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空手道组手运动员技术运用的特征分析——兼论空手道规则与武术散打规则的差异
2013-12-03毛爱华
毛爱华
Henan Normal Univesity,Xinxiang 453002,China.
空手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非常普及,截止到2012年,已成功举办了21届世界空手道锦标赛。从1994年广岛亚运会开始,空手道连续5届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也有可能成为2020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4]。我国从2006年开始正式引入空手道运动,尽管在女子组手项目上涌现出世界空手道锦标赛和亚运会双料冠军李红、世界锦标赛铜牌得主汤玲玲、亚运会冠军冯兰兰等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优秀运动员,但由于空手道运动在我国开展时间较晚,我国运动员整体实力明显低于欧、美部分空手道强国的运动员。本研究通过对2012年全国空手道锦标赛女子组手运动员比赛中的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研究,剖析我国女子空手道运动员技术运用的特征,同时,分析存在的不足和潜在的优势。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全国空手道锦标赛女子组手运动员比赛中的技术运用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认真研读空手道竞赛规则,为本研究的设计与分析奠定基础。
1.2.2 观察
现场观察2012.6.8—2012.6.10在武汉体育学院举办的2012年全国空手道锦标赛,对所有女子比赛场次进行了录像。
1.2.3 数理统计
运用SPSS 17.0对2012年全国空手道锦标赛女子组手运动员技术运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在对录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剔除了一些水平相差悬殊的比赛,总共统计了25场比赛的相关数据。
1.2.4 专家访谈
利用多次空手道教练员培训和裁判员学习机会向国内、外空手道专家深入了解该项目的专项特点,为从项目专项特征角度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奠定基础。
2 结果与分析
2.1 女子组手运动员整体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根据运动员比赛中每个回合技术运用的数量,将2012年全国空手道锦标赛女子组手运动员技术运用的总体状况分为单招技术和组合技术两大类进行统计(表1)。
表1 2012年全国空手道锦标赛女子组手运动员整体技术使用情况一览表Table 1 Technical Application of Women Athletes in 2012National Karate Tournament (n=25场)
2.1.1 单招技术明显占优,组合技术较为薄弱
运动员在比赛中单招技术运用比例较高,25场比赛中共使用296次,场均11.84次,占技术运用总数的86.8%;组合技术运用的比例较低,共使用45次,场均1.8次,占技术使用总数的13.2%(表1)。这与同属格斗类项群的武术散打比赛中组合技术运用率占70.4%,单个技术占29.6%的情况有较大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与我国空手道运动员现有水平以及对空手道规则的理解有一定的关系。空手道比赛是一种“运动”,一些极度危险的技术动作必须被严格禁止,即使被允许使用的技术在施展时也需要有一定的节制性,并据此对技术动作的得分标准提出了严格的限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正确的距离”(Correct Distance),即指“攻击完成点与被攻击目标的距离,例如,使用手技或脚技攻击时,距离脸部皮肤只有5cm,就是所谓的‘适距’,如果合乎得分标准的上段技术,当拳头进入‘合理的得分距离’,即距脸5cm时,对手没挡也没闪,这也算得分”[7],这一规定也即“寸止”原则。运动员在这一规则的导向作用下,为了向裁判展示自己对技术动作的“控制”,从而达到得分的效果,往往每个动作发出后都会接着完成一个明显回收并脱离身体的过程。另外,我国运动员练习空手道的时间普遍较短,对组合连击中的技术控制能力不强,容易造成“过度接触”犯规,因此,也有选择性地使用单招技术,这就直接造成了单招技术多而组合技术较少的局面。武术散打则没有上述限制,规则鼓励重击而且连续击中还可以连续得分。因而,运动员在比赛中都积极主动地使用连击技术,使得组合技术的比例远远高于单招技术。
