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影响下的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3-12-04

成人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媒介院校

蓝 刚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杭州 310024)

肇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实践,内涵与外延应时代、技术环境的变化不断丰富与扩展。在高职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基本素养之一。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理解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组织),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判断能力的公民。[1]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展有《媒介素养》之类课程,但无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新媒体条件下复杂传播环境的发展,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专业类课程。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新闻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状:在商业主义、消费主义的驱使下,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等媒体不良内容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性、暴力、商业广告中的人为操纵,缺乏“预防意识”。

有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中,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大众媒介获知的。[2]当前,大学生使用媒介呈“复合化”趋势,其媒介方式主要采用网络、手机等为引领的新兴媒介。笔者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获取信息及新闻的渠道主要通过网络是占63%,电视占21%,手机占11%,报纸杂志占5%。接触大众传媒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身心、购物占47%,浏览新闻占30%。这说明:网络、手机等媒体在高职学生中主要扮演着娱乐消遣、打发时间、增添情趣、交流感情、排解压力的作用,获取信息倒在其次。

媒介素养是最直接体现人的能力的一种表现。由于高职院校中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使得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媒介的选择和使用存在着缺陷。在笔者所作的调查中,对来自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上的信息完全持信任态度的高达46.1%,认为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中的商业广告、商业信息对自身购物态度影响很大的达到39%,认可商业广告无孔式渗透营销方式的占51.3%。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当遭遇新媒体中庞杂丰富的“信息潮”时,就缺乏基本的辨别或判断能力,容易受不良媒介信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新媒介的使用存在着相当的偏差

在技术层面,新媒体允许使用者一心多用,如一边看电视听音乐,一边发布信息、检索信息。由于相当部分高职生自制力不强、纪律散漫,如果对新媒体认识不当使用有误,很容易成为学生上课时消磨时间的工具。另外,由于手机特别是新型手机如IPHONE具有强大的存储和通信功能,也成了部分学生考试作弊的工具。据调查,当前高校学生在考试中利用短信作弊的竟高达52.6%。[3]经常使用新媒体的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往往少于其他利用媒体的人,新媒体只成为他们手中的游戏娱乐工具及聊天工具,而不是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因此也不可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潜力。

2.对不良信息识别能力不强,欠缺深度分辨能力,道德自律不足

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仅作为一种娱乐工具使用是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的一种普遍心态,一些学生甚至以浏阅不健康的内容为主要目的。以手机电视为例,它的节目包括各类视频、网络游戏等,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收看、随意收看、随处收看。然而手机网络游戏中夹杂着不少暴力、色情等所谓成人游戏内容,境外一些宣扬不健康价值观甚至反动思想的内容在校园里的一定范围内的传播,对高职学生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

尽管高职生对新媒体的参与意向较为积极,在调查中许多同学都表示会将身边发生的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或看不惯的事情,以短信或视频的形式利用新媒体及时报道出来。但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方法如果处置不当容易导致造成他人的心理、身体的伤害。相当部分的高职生不知如何明确划分不道德、不文明和看不惯,将同学间的斗殴、争吵、男女学生间的亲昵与过火的玩笑举动混为一谈,甚至仅仅出于一己之利报复性地曝光。

3.对媒介现象的认识缺乏思考,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尚停留于自发状态,不能很好地分辨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

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其内容对辨识能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都处在形成过程中的高职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甄别,往往容易误认为“媒介现实”既为“客观现实”,沉湎于虚拟环境中不能自拔。

调查发现,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产生的消极影响,类似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长期沉湎于此容易在性格、情绪方面发生变化,偏激、爱发怒、容易走极端、与周围同学关系不和,影响了正常的社交活动,导致自我封闭、交际沟通能力退化。表现在网聊或发手机短信时侃侃而谈,与人面对面交流时却语无伦次、少言寡语、拘谨沉默。由于长期依赖于图像信息,导致思维能力简单化、平面化,对来自于现实社会的信息不感兴趣或不相信,却对于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信息盲目跟从。在做判断的时候,极易冲动不计后果,缺乏理智。

以上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思考,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非常复杂,媒介素养教育如果无法跟上时代发展,将可能会因为媒介认知模糊而造成媒介参与缺失,遭受媒介信息的伤害。为了提高高职生自身免疫力,不得不对新媒体的使用引起足够重视。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面对着新媒体的迅猛浪潮,媒介素养偏低的高职生虽然一方面可以更快地获取信息,但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地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4]因此,培养高职生利用媒介信息解读媒介现实,从而更好地理解客观现实的能力迫在眉睫。

当前高职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媒介传播新形式,尤其处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开展好以下方面教育:

1.新媒体信息认知能力的教育

媒介信息认知是指媒介信息规则认知,即了解特定媒介信息的表达规则,看看那些媒介是如何运用这些规则来具体传播这些信息的。[5]媒介信息认知能力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信息。新媒介开放、多元、即时、交互、灵活的传播手段和巨大的信息容量等特性不仅建立在先进的技术平台上,而且其信息表达方式、信息传播技巧、创造信息的途径也与传统媒介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对新媒介信息认知能力的教育就是帮助高职生了解新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及其本质,了解新媒介是如何组织、解释、综合信息,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的,该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评估、判别、选择及批判性的使用和阅读。

