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船拳的起源、传承方式及技术特征探析
2013-12-05赵波
赵波
(武警上海政治学院共同科目教研室,上海200435)
江南船拳的起源、传承方式及技术特征探析
赵波
(武警上海政治学院共同科目教研室,上海200435)
通过对江南船拳这一面临失传危机拳种的起源、传承方式、技术特征的分析,为船拳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武术拳种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为其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与习练、进而融入全民健身系统奠定一定的基础。
武术;江南船拳;传承方式;技术特征
船拳,亦称“桌拳”,顾名思义是在船头上搏击的拳术。相传在清朝年间,当地渔民为了强身健体及防止强盗的抢劫,创造出这套拳术。因为船拳的演绎范围仅为比一只八仙桌稍宽的面积,决定了船拳的一招一式,不能像其他武术套路那样大面积的窜、跳、蹦、纵、闪、展、腾、挪,但它却集拳种的基本招式之长,似南拳,亦非南拳。因为在船头演绎,身动船晃,为了适应船身的移动,既要习武人桩牢身稳,发挥技艺,又不能使习武人受船动的束缚,因而使船拳的一招一式不同于一般陆地习武。然而,这种产生于江南水乡的这一古老拳种正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老拳师的口述,对江南船拳的起源、传承方式及其技术特征进行全面梳理,为船拳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武术拳种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为其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与习练,进而融入全民健身系统奠定基础。
1 江南船拳的起源之争
通过对《青浦县志》、《松江县志》、《凤溪镇志》等史料的分析与整理,结合江南水乡诸多古镇著名船拳拳师的口述材料,关于江南船拳的起源存在诸多争议,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列举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江南船拳的起源应追溯到吴越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训练水军于是创造了在船上打拳的技术。明清时期,我国沿海地区人民出于抵抗倭寇及海盗、保护航海贸易等原因的需要,船拳逐渐发展成形。后来的学者也逐渐的认可该观点,如黄永良等人在《论舟山船拳》一文中便指出:“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倭寇、海盗横行。为对付倭寇入侵和海盗侵犯,舟山不少渔民加入了青、红帮会组织,并用长期形成的舟山船拳来对付倭寇和海盗。”
第二种观点认为:江南船拳是从民间的传统练武方式逐渐演化而来,如由原来的“舞板凳”、“滚盾牌”等传统武术舞蹈和套路,经过当地船民的改造逐渐演化为船拳特有的“大刀进枪”、“抛钢叉”等套路。加之近代我国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倭寇、强盗等入侵,人们为了自保逐渐推动了船拳的发展。
第三种观点认为:江南船拳与民间舞蹈有一定的联系,最初的江南船拳起源于民间的舞蹈,是武术与民间舞蹈融合的产物。据《上海民间舞蹈》中的材料记载:“船拳为武术舞蹈,因为在船上表演而得名。流传于松江县的仓桥、五里塘等乡镇。”据松江镇杨秉文老先生回忆,船拳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船拳与民间舞蹈联系密切。上海电视台也曾对松江地区的船拳舞做了相关报道,经过吴仁弟老先生的努力,船拳舞得到了恢复。
第四种观点认为:江南船拳始于南少林,据当地拳师相传,明末清初一名少林和尚逃到江南避难,感恩于当地村民照顾,把少林梅花桩腿法融入船拳,使得江南船拳实用性得到明显提高,后来得益于船拳的发展实用性,加之船民生活需要,船拳在朱家角一带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五种观点认为:船拳由来与古代退伍将士有关,古时候江南地区多水战,江南诸多古镇就是当时著名的水战地区,至今尚有水战的古迹。得益于军民的相互交流及退伍将士的推动,当地习武风气浓厚。如明代武将陆炳告老还乡,曾定居江南,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戚继光抗倭英雄事迹,发动群众在农船上打拳练武,保卫生产,保卫家乡,始称船拳。另外,江南诸多古镇(如周庄、朱家角等)地区自古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水上交通繁忙,当地存在大量依靠船业运输为生的船民,也就是有了“漕运重镇以拳护商”的说法。由于长年生活在船上,很多人出于强健身体、预防不测等原因常常练习武术,受限于船只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成了后来的船拳。基于航运安全的考虑,镖局的出现促使了船拳技术的发展。因此江南船拳的起源与发展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以及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总之,对于江南船拳起源的具体时间以及船拳是何人所创等一些问题的讨论,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原因在于船拳分布区域比较广阔,船拳的概念也未有明确严格的界定,且记载船拳的相关史料分布比较分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江南船拳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南方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与南方广大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受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巨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江南船拳的发展史就是反映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的众多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变迁的“活化石”。
2 江南船拳传承方式的变迁
关于江南船拳的传承方式,笔者通过对江南水乡诸多古镇老拳师的访谈发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江南船拳的传承方式和其他拳种的传承方式一样,均为家族传承,家族传承在江南船拳的传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改变的旧社会,该种传承方式很好的继承了船拳技术,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船在江南水乡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的生产生活主要围绕着船,靠着船运输货物,靠船联系着南北的贸易往来等等。然而,近代的江南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排水吨位较小的船只不再满足现代人交通运输的需要,从事运输及商贸的人群减少,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船的以往的那种依赖,船拳自然就走向了人们视野关注以外的边缘地区。面临如此严峻的传承形式,现代的江南船拳拳师已经逐渐的意识到在传承方式上的局限性,为了继承和发展船拳,许多老拳师已经在传承方式上做出新的变革,利用学校、武馆等资源积极寻求让船拳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新途径。