由于单招技术在运用次数上占据绝对优势,使其在成功次数、占成功总次数比例以及得分和占总得分比例等多项指标的统计中也领先于组合技术(表1),这进一步证实了单招技术在空手道组手比赛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功率一栏的统计中,尽管单招技术以19.26%的成功率领先于组合技术15.56%的成功率,但两者成功率之间的差距仅为3.7%,远远小于两者在成功次数、占成功总次数比例以及得分和占总得分比例等各项指标上的差距。由此可见,在空手道(组手)训练实践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组合技术的训练,应该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保证组合技术训练的时间和质量,从而实现单招技术与组合技术协调、有序地发展。
2.1.2 单招技术以拳法为主体,腿法技术较为逊色
单招技术中拳法的运用次数最多,共231次,场均9.24次,占技术运用总数的67.74%;其次,为腿法,场均2.6次,占总次数的19.06%。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单招拳法技术在空手道(组手)比赛中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与武术散打运动员比赛中单招技术主要以腿法为主有较大差别[1]。究其原因,是由于武术散打和空手道两者之间的规则差异造成的。
武术散打是一项注重全身立体攻防的运动项目,尽管武术散打规则规定得分部位为头部、躯干和大腿,但除了对后脑、颈部和裆部3个部位禁止击打外,身体其他部位都可以成为对手的攻击点(表2)。腿法具有攻击距离远、攻击部位多、攻击范围大等优点,在散打比赛中运动员往往首先选择以低鞭腿对对手下肢部位进行试探或突袭,从而导致在单招技术的运用次数上腿法明显高于拳法。相比而言,空手道规则对于攻击部位则限定较多,攻击部位仅限于头部、脸部、颈部、腹部、胸部、背部和胸腹侧面,击打其他部位均会判以处罚甚至导致失格(表2)。由于规则限定了击打对方下肢会给予处罚,因此,运动员选用腿法进攻只限于腰部以上部位。如果直接以腿法进攻对方的躯干或头部,由于腿法的幅度大容易被对手防范或施以摔法反击,因此,运动员往往选择在不断运用步法调整的过程中突然以拳法进行突袭,由此造成了拳法技术在使用数量上领先于腿法技术的局面。
表2 空手道组手与武术散打两者得分部位与禁击部位的对比一览表Table 2 Comparison on Scoring Areas and Ban Hammer Position between Karate and Wushu Sanda
在单招技术的成功次数和成功率两个指标的统计中,拳法以48次的成功数和20.78%的成功率列第1位,得分占总数的55.81%,超过腿法成为运动员克敌制胜的最重要方式。这一结论与武术散打“以拳法进攻、以腿法抢分、以摔法制胜”的制胜规律有着截然的不同。中国武术素有“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拳谚,对格斗双方拳、腿、摔技术的使用距离做了高度的概括,从拳谚可以看出拳法并不适用于远距离的攻击。然而,空手道组手运动员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比赛中频频使用远距离的拳法突袭,且成功率远远高于腿法技术,其启动速度之快、把握时机之巧值得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研究和借鉴。当然,在空手道组手比赛中,由于腿法技术得分的分值较高(腿法击中躯干部位得2分,击中头部、脸部得3分;拳法击中得分部位均为1分),因而,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尽管腿法成功次数较拳法技术少39次,但在得分上与拳法技术的差距却缩小到了27分,占总得分的比例也达到了24.42%,说明单招腿法技术对于比赛的胜负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表1)。
2.1.3 组合技术以2组合为核心,多招连续进攻能力较弱
女子运动员比赛中组合技术以2组合为主,占组合技术总数的95.56%,而3组合技术在比赛中只出现了2次,仅占组合技术总数的4.44%。多招组合技术是国际高水平空手道组手运动员比赛中常用的有效手段,不仅极具观赏性,而且,能够通过连续的快速击打使对手顾此失彼,从而为己方得分创造良机。多组合连击技术的重要作用从本次比赛的得分上也可以体现,尽管3组合技法在比赛中只出现了2次,但成功率却为100%,得分数达到6分,占到了组合技术得分比例的35.29%,居组合技术得分之首。运动员多组合连击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个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成熟状况,其使用数量的严重偏低说明了我国女子空手道组手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还不成熟,这种状况也同样出现在我国男子空手道组手运动员身上。