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性能剖析法研究——从“叶诗文事件”谈起
2013-12-03马国全张虎祥
马国全,张虎祥
引言
2012年7月28日,我国游泳运动员叶诗文以4 min28.43s的成绩夺得伦敦奥运会混合泳400m的金牌,而且还打破该项目的世界纪录。作为国人,我们为叶诗文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感到高兴,但西方媒体纷纷发文质疑叶 诗 文 成 绩 的 有 效 性[2,6,11,14]。 譬 如 ,2012 年 7 月 31 日 ,JeréLongman在西方主流媒体The New York Times上发表文章“中国泳池奇迹激起阵阵猜疑”[6],暗指叶诗文成绩可能与兴奋剂有关。
2012年8月1日,世界顶级自然科学的学术刊物Nature对此议题也不甘寂寞。Ewen Callaway在Nature官方网站撰文“超凡奥运成绩为何会引发质疑”(Why great O-lympic feats raise suspicion?)[2],其 副 标 题 为 “性 能 剖 析 有助于抓体育舞弊者”(Performance profiling could help to catch cheaters in sports),文中配发叶诗文奥运泳池比赛的照片,强烈暗示叶诗文成绩“异常(anomalous)”。该文刊出后,在世界范围内,特别在华人世界里引起广泛争议,截至到8月3日,该文获得接近5万(48 591)份读者评论。随后,该文编辑以评论过多而导致前期评论丢失,以及评论内容多为民族主义的攻击而少有建设性意见为由,破天荒地关闭了该文的评论功能。在众多华人读者的强烈质疑下,该文的副标题修正为“性能剖析(成绩追踪记录)有助于驱散疑问”(Performance profiling’could help to dispel doubts),该文的责任编辑对文中的明显错误做了少许修正,对该文可能冒犯读者表示遗憾,而对部分读者的评论由于技术故障丢失表示歉意。
目前,在体育国际比赛中,有两种不正常的情绪常困扰于中、西方世界:第一,凡是中国体育取得优于西方的成绩,西方就质疑,这种现象引起国人强烈不满;第二,凡是来自西方的批评,国人均认为是西方的偏见与抹黑,过于敏感与过度解读,这种现象西方人也非常不解。
对同一个事物(本研究指体育成绩),中、西方由于认知上差异而产生理解鸿沟,需要彼此加强沟通,而沟通的基础是建立双方都认可的评价规范。时至今日,伦敦奥运会已经尘埃落定,排除民族主义的困扰,我们可以更为理性地分析“叶诗文事件”的缘由。要知道,倘若诸如Nature这样的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和The New York Times等世界知名媒体不顾事实,用偏见和抹黑来做为行文的基础,那么,它们连西方的读者都无法说服,更不用说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他们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在他们文章中不乏有理性的成分。
Even Callaway在文中[2]用运动员性能剖析法(performance profiling)来质疑叶诗文成绩的有效性。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同样站在学术的角度上来研究这一评价准则,做到知己知彼,“有则改之,无则击之”。这里的“击之”则需要理性的反击,而反击的工具则是西方国家体育界常用的运动员性能剖析法。据笔者查实,目前,国内鲜有类似的研究文献。因此,本研究所做的尝试性研究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1 性能剖析法的定义
性能剖析法也称性能分析法(performance analysis)。这一概念最早成功地应用于软件工程当中,是以收集程序运行时的信息为手段研究程序行为的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决定程序的哪个部分应该被优化,从而提高程序的速度或者内存使用效率。在体育科学领域,它有着类似的研究方法。
定义1:性能剖析法是指以收集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的性能特征(如运动过程中的最大摄氧量变化、血液成分变化、赛场成绩变化等)为研究手段,对运动员的强项和短处实施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其以挖掘运动员潜能、提升运动员比赛成绩为最终目的。
在体育科学领域,由于研究的对象是有思维和情感的运动员,所以,对运动员的性能特征实施剖析要比在计算机领域里对单纯的静态程序实施性能剖析要复杂得多。