江南船拳的分布区域逐渐减少成为新时期船拳发展面临的瓶颈。据当地船拳老拳师介绍,20世纪初期以前的江南船拳影响力巨大,船拳高手辈出,人们在农闲时节,大多都热衷于练拳,江南古镇船拳的影响区域极为广泛,江浙沪地区几乎每个村镇都有大量习练船拳的人群,练习群体的众多也扩大了船拳影响的区域。在当时,可以这样说,在江南地区有船的地方就有船拳。在当代,随着社会文化变迁,船拳的影响区域逐渐减少,江南地区的小型船只数量锐减,只有在一年中的重大节日船拳才作为民族文化向外界展示。
船拳参与社会活动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江南古镇商贸地位显赫的时期,船拳不仅仅参与当地民俗节日的庆祝,更主要的是参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人们抗击海盗、倭寇,渔民捕鱼抗击风浪,农闲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船拳间接参与当地的经济商贸等活动。而现今的江南船拳仅仅是参与当地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船拳表演成为当地吸引游客的一种手段。可见,船拳传承如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阻力,传承方式也亟待革新。
3 江南船拳的技术特征分析
江南船拳是南拳的一个分支体系,其技术特点带有南拳的动作技术风格特点。江南船拳又根植于南方的船文化,因此,江南船拳又表现出特殊的一面。
根据当前诸多学者对江南船拳套路特点的研究,认为船拳为南拳下的一个分支体系。江南水乡属于吴越文化影响区域,船拳套路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刚为主、刚柔并济、拳打蜗牛之地、前呼后应、四面攻防。船拳既有南派拳法的刚烈,兼又吸收各派之长,改长拳为锻打,自成一派,属于南派拳又非南拳的演练风格。船拳套路在运动节奏上呈现出的特点是出招迅速而刚猛、收招迅速、如猫扑鼠、如箭在弦。船拳在运动布局和运动方法上突出的特点为多手法、少腿法、跳跃类动作较少,这与该拳种在船上练习有密切的联系,在船拳成形之时,练习者主要在水面漂浮的船上练习,船体空间有限,且船体稳定性不足,这就造成了练习者不能像北方的拳种一样,鲜有较大幅度的闪展腾挪。“架低小巧,快速紧凑”是江南船拳最显著的技术特点之一,船拳习练者既要稳又要轻,手法似出非出,似打非打,出招敏捷,收招迅速,如猫捕鼠,如箭在弦;防御动作,以手为主,双手不离上下,如门窗一样,似开非开,似闭未闭,以身为轴,一般在原地转动。
流传在江南一带的船拳的拳谱主要以短打类套路为主,如张氏短打拳、杨家短打等。江南船拳主要的手法由掳、顶、劈、挡、封、缠、架、截、拦、按、抛、挑等手法组成,主要的腿法由弹踢、扫腿、旋风腿、裙里腿组成。
在兵器方面,江南一代船拳最具典型的兵器莫过于牛角镗,该种兵器是用江南水牛的角制作而成,是一种典型的防御性武器。当地的船拳师傅结合船在水中行驶过程中的特点及战斗的具体需要,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水牛角制作成这一特殊的兵器。
1968年在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上海队的严介良用牛角镗的船拳套路为上海对获得了一枚“金狮”奖。牛角镗用一对真水牛的牛角制成,系长器类,其套路动作主要由拦、绞、压、架、顶、拥、挑、撩8种主要的手法构成,步法以弓步、虚步、桥步、马步为主。路线方向“四角八门”,能“善诱巧取、声东击西”,享有“一脚踩中心,牛角护头顶”的美誉。据对参与江南船拳保护的专家分析,牛角镗蕴含着船拳的哲理,牛角镗是典型的防御性武器。牛角镗与船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在船战中牛头镗威力无比,但该武器以牛角为材料,显示着不主动攻击别人的意愿,其主要的功能也是用于防御。江南船拳中的牛角镗蕴含着该地区人民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这与我国武术中的“止戈为武”精神不谋而合。因此,江南船拳中的牛角镗不仅是一种特有的兵器,更蕴含着该地区船拳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除了牛角镗以外,江南船拳还囊括了其他比较多的种类器械,如飞叉、月锁、丫枪、扁担、拉耙、刺毛棍等等。丁裕春先生专门有一间船拳的兵器室,其内陈列着关于船拳演练的各式兵器。这些年来丁裕春先生收集到的兵器实物和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自己恢复的古代兵器的实物,为江南船拳兵器的原貌恢复及船拳文化的健康传承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
4 结束语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法获取了部分对江南船拳起源、传承方式、技术特征的资料,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而言,相对于该拳种的深度研究与综合探索还有诸多亟待介入的工作。期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为更多的专家、学者介入江南船拳及其他优秀武术拳种的整理、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以达成中华武术文化发扬光大之目的。
[1]黄永良,程英俊.论舟山船拳[J].体育文化导刊,2009(3):38-41.
[2]黄国平.长三角地区船拳源流与特征考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44-47.
[3]谷苗.船拳——方寸舞出“武出”水乡文化[N].文汇报,2012-11-02(3).
[4]乐黛云,阿兰·李比雄.跨文化对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
[5]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289-293.
[6]芦平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4-7.
Origin,Inheritance and Technique Features of Jiangnan Chuan Boxing
ZHAO Bo
(Common Subject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Police Force Shanghai Diplomatic Inst.,Shanghai 200435,China)
The paper analyses the origin,inheritance and technique features of Jiangnan Chuan boxing at the edge of extinc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preading and practice of Jiangnan Chuan boxing as a part of the pub⁃lic health system.
martial arts;Jiangnan Chuan boxing;inheritance way;technique feature
G85
A
1672-268X(2013)05-0067-02
201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