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办学 服 务社会
——青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函授教育部办学侧记
2013-12-04王丽珍鲁小能
王丽珍,鲁小能
(青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函授教育部,西宁810008)
以高师函授学历教育为主,办学历史长,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青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函授教育部自1984年成立以来,风雨兼程地走过了28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逐步走上了一条特色办学的路子,具备了较大的规模,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以高质量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水平,为青海及省外一些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培养了两万余名服务于基层教育和各行业的专门人才,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函授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普通高校的办学形式之一,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规范办学,转变观念,以特色引生源
函授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青海师大领导和成教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函授教育部依据国务院、国家教委有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普通高等学校函授辅导站暂行规程》、《函授教学过程实施要点(试行)的通知》、《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统一印制及加强管理的若干规定》等以及青海省有关成人教育的政策、规定办学,在办学的实施过程中,始终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基础教育,把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校声誉负责作为办学宗旨。把坚持为青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把“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办学的理念。把函授生与普通生同质量、同规格、同层次的培养作为办学的目标。把坚持“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作为办学的原则。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各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依法办学,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理念,加之熟悉本省和各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函授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稳步前行。除了在本省发展外,同时走内引外联之路,积极开拓省外函授教育市场。相继建立了陕西师大青海函授站、西南财大青海函授站、浙江师大函授站、广西师大函授站、湖南怀化学院函授站、湖南岳阳函授站、兰州函授站。在函授站设置、专业设置、招生等方面面向基层及农牧区倾斜,积极促进基层和农牧区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并结合地域状况,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己任,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成效。在青海历年招生、录取、注册学员中,青海师大函授的人数都位居各办学单位榜首。尤其是在近几年成人生源逐年萎缩的情况下,他们发扬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下大气力改变招生策略,扩大生源范围,加强与省内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该部领导亲自带队每年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下州县、走基层,将招生宣传深入扩大到学校机关、工矿企业、部队银行等,改变传统的成人招生主要面向高中应届高考落榜生,转为面向社会在职从业人员中招生,面对实际,挖掘社会各方潜力,认真搜集学缘信息。在严峻的形势下,师大函授招生人数仍趋于领先地位,保持规模基本稳定。近五年来共招生本专科生5803人。做法和数据充分证明:办学的信誉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鲜明的办学特色,显著的办学水平,为学校和成教学院争得了荣誉。1999年度,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成人教育优秀单位”;2008年度,在学校进行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中,成人教育学院获得优秀;2005年、2011年函授教育部党支部被学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1996年、2000年、2004年、2009年青海省教育厅对函授教育评估中,青海师大成人教育学院函授教育部连续被评为优秀,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二、勤于反思,持续改进,以质量求发展
多年来的办学实践,使函授教育部的全体人员深深懂得:函授教育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发展求成果,以成果求声誉。只有这样,才能在成人生源萎缩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在做法上刻意将反思作为工作流程的重要环节,每学期工作结束,专门利用两周时间结合实际,展开反思,认真总结,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完善措施。这是该部应用现代化教育管理理论指导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更是不断取得办学成效的重要举措。经验告诉他们:走特色办学之路,提高函授教学质量,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围绕中心工作,先后制定了《函授教育全年工作流程》、《函授教务工作职责》、《函授学籍管理工作职责》、《函授教材管理工作职责》、《函授任课教师职责》、《函授兼职班主任聘任办法》、《考试试场规则》、《监考人员守则》、《函授教学过程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函授学员出勤管理的几点补充规定》、《关于撰写函授毕业论文的规定》、《函授生毕业证书和毕业档案管理办法》等40余项规章制度,并将这些制度汇编印制成《青海师范大学函授教育手册》,发到每位管理人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学员手中,在管理和教学中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层层落实,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促进作用。在加强函授教育管理队伍方面,函授教育部建有一支能力强,业务素质高,懂科学管理的强有力的队伍。管理人员职务、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经验丰富,事业心强,责任感重,正是这支管理队伍的默默奉献,青海师大函授教育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数年间,为使函授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函授教育部循环派管理人员赴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渤海大学、湖南怀化学院等高校和省外其他地方访问学习,培训考察,更新理念,获得先进的管理信息,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学以致用,提高了工作和管理效率。
该部人员还深深认识到:办学质量的提高源于科学的教学管理。函授教育部从教学环节入手,狠抓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他们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抓手,狠抓落实,严格按照《函授兼职辅导教师聘任办法》选聘任课教师,所选教师70%以上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面授之前有计划地将宏观教学检查和微观听课检查列入面授日程安排表。专门成立了教学科研指导委员会、教学检查督导小组,旨在面授期间按计划对主讲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时数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分别计入各班《教室日志》、《任课教师听课记录》、《函授教学质量评价量化表》,以此评定任课教师的讲课效果。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高水平、熟悉成人教育规律、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课教师的选聘,深受学员的好评和尊敬。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该部人员更清楚的了解:抓质量还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在保证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精简教授纯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过程中实用性知识和理论的比例。注重所教授知识的新颖性,尽可能反映学科中的前沿领域,学习学科中较为活跃的应用领域,积极引导和鼓励学员创新思维,利用内部刊物《函授通讯》,为师生传递各方信息,交流学习体会和方法,探讨教学和学术问题,为师生提供支撑材料。同时进行了考核制度的改革。一改以往单一的理论知识卷面考核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公正灵活的考核标准,采用随堂考核、卷面理论考试、实际应用考核三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了考核监督机制,严肃考风、考纪,提高考试考核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应时布局,服务社会,以人才求信誉
函授教育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抓住全国教育改革的机遇,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以学校为依托,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应时布局,调整改造传统学科,整合优化优势学科,拓展扩大交叉学科,设计培育新兴学科,增设了一批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性专业,实现了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推动了学校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学科的调整和建设,为函授教育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函授教育现设20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6个,非师范专业4个;20个专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7个,非师范专业3个,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大门类,门类基本齐全,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师范类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新型学科与专业格局。近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进步和劳动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专业设置,突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代性、科学性。新增设了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开设了陕西师范大学和校本部第二学历教育。学科布局的调整,基本适应了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和专业的需求。目前新增专业和第二学历的生源势头较好,有了一定成效。专业的优势,不断吸引着社会广大成人群体投入其中接受再教育,以近五年为例,函授教育部就为社会输送了6026名毕业生,取得学士学位的有917人,人才遍布省内外。
学校函授教育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2万多名留得住、用得上合格人才坚持服务在青海的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业生中涌现出许多佼佼者,如西宁市湟川中学高级教师魏玲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德县中学高级教师王思明被评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许多毕业生担任了处长、局长、校长等领导职务,如化隆县教育局局长马成龙,贵德县教育局副局长秦学元……;有的被评为高等院校教授、副教授;有的考取了研究生等等。这是考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师大函授教育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