体育科学里的性能剖析法的理论基础最早可追溯于凯利提出的个人构建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简称PCT)[4]。个人构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每个个体如同一个朴素的科学家,人们都基于自己构建的组织体系来观察世界,这种体系的建立又基于个体自身参与的特有事件。个人构建理论强调个体观察世界的方式和对其的理解。因此,两个不同的个体观察同一个事物,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可能观察结果有所不同。比如,对于运动员的表现(performance),由于教练员和运动员观察角度不同,二者对同一个运动员成绩表现所体现的长处和弱点以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理解上就有差异。如果这些理解上的差异得不到有效处理,运动员就会觉得教练员指挥不得当,而教练员则可能认为运动员没有按照教练员的意图行事。而性能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沟通这些差异。
运动心理学家理查德·巴特勒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任职GB拳击队,根据其在“奥运会拳击运动员的心理准备”一文的描述,他们在精英体育项目中就已经尝试使用性能分析法[10],成功地挖掘了运动员的潜力。运动员性能分析逐渐在欧美国家的许多体育项目开发计划中得到应用。
1993年,班戈大学(Bangor University)的Jones G.教授将性能剖析法成功应用于认知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3]。在该研究中,将当时排名前10的女性网球球员作为研究对象,在球场上她们有一个共性问题,即在压力的情况下容易变得愤怒和沮丧,从而影响比赛的成绩。而性能分析在研究对象中发挥了如下3种作用:
1.帮助运动心理学家确定何时对运动员实施心理干预;
2.为最大限度地激发运动员自发参加并坚持上述干预过程;
3.监视在干预过程中的球员的任何变化。
通过性能剖析,教练组采纳多种方式的压力管理方法对运动员进行管理,性能分析分别实施3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到研究对象(运动员)处理球场压力的能力有了显著地改善。
20世纪90年代后,运动员性能特征分析研究曾沉寂了近10年之久。在近几年,运动员性能特征分析的研究又逐步成为体育运动学家的研究热点之一[3,10,13]。目前,该方法在国外已成为运动心理学家和教练员提高运动员成绩的一种常规方法。
2 运动员性能特征剖析的流程
运动员性能特征剖析最早应用于分析运动员自身的强项和短处,从而让运动员扬长避短地发挥出更好的成绩[7]。在赛场(或训练场)上,假设一名5 000m长跑运动员在赛程的后期由于体力不支等原因而导致速度下降,那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就能观察到运动员的表现,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解决(或缓解)运动员的这一状况,虽然这套措施不是简单地让运动员加强训练而在训练时多跑几圈,但至少这套措施是和速度这个可见参数相关。
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成绩,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本身的体能和训练技能,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常处于高负荷状态,而在高手林立的赛场上,这种情况尤甚。运动员的最终成绩受其心理因素影响非常大。因此,在特定情况下,运动员同样需要教练员(或运动心理学家)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然而,运动员心理的起伏变化难以直接观察,心理因素往往是隐藏于内心之中的。
因而,教练员在寻求解决运动员心理问题时,常常无处下手。因为,他们并不能看到隐藏于运动员内心的想法。运动员在和教练员交流时,可能并不情愿(至少在最初阶段)和教练员深层次地沟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运动性能分析在这里就可以得到施展。根据文献[4],运动员性能剖析可从如下3个方面着手:
2.1 沟通
在使用性能剖析之前,需要运动员信任该方法能指导他/她在特定的领域提高成绩,这首先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教练员要对来自运动员的信息严格保密,且告诉运动员他/她的回答无关对错,只要真实就好,并可把其他运动员的匿名的性能剖析材料提供给运动员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下面的构建过程。
2.2 构建
在这个阶段,运动员需要积极参与他个人的性能特征构建。比如,如下的问题就需要直接询问每个参与性能剖析的运动员。问题:在你所参与的比赛项目中,你认为哪些性能特征是一名顶级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然后,教练员(或运动心理学家)帮助运动员理清这些性能特征(比如,力量、速度、敏捷度、平衡感等)的重要性排名。
2.3 评估