沈萌芽研究指出,我国男子空手道运动员体能与单一技术与国外优秀选手相比毫不逊色,但在多招组合连击攻击能力上却比欧、美运动员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地区)运动员有着较大的差距[3]。尽管我国空手道运动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个别级别的快速突破,但运动员整体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相比之下,我国武术散打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运动员对于组合连击技术的使用已极为娴熟[6]。武术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单招技术仅占29.6%,而组合技术高达70.4%,其中,3组合及3组合以上多招组合技术占到了28.86%,这也是近年来武术散打比赛日益精彩的重要原因之一(表3)。运动训练实践表明,同一项群内项目之间往往存在着许多共性之处,空手道组手与武术散打同属格斗对抗项目,其技、战术体系及其训练方法与手段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似甚至相同之处,这为两者之间进行相互借鉴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我国空手道运动完全可以借鉴武术散打成熟的技、战术体系和训练方法与手段,大力发展多组合连击技术,促进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表3 2002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散打组合动作运用情况一览表Table 3 Combined Action Application in 2002National Wushu Sanda Tournament(n=246)
在女子运动员使用的2组合技术中,拳腿组合次数共23次,拳法组合共12次,摔拳组合共5次,腿法组合共3次,但是,四者在成功率上的顺序却几乎相反,腿法组合成功率为33.33%,摔拳组合为20.0%,拳腿组合为8.7%,拳法组合为8.33%。腿法组合动作幅度大、难度高但成功率最高,而拳法组合速度快、难度低成功率却最低,这似乎不符合一般逻辑的结果也许可以从空手道组手规则判罚尺度上来找到答案。空手道组手运动对于运动员的安全十分重视,尽管规则规定运动员的头部及颈部都可以攻击,但对于击打距离的控制非常严格,对头部的攻击必须保持5cm的距离(即“寸止”),否则将会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罚。因此,对运动员上段的攻击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而比赛中拳法组合绝大部分都是以对方的头部作为攻击目标,因而成功率较低。但是,规则对于中段(即躯干部位)的击打尺度相对宽松,允许运动员对躯干部位的击打释放一定的力量。因此,运动员可以大胆地使用腿法组合技术对对手中段部位进行打击,尽管幅度大但成功率反而偏高。当然,拳法组合成功率低下一方面与规则限制严格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女子组手运动员拳法组合技术的运用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国女子空手道组手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加强对规则的理解以及对上段击打技术的控制能力训练。
2.2 女子组手运动员单招技术的使用情况
2.2.1 拳法中冲拳技术一枝独秀,得分上表现出“上高中低”的特点
空手道组手的拳法技术主要有冲拳和背拳两种。背拳由于对运动员拳法的控制能力和时机的把握能力要求较高,得分难度较大,因此,在女子比赛中使用较少。根据冲拳的击打部位本研究将其分为了上段冲拳和中段冲拳两大类,其中,上段冲拳又分为前手上段冲拳和后手上段冲拳两种。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前手上段冲拳的使用次数最多,总共使用了116次,成功24次得24分,占到了单招拳法得分的50%,体现了前手上段冲拳极为重要的进攻和得分地位。这一点与武术散打中前手冲拳的使用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武术散打对运动员击打的力度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有明显的击打效果才有可能得分,而前手冲拳由于所处身体姿势不利于躯体的整体发力,难以产生较大的力量,形成的打击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难以得分。