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信息检索网络课堂”的创建为例
2013-12-04王任阁
王任阁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信息中心,河北承德 067000)
1 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深化发展的需求
信息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社会变革的严峻挑战,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而信息素养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担负着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重任,这就决定了他们更应该走在时代前列,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要素,也是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才能将专业知识进行延伸,才能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继续进步,才能在今后复杂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信息素养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旨在发掘大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其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其丰富学习内容、扩大视野、开拓思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的深化和拓展。
1.2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其一,信息意识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整体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的敏感度不高,尤其是对自己学科专业的研究动态不够重视,相关的学术信息源知之甚少。因此,培养高职学生对信息意识强烈的敏感度和好奇心,在“信息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应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不同、所处环境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加强对信息的猎取、捕捉、汲取能力,加强对信息的来源、去向及价值的了解和判断能力。其二,信息能力亟待加强。信息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高职院校多数学生的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表现为不知如何利用学校的数字资源、搜索引擎以及开放性可获取资源查询所需要的信息。其三,信息道德观念尚需培养。部分学生对不良信息和违法行为不能有效地抵制,恶意下载文件、传播病毒文件、浏览不良网站或通过网络对他人发表带有人身攻击言论的情况偶有发生[2]。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偏低,使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2 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思路
自1984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文件以来,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课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然而,高职院校对信息素养教育还不够重视,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纳入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或只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文献检索课,且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等已明显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图书馆尽管通过开展新生入馆教育,举办培训讲座等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但其认识定位仍停留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内容单一、覆盖面小,不能全面地改善读者信息素养能力,忽略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信息需求,读者主动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为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顺应高职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职业性,引入交互式自主学习理念,打造适合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平台[3]。
2.1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自导式”学习
读者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不是单靠在传统的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或听几次讲座就能完成的。高职图书馆应将信息素养体系与读者的学习特点及其职业生涯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构建网络“自导式”学习平台,突破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形成研究性、自主探究性、互动合作性的新型学习方式,即称之为“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交互式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导式、不定期、即兴的学习方式,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互动合作。提倡自主学习,是一种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没有这种转变,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满堂灌”现象就不会消失。
2.2 优化整合网络资源,变“枯燥平淡”为“生动有趣”体验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拓展了新的领域,网络环境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相对薄弱,教育培训范围小、形式单一,而学生的上网热情较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较强,因此,创建网络学习环境既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优化整合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创设丰富新颖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不断吸引读者探索知识,在快乐的学习体验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3 信息素养远程教育平台构建及其实施成效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立足于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依托现有的因特网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技术与资源,创建了信息素养远程教育平台—“信息检索网络课堂”(http://rengewang.blog.163.com/),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于学科教学中,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外自主学习环境。这种网络方式的教育培训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形象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深受师生的欢迎。经过近四年的实际运行,现已初具规模,访问量已达三万人次,实现了教师在因特网上发布多种类型教学资源并可供读者在线浏览或免费下载;学生可通过自学课件、观摩视频、浏览电子书、自测课后练习、提交实习报告以及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该平台的创建激发了读者内在的学习需求和激情,确保了学习参与者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和信息资源,提高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性。
3.1 “零投入零维护”的技术特色
“信息检索网络课堂”的创建弥补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费及技术力量的不足,利用互联网免费的信息发布技术,采用博客技术、播客技术及网络硬盘技术相结合的思路,选择“网易博客”作为整个前台系统的入口,再选择若干后台资料存储中心作为支撑数据库,使用超链接方式把系统入口模块与后台存储中心数据库进行连接,形成由一个主页,若干中心共同搭建起来的远程教育平台。
所谓“零投入”,是指构建该远程教育平台除具备联网的个人电脑外,无需再额外投入更多的设备和经费,不需要注册域名的成本,不需要购买或租用服务器空间的成本,不需要许多软件工具的成本,即可在因特网上快速发布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所谓“零维护”,是指发布在该平台的信息统一由各资源站点维护和管理,对于创建者来说,不需要关注诸如黑客攻击、网络塞车等等技术维护工作[4]。信息素养远程教育平台系统结构(见图1)。
3.2 “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资源优势
“信息检索网络课堂”的创建克服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相对匮乏的弊端,优化整合了本馆及网上各类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包括演示类课件、操作类动画教程、教学视频以及自我测试类学件等。该平台可发布的文件格式十分广泛,如:PPT、DOC、PDF、XLS、RAR、EXE、SWF等,上传至课件存储中心—“豆丁”、“爱问共享资料”;MP4、AVI、FLV等,上传至视频点播中心—“优酷”、“新浪播客”;在线测试题及问卷调查表上传至“考试酷”、“问卷星”。在整个系统的搭建过程中,应该遵循先后台、后前台的建设思路。把后台内容骨架搭建起来以后,对后台模块的内容进行填充,通过不断挖掘和充实各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再采用超级链接技术实现系统入口模块和资料存储模块内容的对接,形成较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体系。信息素养远程教育平台主页及课件存储中心(见图2~图3)。
3.3 “方便灵活、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
“信息检索网络课堂”还设置了灵活、丰富的交流互动模块。其一,读者可以通过留言板、评论、回复和论坛等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这种交互方式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方便师生之间零距离地交流知识和思想。其二,通过平台的优秀作业展示模块,老师可做针对性的点评,学生之间亦可多次观摩、研讨,互相学习并从中得到启发。其三,测试与问卷调查模块,读者可随时就所学知识参加在线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巩固所学。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随时了解读者的信息素养现状以及读者的需求,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有效地促进教与学[5]。多途径互动交流推动读者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提升读者信息素养。在线测试中心(见图4)。
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是高职院校学生保持职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基础。构建信息素养远程教育平台可以培养大学生主动、独立、个性化地获取信息,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1]卫绪义.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0):4938-4940.
[2]廖丽艳.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31-34.
[3]赖群.非正式学习在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0.广西图书馆学会年会暨第28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图书馆学会,2010.
[4]张胜光.零投入因特网信息发布技术[EB/O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538407.html.2010-04-19.
[5]王任阁.《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授课前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EB/OL].http://rengewang.blog.163.com/blog/static/11138599520109220306107/.201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