对每一项品质建立一个重要性评分标准,比如“根本不重要”给予0分,而“极其重要”给予10分。接着,运动员自己对这些顶级运动员需具备特征的重要性(Importance,简称I)进行排名。注意,不同的运动项目中,顶级运动员具备的特征是不同的,所以,必须对特定领域的性能特征作特定分析。
然后,假设某项自己的性能特征理想状态(Ideal Self-Assessment,简称ISA)为10,运动员自己使用同样的评分尺度(0~10分)对自己目前的状况进行自我评估(Subject Self-Assessment,简称 SSA)。
因此,差异分数(Discrepancy score)DisScore可以依据下面简单的公式计算出来:
某项性能特征的差异分数DisScore越高,说明该项指标越需要加强训练或者进行合理干预。表1提供了一个网球运动员的性能特征分析的样本,假设某个网球运动员认为,他这个领域内的优秀运动员最应该具备“自我信心”、“赛场专注度”、“失误后二次专注度”、“赛事享受度”、“放松态度”等性能特征。
表1显示,该运动员的“赛场专注度”和“失误后二次专注度”两项性能特征最需要加强。一旦性能评估完成,应根据其结果做出一张可视图,用以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的对话。随着运动员成绩的变化,教练员还可以鼓励运动员进一步的信息重新构建或者丰富该构建图,从而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表1 网球运动员性能特征分析样本一览表Table 1 Example of Tennis Players’Performance
此外,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表现出的性能特征实施监控,以验证对运动员的“对症下药”的训练策略是否行之有效。如果该策略是行之有效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分数DisScore应该逐渐变小。
因此,运动员性能特征分析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帮助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协助教练员规划后期训练流程以及监测运动员性能特征的变化。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这种方法是建立于运动员主观评估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评估的结果可能相差很大。譬如,运动员可能过高或过低评估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因此,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运动员要诚实作答,而不是迎合教练员的想法去做评估。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目前,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着力于利用性能剖析策略作为智能检测的手段来检测运动员的兴奋剂使用[15]。随着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技术的日益隐蔽,即使运动员通过了当时赛场的兴奋剂检测,也不能必然排除该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可能性。而运动员成绩性能分析是以跟踪运动员的成绩记录作为研究对象之一。运动员赛场成绩的突然提高被视为“异常”,即使该运动员通过兴奋剂检测,获得异常成绩的运动员依然是“高怀疑”对象之一。Ross Tucher教授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之一,Even Collaway[2]行文中的意见主要来自于这位专家。为能更为公平地评价该文中的观点,我们就有必要了解运动员性能剖析法在反兴奋剂中应用,这是下一小节即将我们讨论的内容。
3 性能剖析法在反兴奋剂中的应用
近年来,反兴奋剂工作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单纯的生化分析和检测在尿液样本,发展到利用生物学的方法,采集运动员血液样本,纵向监测他们血液成分的变化。这方面的变化检测可由专门的反兴奋剂实验室完成,但其人力物力成本很高,这也就是国际赛事(如奥运会)仅仅对获取较高比赛名次的运动员进行检测,而对于没有获得较高名次的运动员实施抽检的原因。如何适当地实施定时兴奋剂检测及如何提高兴奋剂检测的效率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009年,Schumacher等[15]提出一个新的方法,即对运动员实施纵向的运动员的性能剖析,追踪运动员的赛场成绩。该方法基本思想是,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他们的成绩,所以,对运动员的历史成绩实施性能分析也是最有效的。倘若分析的结果显示本次该运动员的成绩异常,那么,就能快速锁定怀疑对象,从而缩小药物检测范围,最终可大大提高反兴奋剂的效率。