其主要作用是作为攻击的前导,用以配合后手拳进攻或为其他进攻意图作掩护,并不作为得分的主要手段。空手道是一项非常强调“控制”的运动项目,尤其对头部和颈部的攻击距离控制极为严格,否则将会根据接触的程度给予相应的犯规处罚。因而,对运动员前手上段冲拳的攻击力度要求不高,这就有效地弥补了其击打力量相对不足的弱点,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前手上段冲拳速度快、距离对手近的优势,因此,前手上段冲拳在空手道比赛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成为重要的得分技术。
在后手冲拳的使用上,中段冲拳以59次略高于上段冲拳的56次,但在成功次数上后手上段冲拳却反而以14次领先于后手中段冲拳的10次。空手道本质上是一种格斗,尽管为了保护运动员的安全对头部、颈部等重要部位的攻击作了一些限制,但仍然强调运动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抗击打能力。规则认为,“受过训练的成年选手,在一些肌肉保护较强的部位,如腹部,可以承受较强的打击[2]”,因此,对于躯干部位的击打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力度才有可能得分。后手中段冲拳主要的攻击部位是对手的胸腹部位,这些部位往往是对手严密防守的区域不易得手,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打击力度,这就大大增强了后手中段冲拳的得分难度。另外,由于比赛中运动员都穿戴了躯干护具,使得后手中段冲拳击打后产生的效果明显降低,不利于裁判员的判断,导致了后手中段冲拳尽管次数多但其成功数却反而低于后手上段冲拳。
2.2.2 腿法中后中段弧形腿独占鳌头,得分上呈现出百“腿”竞放的势态
在2012全国空手道锦标赛女子组比赛中,单个腿法出现了弧形腿、外挂腿、侧踹腿和转身摆腿等4类技术,其中,弧形腿共运用了51次,占全部单招腿法技术的78.46%;其次,是外挂,使用了8次,占单招腿法总数的12.31%;随后,依次为拂足、侧踹和后摆腿,各使用了3次、2次和1次,分别占单招腿法运用总数的4.62%、3.08%、1.54%,三者比例都非常低。以上数据说明,弧形腿在空手道腿法技术中的核心地位。空手道的弧形腿类似于武术散打的鞭腿,但由于两个项目规则制定的指导思想存在着差异,空手道不允许弧形腿像鞭腿一样为了追求击打力度而过度地向内扣膝翻胯,尤其是对头、脸和颈部等上段部位的击打只能有轻微的接触,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对力度进行准确的控制。弧形腿根据运动员的站位姿势和攻击部位可以分为前上段弧形腿、前中段弧形腿、后上段弧形腿和后中段弧形腿4种,其中,后中段弧形腿运用了35次,占弧形腿总数的68.63%;得分数为8分,也居于各类弧形腿得分的榜首。后中段弧形腿受到运动员普遍青睐的原因与其技术和战术上的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技术角度讲,相比上段弧形腿而言,后中段弧形腿具有动作幅度小、利于进攻时的隐蔽和攻击后的快速回防等优点。相比前中段弧形腿而言,后中段弧形腿具有发力顺畅和便于力度控制的优点。从战术角度讲,由于目前运动员普遍采用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的站位姿势,对峙双方经常处于闭式站立,使得左肋或左侧背部成为防守比较薄弱的地方,容易形成“空档”,适合后中段弧形腿对该处进行抢攻或反击。由于后弧形腿技术存在着上述诸多技、战术上的优势,使得该腿法在比赛中的运用数量领先于其他腿法。
从成功率来看,尽管后中段弧形腿具有诸多的优点,却仅以11.43%居于第5位,这种多优点低成效的似乎可以用经济学中“合成谬论”的原理来解释。“合成谬论”理论认为,只有少数人懂得的技术,在竞争时是有效技术,能够与其他人拉开距离,但一旦这种技术为大家都掌握,则该技术就难以再产生竞争优势[5]。在训练实践中,由于后中段弧形腿具有其他弧形腿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因此,在平常的训练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运动员们也因此而找到了许多应对该腿法的防守与反击方法,大大地降低了其成功率。其他腿法由于在平时的训练中运用相对较少,造成了运动员对这些腿法的适应度远远低于后中段弧形腿,因而,在激烈的对抗中难以在瞬间找到防守或破解的策略,反而使得这些腿法的成功率大幅超过后中段弧形腿。例如,后转身上段摆腿,由于其运行幅度大,动作难度高,力度不易控制,运动员平时很少练习。因此,一旦在比赛中遭遇这一技术,运动员往往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使得这种从理论上不易成功的腿法技术反而成功率达到了100%。这就提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应完全舍弃一些不常用的技术动作,而应该有目的地对一些看似难度较高、不易得分的技术动作合理安排训练,在关键时刻打破对手的防守节奏,出奇制胜,也有助于增强运动员对这些技术的免疫力。
