受伤,他们在医院里情绪低落,感到希望渺茫,因而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情绪。心理救援小分队对他们实施心理干预,引导他们看到生命中的希望,坚定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念,形成乐观的态度,提高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感,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医生们感到,经过心理干预的伤员,精神状态普遍好转,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对未来也有了良好的期望。
有序开展灾后心理健康教育
现场心理救援工作是在紧急状况下进行的,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尽快稳定受灾群众的心理,减少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及其对救灾工作的影响,为灾后心理健康的尽快恢复打下基础。
灾后急需做的事情,一是要准确把握需要干涉的目标人群,对重点人群进行危机干预,如丧失儿女的孤寡老人、痛失父母的残缺家庭和失去家园的人们;二是要对普通人群开展灾后心理健康教育。在对重点人群进行危机干预的同时,我们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解应急状态下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自救常识。组织灾区群众开展心理健康团体互助活动,现场发放心理应急救援知识小册子,鼓励受灾群体相互支持,增强共渡难关的信心和精神力量。
在省人民医院,每个床位前都有当地的心理救援人员陪护,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是汶川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救援工作的一大进步。重大灾难突然袭来,聚全国四面八方的力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救援是必要的,但远水难解近渴,能够第一时间到达,能够更有针对性,更长久地进行干预和救援的还是本地的队伍。所以,看到当地的心理救援志愿者出现在伤员病房,我感到非常欣慰。
为帮助灾区群众度过心理创伤期,尽最大可能将这场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减小到最少,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和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应急小分队与当地慈善协会一起以“心理应急危机自救”为核心,组织当地的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培养“应急心理健康辅导员”,日以继夜地为他们开展专业培训和实地辅导。这些志愿者就像种子,播撒在受灾群众中,抚慰受灾群体的心灵创伤,释放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灾后心理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应急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在于预防和治疗受灾群众的应急心理障碍,还在于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普及,促进受灾群众的心理成长。雅安受灾地区准备借鉴北京建立“社区社会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的成功经验,在灾区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受灾群众提供持久的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