追踪分析运动员性能特征变化可以用在反兴奋剂当中,其原理并不复杂,即每个运动员都有其生理极限,而且该项性能随时间变化有其特定规律。也就是说,运动员的每一项性能特征都可由一系列可评估的生理因素决定。因此,可以有两类针对运动员的性能特征剖析来挑选出可疑的运动员:
1.检测运动员的某项生理特征数据,检测异常者则可疑;
2.检测分析某个运动员的历史性能特征信息,短时间内变化明显者可疑。
对于第一类检测,如果我们知道一个运动员的生理边界(physiological boundary)所在,如max等,我们就可以追踪发现该运动员在某次的赛场表现是否异常。
使用这种方法,体育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地在奥运赛场上找到兴奋剂舞弊者。譬如,自2008年起,自行车公路职业联赛开始采用运动员性能剖析法来防范兴奋剂作弊,其被命名为“生物护照(biological passport)”[9]。“生物 护照”是指通过检测自行车运动员的血样追踪其整个运动生涯中的生理特征变化,通过检测者,则拥有“护照”,即继续比赛;而未通过者,则作为兴奋剂使用者的高度怀疑对象,重点通过其他技术手段验证其是否服用兴奋剂。在2009年的意大利自行车公开赛中,通过使用“生物护照”检测法,发现西班牙自行车运动员Antonio Colom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简称EPO)检测异常,最终确认其使用违禁药物,Colom因此受到了2年禁赛的处罚。
但也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运动成绩在短时间内突然上升,所以,运动员特征剖析法还不能作为判定运动员必然服用兴奋剂的依据,但却可以作为智能检测(intelligent testing)的辅助手段,将可疑运动员标识出来。
而Even Callaway一文[2]对叶诗文成绩有效性的质疑,这是运动员性能剖析的第二类应用,我们在下文中将对此做详细讨论。
4 Nature及西方媒体中的理性与偏颇
4.1 基于数据统计显示出的理性
对于顶级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赛场表现基本都达到了他们本人的性能增益拐点(diminishing returns),运动员在疲劳期(后期冲刺)时,他们的身体极限是趋于下降的。南非开普敦大学运动生理学教授Ross Tucker质疑[11],叶诗文在游完300m后似乎有很多体能,这是不符合常规的。
本质上,运动员性能特征分析用在反兴奋剂上主要是以运动员的运动特性(譬如成绩、血液成分)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学理论和数据挖掘技术找出孤异点。1980年,D.Hawkins就对孤异点给出了定义[1]:
定义2:如果一个观测对象偏离其他观察对象很多,以至于怀疑它是由不同机制(mechanism)产生得到的,那么,这样的观测对象可视为孤异点。
孤异点检测是数据挖掘和统计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用以发现那些与数据的一般行为或模型不一致的数据对象。孤异点检测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天气预报、网络入侵检测、信用卡欺诈等领域都需要实施孤异点检测。现在,我们以运动员400m混合泳成绩为研究对象,利用性能剖析的方法,来找出其中的一般模式。
目前,在女子自由泳100m项目上,代表人类极限速度的是布丽塔·斯特芬(Britta Steffen)在2009年的游泳世界锦标赛创造的世界纪录52.07s。而混合泳400m项目的最后100m同样是自由泳。但由于最后100m的自由泳处于整个混合泳400m的最后阶段,运动员体能都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所以,相比于单纯的100m自由泳项目,其成绩势必有所下降。表2统计了女子混合泳400m最近两次最重要的国际赛事(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游泳比赛)最后100m自由泳成绩(共16人次)。可以看到,除叶诗文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成绩之外的一般模式是:其他15人次的成绩分布区间在61 s~64s之间,以斯特芬的100m自由泳成绩为参考对象,这其余15人次的成绩相对于斯特芬的成绩降低18%~26.81%。对于男子400m混合泳成绩做统计(以2012伦敦奥运会成绩为例),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男子混合泳400m最后100m自由泳成绩分布区间为57s~59s,他们均比该项目的世界纪录(巴西运动员César Cielo的46.91s)降低19%~23%。只有叶诗文的最后100m成绩58.68s例外,比女子100m自由泳世界纪录仅降低12.69%。
表2 女子运动员400m混合泳最后100m自由泳性能剖析一览表Table 2 Performance Profiling about the Final 100Meters of Women 400mIndividual Medley and Women 100mFreestyle Swimming