表4 2012年全国空手道锦标赛女子组手运动员单招技术使用情况一览表Table 2 Singl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Women Athletes in 2012National Karate Tournament(n=25场)
2.3 女子组手运动员组合技术使用情况分析
2.3.1 拳法组合注重指上打下,但运用能力尚需提高
本次比赛拳法的组合主要为冲拳技术的组合,包括前手上段冲拳之间的组合、前手上段冲拳与后手上段冲拳和后手中段冲拳的组合、后手上段冲拳与后手中段冲拳的组合等4种组合形式,其中,前手上段冲拳与后手中段冲拳组合出现的频率最高,占到拳法技术组合的50%。前手上段冲拳与后手中段冲拳组合是一种典型的指上打下、声东击西的战术打法,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对手顾上失下,为实现中段得分的真正意图创造良好的得分条件。通过比赛现场和录像的观察发现,尽管这种上下组合使用的数量较多,但由于比赛中运动员的意图过于明显,前手上段冲拳攻击不逼真,没有给对手造成上段防守的压力,因而,躯干部位的“空档”难以形成,成功率偏低也就在所难免了。
2.3.2 拳腿组合较为全面,但特长技术不突出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示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2]。拳腿组合是2组合中的高频组合,占到了全部组合次数的51.1%,拳腿组合共出现了14种组合形式,但每种形式的组合出现次数都不多,最多组合为“前手上段冲拳+后中段弧形腿”,共出现了5次,但成功次数为0。这表明,我国女子组手运动员拳腿组合技术虽然较为全面,但特长技术不明显,缺乏克敌制胜的关键组合技术。运动员(队)是否有“绝招”,是其能否跻身于高水平行列的重要条件,而特长技术就是“绝招”的核心构成部分[2]。特长技术不突出使得我国女子组手运动员在比赛中缺乏了克敌制胜的“绝招”,整体水平难以进入国际高水平运动员的行列。尽管涌现出了李红、汤玲玲等几名世界级优秀选手,但也是一枝独秀,难以成林。
2.3.3 摔法组合成功率较高,成为组合技术的“亮点”
本次比赛中组合技术的一个亮点是,拳摔组合和拳腿摔组合表现得非常突出,尽管两种组合只有7次,仅为组合总数的15.56%,但却贡献了9分,占到了组合技术得分的52.94%。上述两种组合一共出现了4种形式,即“接弧形腿摔+中段冲拳”、“勒脖摔+中段冲拳”、“搂腰别腿摔+上段冲拳”和“勾踢+勒脖摔+上段冲拳”,其中,“接弧形腿摔+中段冲拳”使用2次、成功1次、得3分,“勾踢+勒脖摔+上段冲拳”使用2次、成功2次、得6分,成功率都相当高。
空手道摔法与我国武术散打一些摔法在技术环节上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而我国空手道教练员和运动员很多有过从事武术散打训练的经验。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对摔法的训练方法和运用规律有着其他国家教练员和运动员无以比拟的优势,当运动员将其成功地移植到空手道训练和比赛中的时候,这一技术上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加强对武术散打快摔技术的研究,将其成功的训练方法合理地移植到空手道组手训练之中,丰富运动员的得分手段,从而形成我国空手道运动员的技术特色。
表5 2012年全国空手道锦标赛女子组手运动员组合技术使用情况一览表Table 5 Combined Action Application of Women Athletes in 2012National Karate Tournament(n=25场)
2.4 女子组手运动员比赛中犯规情况分析
空手道有着“君子之拳”的美誉,对运动员比赛中的言行有着严格的限制,禁止行为共分为两大类13种情形。第1类包括4种犯规(进攻技术过度接触;攻击禁止部位;开掌技术;有接触危险动作),主要是由于运动员行为过激而造成的后果,类似于武术散打的“侵人犯规”;第2类包括9种犯规(场外;无防备;消极;抓、抱、推、搡、贴胸站靠;逃避;无接触危险动作;以头、肘、膝攻击;假装受伤或夸大伤情;不礼貌行为),主要是由于运动员技术使用不当或违反空手道竞技精神的原因而造成的,类似于武术散打的“技术犯规”。犯规处罚程度分为“犯规”和“失格”两种,其中,“犯规”又分为4个级别,即忠告、警告、犯规注意和犯规,处罚的方法是第1类犯规和第2类犯规各自累加,随着次数的增加处罚级别逐步提高,当某一类达到“犯规”程度则会被判失败。另外,犯规处罚还可以越级进行,甚至直接判处“失格”。