2.新媒体社会认知能力的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主动性和批判精神的信息使用者。新型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交互与碰撞改变着信息的纵向传播模式所导致的社会文化与新媒介内容之间价值观的冲突,以及政治、经济和新媒介言论立场的相互影响,必然冲击着高职生对社会的认知。这种冲击如果解决不好,会使高职生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暴露出突出的问题,如价值观扭曲、法制观念淡泊、人格有缺陷等。对学生进行新媒介认知能力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负有责任的传播行为,在信息社会,对媒介自身发展与社会进程互动关系的认知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是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者所必须具备的责任和品质。

3.新媒体信息伦理与道德的教育

在新媒体时代,新型大众媒介在发挥巨大作用同时,各类负面影响诸如色情、暴力、虚假广告、人际关系淡漠等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此进行新媒介信息伦理与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高职生培养信息责任感,包括了解新媒体隐私权、新媒体礼仪、新媒体道德、新媒体犯罪,检视媒介信息内容中公开的或隐藏的非健康咨讯。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新媒体,认识新媒介,学会以批判的态度接触信息、辨别信息,抵制不良信息污染,遵循信息伦理与道德,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

三、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媒介教育的策略与思考

高职院校媒介教育才刚刚起步,许多学校尚未开展这门课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还处于空白阶段,媒介环境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媒介仍在苦苦坚持,新媒体浪潮又汹涌而来。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媒介素养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尤其是高职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创造性地开发本土媒介素养课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生态系统,以适应新形势下新媒体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1.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知识模块

以渗透的形式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整个课程体系,将媒介素养基础知识和媒介信息技能与大学语文、英语、自然辩证法等公共课程相结合,通过课堂、专题讲座、电视网、校园网、电话网等形式开展媒介基础知识和媒介基本技能的传播,也可以将QQ、短信、微博、博客等媒介形式运用于媒介素养教育中,帮助高职生提高自身能力和价值。

2.参与媒介实践,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培养存在递进性,了解和掌握传媒基础知识是属于媒介素养的最低层次。面对着复杂的媒介生态,培养基本的媒介使用能力,对新媒体和新媒体信息的认知和批判能力,有效利用新媒体满足和服务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需要亲身参与媒介实践,感受媒介产品流程,分析和理解媒介信息。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高职生具有基本的批判思考能力、抵御负面信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的能力有以下几条途径:

(1)认知性教育。认知性教育就是认识新媒体的性质和功能。选取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型媒体对同一新闻的报道,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在不同媒体上对同一新闻事件报道的差别,对原因进行讨论。或者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群体,将新媒体关于这些社会群体的报道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分析描述不同群体的形容词、讨论呈现在报道中的这些群体中的个体形象与自己日常接触到的有哪些差异。[6]

(2)批判性教育。就是批判性地接受新媒体信息。让学生了解媒介产品生产流程及操作规律,学会读懂信息,即透过新媒体的表现形式,理解隐藏在表面信息背后的意义。实践证明:媒介接触行为越频繁、接触面越广,媒介对人的认知、行为、情感影响就越明显。然而,媒介往往基于经济效益最大化考虑,刻意迎合受众需求,所提供的环境是“拟态环境”,这种媒介真实并非是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射,与真实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可以通过“对抗式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使他们在新媒介信息环境中成为主动的阅听人、精明的信息消费者,能以质疑的精神、批判的眼光对待媒介信息。这种质疑和批判培养出来的自省意识会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对待新媒体、如何认识新媒体。

(3)评价性教育。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和新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新媒体信息,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功能,专门开辟版块,定期让学生发布几则自己“憎恨”或“喜爱”的来自于新媒体上的信息,评价憎恨或喜爱的原因,然后以回贴或BBS为工具进行讨论。教师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使用电子学习日志,将自己的感想、感悟、思考、体验、认知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从而达到互动式学习的目的。

3.结合国情,加快本土化建设进程

首先与时俱进,改革现有的媒介素养课程,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并茂的表现方式,增强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丰富教育信息容量,充分的表达教育内容。其次,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开发培训教材,制订包括所有高职教师在内的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制定明确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将此项目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1]David Considine.An Introduction to Media Literacy[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e Hall,1993:37 - 39.

[2]Jonassen D.H.ete.Certainty,Determinism and Predictabilityi in Theori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Lesson from Science[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7,(1):27 -33.

[3]张次君 .浅析校园短信文化[J].中国水运,2007,(3):238.

[4]王铟,李伟,庄榕霞.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教学策略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6,(2):22-25.

[5]张新明,朱祖林,王振.我国未成年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6):23 -27.

[6]李永健,李萍.“博客”建构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R].上海: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12-07.

猜你喜欢

高职生媒介院校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