相对于100m自由泳项目世界纪录,我们对上述两项赛事的400m混合泳最后100m自由泳成绩的下降百分比做了可视化的聚类分析图。图1显示,从统计学角度讲,叶诗文的成绩的确符合“孤异点”的定义。也就是说,从学术角度分析,以Nature一文为代表的西方媒介(学术刊物和媒体)质疑叶诗文最后赛段的成绩有其理性的地方。
图1 混合泳400m最后100m成绩聚类差异可视化图Figure 1. The Visualization of Clustering Differences about the Final 100mFreestyle of Women 400mIndividual Medley
Nature中[2]提出:“赛外药检不能排除使用违禁药物的可能”,要建立数据库帮助追踪统计成绩大幅提高的运动员是否使用了兴奋剂,从而使反兴奋剂工作更加有效率。客观地讲,这在学术上的表述是严谨的。事实上,当前的兴奋剂检测的确不是十全十美。譬如,在2007年,马里昂·琼斯(Marion Jones)就被奥委会收回她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得的5枚奥运金牌,当时,她就是使用了瞒过兴奋剂检测的新型兴奋剂THG(一种合成代谢类固醇,可促进肌肉生长)。正是因为新型兴奋剂的层出不绝,才迫使人们必须保持一份怀疑和警惕,从而促进反兴奋剂工作的发展。
叶诗文的400m混合泳成绩的确很快,但正如Even Callaway在开篇第一句的提问:在体育中,到底多快才是快?回顾人类的体育发展史,我们就可以知道,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运动医学界都倾向于认为人的运动极限能力在短跑100m项目上很难突破10s大关。1968年,美国运动员吉姆·海因斯因斯(Jim Haynes)在墨西哥奥运会上跑出9.95s的成绩,成为闯进10s关第一人。西方的科学家也不禁感叹:“上帝!10s这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此后,科学家们不断预言人类极限关口,却被人类的速度一次次突破。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牙买加运动员尤塞恩·博尔特(Usain Bolt)以9.63s的成绩卫冕成功。有趣的是,在100m决赛中,前3名全都跑进9.80s,而所有决赛运动员全都跑进10s大关。
体育的精神一直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一个成绩是无效之前,基于西方国家通用的“无罪推论(innocent until proved guilty)”原则,就应该认为叶诗文的成绩就是这个项目上目前的人类极限,而叶诗文身上体现出来的恰是不断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
此外,Nature[2]的质疑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在论据选择上(数据处理上)也确有不公正的地方。
4.2 数据选取体现出的偏颇之处
有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叫“挑樱桃处理法”(cherry picking),源于挑樱桃的人把好的樱桃挑出来,看到的人可能会以为所有樱桃都是好的。放在数据处理上,是指刻意挑选支持论点的数据呈现,而将重要但不支持论点的数据忽略不计。
Even Callaway[2]开篇就立论质疑叶诗文的成绩“异常”,而支持其立论的论据却是:叶诗文最后50m的表现(28.93s)比该项目的男子冠 军罗 切特(Lochte)(29.10s)还要快。
表3、表4显示,在400m混合泳决赛中,虽然罗切特在最后50m的成绩逊于叶诗文,但另外4名运动员的成绩均超过罗切特和叶诗文的成绩,其中,日本运动员崛畑裕野(Horihat)更是有27.87s的冲刺用时。
表3 伦敦奥运会男子混合泳400m决赛不同赛段用时一览表Table 3 The Final Result of Man’s Final 400mIndividual Medley in London Olympic Games
在伦敦奥运会赛场上,叶诗文是女子混合泳400m第1名,罗切特作为男子混合泳400m第1名,将男、女两个世界第1名进行比对,显然更具有新闻吸引力和冲击力,这也是The New York Times、BBC等西方媒体的主要考量之一。但是,姑且不论罗切特以世界第2快的总成绩(4 min5.18s)比叶诗文在全程400m(4min28.43s)快了23.25s,作为以严谨闻名于世的学术期刊Nature,仅仅由于女子运动员在某一个赛段上比一个男子运动员快,就得出叶诗文的成绩“异常”的结论,这是典型的“挑樱桃处理法”,确有偏颇之处。
其实,即使仅仅看400m混合泳最后50m的冲刺表现,也早有女子超过男子的案例。例如,2011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800m自由泳的比赛中,来自英国的女子运动员瑞贝卡·阿德灵顿(Rebecca Adlington)的最后50m的28.91s的成绩,不仅超过叶诗文最后50m的表现(28.93s),而且也超过罗彻特的表现(29.10s)。