相比之下,武术散打的判罚尺度则较松,例如,对于技术犯规的处罚是“每出现1次技术犯规,劝告1次”,“受劝告1次,对方得1分”,但并没有限定运动员技术犯规的次数。因此,空手道组手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尽量减少犯规,以免因犯规过多而影响技、战术的发挥,甚至导致失败。女子空手道组手运动员的犯规主要有第1类中的“过度接触”和第2类犯规中的场外、抓抱推搡、消极和无防备4种类别,整个比赛没有出现违反空手道精神的夸大伤情、诈伤、恶意危险动作和不礼貌的行为(表6)。这说明,我国女子运动员能够遵守空手道礼节,尊重对手,服从裁判,具有较高的体育竞技精神。
表6 2012年全国空手道锦标赛女子组手运动员犯规情况一览表Table 6 List of Women Athletes Fouls in 2012National Karate Tournament (n=25场)
2.4.1 “过度接触”犯规过频,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在所有的犯规中,第1类犯规的“过度接触”出现次数最多,25场比赛中共出现了15次,占到了总犯规次数的48%(表6),主要是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在接触到对手的瞬间没有能很好地完成控制,导致过度地触及到攻击部位。空手道规则规定,运动员所使用的攻击技术都必须有一定的节制性,尤其是针对头部、颈部、鼠蹊及关节等容易受伤的部位。一旦裁判认为运动员技术动作对对手的触及太重,就会根据对对手战斗力造成影响的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这与武术散打正好相反,武术散打中关于“击中”的定义是“运动员使用允许的方法,打到对方的得分部位后产生相应的效果”,这一效果主要是从4个方面判定:1)看进攻,要求进攻动作清晰、击打点准确;2)看防守,击中时对手没有相应的防守动作或者击中在前而防守动作在后;3)看位移,就是动作击中后对手产生的位移现象;4)听声音,击中对手后产生清脆或沉闷的响声。也就是说在武术散打比赛中要想实现有效的得分,作用于对手的技术动作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力度和深度,最好能重击对手并形成“KO”的效果,直接形成“优势胜利”。据了解,我国很多空手道组手运动员曾有过从事武术散打的训练经历,武术散打追求“重击”效果的负面影响在这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中仍有较深的烙印,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清除,因此,造成运动员在比赛中频频出现“重击”对手的犯规现象。
2.4.2 技术使用不当较多,比赛经验还显欠缺
第2类犯规在比赛中共出现了16次,平均每场0.64次,略高于第1类犯规。在第2类犯规中以“场外”最多,总共出现了9次,占总犯规次数的29%。所谓“场外”,是指运动员的脚或身体的任何部位碰触到比赛场地外的地板,但运动员被推或摔出不属此列,因此,“场外”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自身对场地的空间概念薄弱而造成的。比赛现场和录像显示,大多数“场外”都是由于运动员缺乏边角的意识,躲闪时直线后退,触及到了边线外的场地被判罚。毫无疑问,这与运动员对规则理解不深及比赛经验欠缺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目前主要赛事就是一年一度的锦标赛和冠军赛,大部分运动员一年之中只有2次的比赛机会,显然不利于运动员对规则的理解和比赛经验的积累。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多地创办一些邀请赛、公开赛、对抗赛等赛事,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创造机会,丰富运动员比赛经验,减少不必要的犯规。
在第2类犯规中“抓抱推搡”与“消极”各以3次排在“场外”之后。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两种犯规都属于“不作为”的范畴,即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得分意图和技术,而是使用无效的抓、抱等动作与对手纠缠或消极对峙来消磨时间,从而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为了鼓励进攻,提高比赛的精彩性,空手道规则规定,“抱住、扭摔、推搡、抓扯对手,或与对手贴胸站靠,但却没有施展摔技或其他相应的技术”以及“一方或双方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试图与对手交手的情况”,都将被判处二类犯规,并会根据之前已有二类犯规出现的次数进行相应的处罚,而且,该犯规如果发生在比赛结束前的10s内,则无论之前是否有过二类犯规的警告处罚,裁判都将会直接从“犯规注意”开始进行越级处罚[2]。