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职图书馆文化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的新思考

2013-12-04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王彩芳

办公室业务 2013年3期

文/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王彩芳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现状

(一)高职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图书馆管理学者率先提出“图书馆文化”这一概念。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自身理念、核心价值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观念、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和组织架构的总和。当前“意识形态说“和“综合说”较能代表学界、业界的观点。前者观点认为,图书馆文化是在图书馆实践基础上建立,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非物质的特征。后者观点认为,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图书馆人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笔者以为,可从图书馆不同形态(构成要素)划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图书馆文化主体曾经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它是图书馆文化体系最表层的文化,是形成图书馆替他文化的物质条件和保障,是图书馆外在文化的外在标志,其主要内容包括馆藏文化、馆舍文化和环境文化。行为(活动)文化表现为图书馆中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各类学术、文艺、科技、娱乐等社团活动,它是图书馆文化中比较浅层和外显的部分,不仅包括图书馆组织内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还包括图书馆员工、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模式。制度文化是约束师生行为规范,保障图书馆工作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具体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国家对图书馆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所制定的图书馆内部各项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制度。如果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放置于一个同心圆,那么精神文化是圆心,物质文化是圆外之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活动文化)介于二者之间,制度文化既又刚性也有柔性,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集中反映图书馆的本质和个性特色,对图书馆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精神文化属于组织和个人长期沉淀的“软文化”,决定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一般比较固定,很难改变。如图书馆价值取向、员工信仰、馆员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等。图书馆往往是高等院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所,图书馆特有的精神文化一方面是高校教育理念与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图书馆全体馆员和师生共同累积的精神财富。其包含内容十分丰富,有图书馆哲学、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形象、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职业道德等。其核心内容是图书馆服务文化。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学术成果梳理

根据数字期刊数据网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为检索工具,以主题、题名、关键词作为检索途径,1991—2010年期间研究有关“我国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期刊有效论文1530篇,其中核心期刊134篇。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陆莉对这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指出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表现在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教育促进作用;精神陶冶作用。但是,有86%的论文都论及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作者谈及的途径、活动很多,虽有实践指导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因此,如何建立起图书馆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高职教育办学道路的摇摆不定,高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特色不明,高职文化缺乏自觉与自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单一甚至模糊不清,致使高职图书馆核心价值难以显现特色与品牌。高教司[2000]2号文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明确规定以培养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办学方针。办学道路的摇摆不定,足以说明近十年来国家层面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有不同的认识;而这种办学道路导致企业宁愿搞扩大投资,不愿把财力精力投放到产品研发上,“校企合作”中企业得不到实惠,与学校同床异梦;学校产品——学生,也常常做为普通的“劳动力”充斥经济社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在这样办学的道路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单一,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缺乏市场的导向性,高职院校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优势不明显,致使高职文化缺乏自觉和自信,校园文化、图书馆文化往往停留在观念上,口号化,表面化,针对性不强,工作的长效机制面临挑战。

二、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的整体构想

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个多种成分参加,多种层次组合,多项内容构成的综合工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尤其近10年的发展,办学道路、办学理念、教育模式日臻完善,高职文化建设、校园建设、图书馆文化建设在研究方向、内容更要赋予时代特征,形成特色。图书馆文化建设在共性的基础上,要针对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对象制定出各具特色的方案,下就围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层面,着力于图书馆工作机制的探讨。

(一)文化自觉理念

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大学的心脏是文化。“文化自觉”概念由费孝通先生提出。他在谈到全球化大势中的多元文化问题时,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这就叫“文化自觉”。所谓“自知之明”,是指明白自己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即对自己所在的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稳住根基,获得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继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

高职文化自觉首先要在体现办学目标定位上,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高技能人才,这是现代社会赋予高职教育的庄严使命;其次,文化自觉要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而课程教学、教师引导、基地实践、学校管理这四个环节是关键;第三,在图书馆环境建设上的文化自觉。

(二)高职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构想

1.强调特殊规划与整体规划的内在统一。图书馆文化建设规划作为学校建设的特殊规划,应列入学校的整体规划,渗透在学校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之中。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多方共同参与,切实用“以人为本”、“文化自觉”理念来设计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对高职教育政策调整及所处区域经济社会的背景等各个方面、各种形态作整体的思考和合理的设计安排,必须重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达到系列化、特色化、经常化、规范化,以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阵地的育人效益。

2.着力竞技大赛与人才培养的归旨认识。身心素质是高职为培养现代经济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根本,没有过硬的身心素质,干任何事都会落空。而情操陶冶、拼搏奋进、不畏艰难的职业精神通过图书馆这个载体开展各类竞赛更加群众化,制定更多师生喜闻乐见的竞技大赛。因此,学院不但既要制订关于体现体育宗旨的技能大赛,更要注重职业技能大赛,综合素质拓展大赛,使在校学生在职业氛围中“浸泡”,文化的氛围在校园涌荡,文化的基因根植于校园的每个角落。

3.图书馆环境文化建设的“四个注重”举措。新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物质环境普遍品位高,普遍具有深邃内涵的物质文化;具有纪律严格,凸显人性化服务,以尊重人、关心人的制度文化;具有以服务区域经济,培育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学术精神的核心精神文化。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体现培养人和培养职业人的统一。其建设应该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学生需求。从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两个维度关注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尊重人格为基础,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学习需要;二是注重氛围营造。按照企业实际生产需要设计实训场所、配置实训设备规格,在课程中贯穿“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在实践环境中设置企业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规范和操作警示规范,在文化活动载体上体现校企文化交流与互动,从而为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提供条件;三是注重陶冶情操。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学生学习成长的空间,使环境育人贯穿到课堂内外,贯穿到校园的每一个脚落,通过名言、典故、趣谈等载体的文化浸润,让学生在产生惰性时得到警示,在学习失意时得到励志,在心情郁闷时得到放松;四是注重办学积淀。在教学、制度和氛围上形成一种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其核心和灵魂,就是有一种统一全校思想、体现学校特色、激励师生成长的学校精神。最终,形成高职教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引领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4]

[1]李志义.图书馆文化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1996(2):13—16.

[2]陆莉.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2(6):134—136

[3]丁金昌.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4]李秋华.高职的文化自觉[N].光明日报,2013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