表3显示,在前350m处于第1位置的罗彻特在整体时间上遥遥领先于第2名佩雷拉(Pereira)近4s(3.44s)。表4对比了叶诗文和罗彻特在混合泳400m的不同赛段成绩和赛段排名。
倘若我们同样也采取“挑樱桃”的数据处理方法,仅仅对叶诗文和罗彻特的最后2个50m进行比较分析,那么,可以看出,叶诗文的成绩表现非常稳定,一直保持排名第1名的位置,而罗彻特的成绩从赛段第1名突然下降到排名第5的位置(图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推论:
推论1:罗彻特由于体力分配不均,最后一个赛段确实体力不支,无以为继。
但是,倘若我们有诸如于The New York Times等西方媒体的国际话语权,则可得出如下完全负面的推论。
推论2:这是一种战术安排,罗彻特在确保胜局的情况下,为后续的比赛储备体力而消极比赛。
表4 伦敦奥运会混合泳400m叶诗文与罗彻特不同赛段成绩比较一览表Table 4 The Stage Result of 400mIndividual Medley between YE Shi-wen and Lochte in London Olympic Games
图2 叶诗文和罗彻特的赛段排名差异示意图Figure 2 The Visualization of Stage Ranking Changes between YE Shi-wen and Lochte
Nature[2]质疑叶诗文成绩“异常”的另外一个论据是,叶诗文前、后2次大赛成绩(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和2012年奥运会)在短时间之内提升太快,提升幅度达6.72s(表5),但这种论据的选取有着明显的缺陷。
首先,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赛前最好成绩不是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的4min 35.15s,而是2010年11月的第16届亚运会成绩4min 33.79s。所以,如果说叶诗文的成绩获得提升,提升的幅度是5.36s,而且二者之间的时间跨度为21个月。
其次,在近两年时间里,将混合泳400m成绩成功提高5.36s,对于成年运动员来说可能确属异常,但是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却非常的平常。叶诗文伦敦奥运会时仅16岁7个月,身体正处于发育期。而在21个月前,叶诗文身高仅165cm,可伦敦奥运会上身高为172 cm。作为自然生命,人类自然发育对叶诗文的成绩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比2年前更强壮了。
表5 贝塞尔与叶诗文重大赛事成绩变化比较一览表Table 5 The Changes of the Important Sport Events Results between Beisel and YE Shi-wen
表5使用成绩剖析法分别跟踪伊丽莎白·贝塞尔(E-lizabeth Beisel)和叶诗文近几年混合泳400m成绩的成绩变化。表中显示,在14~16岁的成长阶段,贝塞尔与叶诗文有着非常类似的成绩提升。譬如,在14岁时,贝塞尔在泛太平洋游泳锦标赛的成绩是4min 50.30s,而在11个月后的美国游泳锦标赛上,贝塞尔的成绩是4min 44.87s,短短的11个月,她的成绩提升了5.43s。而在贝塞尔16岁时,其在北京奥运会的成绩为4min 34.24s,也就是相距美国游泳国家锦标赛1年之后,其提升幅度更是惊人的10.63s。
在男子方面,迈克尔·菲尔普斯 (Michael Phelps)14~15岁期间在200m蝶泳项目上提高了4.66s[13]。伊安·索普(Ian Thorpe)在14~15岁期间在400m自由泳项目上成绩提高了8s[12]。由此可见,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内的成绩显著提升并算不上所谓的异常。
5 结论
针对我国运动员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成绩遭受以Nature为代表的西方学术刊物和媒体的质疑,本研究尝试性地探讨了Nature[2]中所用的研究方法——运动员性能剖析法。通过对该方法地深入研究,本研究发现:
1.此方法可以帮助运动员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协助教练员规划后期训练流程,从而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成绩。然而,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运动员主观评估基础之上的。因此,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大的差异。
2.运动员性能特征剖析方法在反兴奋剂中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反兴奋剂的效率。但也必须承认,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运动员的成绩在短时间内突然上升,所以,运动员特征剖析法还不能作为判定运动员必然服用兴奋剂的依据。