因此,尽管“抓抱推搡”和“消极”在比赛中出现的次数都较少,但考虑到会与其他二类犯规累计相加,因而处罚级别可能会大幅提高。根据比赛现场观察和运动员的交谈得知,“抓抱推搡”与“消极”犯规的出现与运动员对规则的了解不透彻有较大的关系,很多运动员在被裁判判罚后表现很茫然,根本不知道为何被判犯规。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对运动员加强规则精神和判罚尺度的灌输,尽量减少运动员技术运用不当的犯规。
第2类犯规中的“无防备”出现次数最少,在整个比赛中总共只有1次。所谓“无防备”是指“不顾自己的安危,让自己处于被对手攻击的危险中,或没有采取足够的自我保护措施(MUBOBI)”。这一条款实质上是对“过度接触”的一种补充,尽管规则规定对对手身体“过度接触”将会处以第1类犯规处罚,但由于导致接触的原因可能是一些运动员不顾自己的安危,疏于防守而造成的。如果以“过度接触”判罚进攻运动员显然不公,因此,规则规定“如因为‘无防备’而犯规或受伤,应给予‘无防备者’第2类犯规的警告或处罚,不必处罚攻击者”,这一条款对空手道运动员攻防能力的全面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女子空手道运动员在25场比赛中仅出现了1次“无防备”,平均每场0.04次,说明我国女子运动员整体上具备较强的防守意识和防守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女子组手运动员技术运用以单招技术为主而以组合技术为辅,单招技术对比赛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女子组手运动员的单招技术以拳法为核心,其中,冲拳技术一枝独秀,得分上表现出“上高中低”的特点;腿法中后中段弧形腿独占鳌头,得分上则呈现出百“腿”竞放的特点。
3.女子组手运动员组合技术以2组合为主体,其中,拳腿组合使用的数量最高,而腿法组合的成功率最高。组合技术运用中,拳法组合注重指上打下,但运用能力尚需提高;拳腿组合较为全面,但特长技术不突出;摔法组合成功率较高,是组合技术的“亮点”。
4.女子组手运动员在犯规方面,“过度接触”犯规过频,控制能力有待提高;技术使用不当较多,比赛经验还显欠缺。
5.空手道组手规则与武术散打规则主要差别体现在对技术动作的“控制”上,前者要求“寸止”而后者注重“重击”,导致不同项目运动员技、战术的运用特征有较大的差异。
3.2 建议
1.很多组手运动员是从散打项目转项而来,因而容易受以往训练和比赛经验的影响,应加强运动员对空手道组手规则的学习,减少因以往散打训练带来的负面影响。
2.我国女子运动员技术的动作的控制能力还较差,应加强对运动员“寸止”观念的灌输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减少“重击”犯规,提高得分能力。
3.目前,运动员比赛中单招技术和组合技术的运用比例失调,应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保证组合技术训练的时间和质量,从而实现单招技术与组合技术协调、有序地发展。
4.同类项群之间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有着诸多的相似甚至相同之处,武术散打是我国的“国粹”,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训练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空手道组手应从武术散打中汲取有益的“养料”,形成我国组手运动特有的技术风格。
[1]毛爱华,崔浩澜,梁亚东.世界大级别散打运动员攻、反技术运用的特点[J].体育学刊,2008,15(1):97.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45.
[3]沈萌芽.对国家空手道重点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跟踪分析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9):107.
[4]许声宏.空手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5-7.
[5]张亚斌,车鸣,易先忠.“合成谬误”趋势下中国外贸发展绩效与战略调整[J].广东社会科学,2011,(1):36.
[6]张文利,朱瑞琪.竞技武术散打组合动作运用的现状[J].体育学刊,2005,12(5):64.
[7]中国空手道裁判员培训教材[S].北京,201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