3.在对大量运动员运动成绩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不难看出,Nature[2]虽有一定理性分析,但其证据选取确有偏颇之处。
王晓东指出,当一个国家国力衰弱时,别人通常不屑于关注你,而当一个国家的国力足够强大时,别人就会仰视你,即使有些问题,有时也会选择性地无视。而目前的中国处于强大的第二步,即趋于强大,但还没有足够强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每一个前进的步伐都会惹来“过分”的关注。因此,从辩证的角度上来看,叶诗文的比赛成绩过度地得到西方媒介的关注,其实并不全是一件坏事,至少它正见证着中国正趋于强大,而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正同步迈向强大。
[1]D M HAWKINS.Identification of outliers[M].Chapman and Hall London,1980.
[2]E CALLAWAY.Why great Olympic feats raise suspicions-‘Performance profiling’could help to dispel doubts[J/OL].doi:10.1038/nature.2012/11/09.
[3]G JONES.The role of performance profiling in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sport[J].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3,7(2):160-172.
[4]G KELLY.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New York:Norton,1955.
[5]J.HARGREAVES.Olympism and nationalism:some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J].Int Rev Soc Sport,1992,27(2):119-135.
[6]J LONGMAN,China pool prodigy churns wave of speculation[N].The New York Times,2012-07-31.
[7]L CRUST.Performance profiling: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athletes[J].Peak Performance,2002,183:7-9.
[8]N WESTON,I GREENLEES,R THELWELL.Athlete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s of performance profiling[J].Int J Sport Exe Psychol,2011,9(2):173-188.
[9]P CHARLISH.Biological passport:closing the net on doping[J].Marquette Sports Law Rev,2011,(22):61-69.
[10]R BUTLER,J KREMER,W CRAWFORD.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of Olympic boxers[J].Psychol Sport:Theory and Practice,1989:74-84.
[11]R TUCKER.London 2012:Why Ye Shiwen's performance raises a lot of questions[N].The Guardian,2012-07-31.
[12]WIKIPEDIA.Ian Thorpe[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Ian_Thorpe#cite_ref-h97_28-0,2012-11-16.
[13]WIKIPEDIA.Michael Phelps[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Phelps,2012-11-16.
[14]W.STEPHENSON.Ye Shiwen:Can statistics explain her win[N].BBC News,2012-08-06.
[15]Y SCHUMACHE,T POTTGIESSER.Performance profiling:a role for sport science in the fight against doping[J].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2009,4(1):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