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实证研究*

2013-12-01郑慧敏崔风涛宋吉祥黎振声董莉莉

克拉玛依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龄高校教师显著性

董 鹏 郑慧敏 崔风涛 宋吉祥 黎振声 王 静 董莉莉

(1.卡莱(梅州)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计划部,广东梅州514759;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3.淮北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院,江苏淮北235000;4.山东省肿瘤医院心理科,山东济南250117;5.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510010;6.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徐州221116;7.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管理系,河南郑州450121)

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女教师为159 000人,占教师总数的37.35%;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有专任女教师624 341人,占高校专任教师的46.48%,接近1/2比例。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和推动者,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价值甚至超越了教师本身的知识价值。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疏导和调控,不仅会妨碍教师的教学工作,而且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阻碍学校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愉快、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良好、适应能力良好等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工作以及家庭。资料表明,美国至少有6%-8%的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1975年,日本学者加滕诚研究指出:教师要比一般劳动者患心理疾病的比例偏高,其中神经病高出9个百分点,癫痫高出4.9个百分点,头痛高出1.9个百分点,分裂症高出0.8个百分点。在国内,2004年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高校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33%;2005年,邱毅对陕西省34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教师随着学历、职称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问题有加速增多的特征。

目前学界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与个体的关系。如汪向东认为心理健康与其教育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心理健康者的性格更倾向于乐观、开朗、积极的方面,积极的应付方式可能与心理素质的好坏有关;二是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如陶芳芳等从家庭经济压力、社会舆论压力等方面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三是阿娜、邵光华等进行的心理健康的跨文化研究。如对加拿大和克罗地亚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文化教育和教育理念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研究丰富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对改善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然而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个方面:(1)在研究方向上,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为主。这些研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与一般的经验总结层面,局限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一般影响因素分析,而有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深入研究则很少,且缺乏相应的教育、辅导和维护方面的系统研究。(2)取样存在一定偏差。一些研究往往仅限于某一地区本科或者高职院校,缺乏一类本科、二类本科到专科学院不同层次和地域的全面性。因此其外部效度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鉴于上述在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当下的理论与现实需要,本文拟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的1800名不同层次的女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这些女教师进行心理测评,探讨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不同因子上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并就如何提高我国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上海大学、西南大学、兰州大学、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西北大学、内蒙古大学、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大学等高校中随机选取1800名女教师为研究对象。本次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660份,有效问卷1430份,有效率86.14%。其中,25-30岁380人,31-40岁530人,41-50岁310人,51岁以上210人;博士220人,硕士1010人,本科200人;教授290人,副教授220人,讲师780人,助教140人;211重点院校600人,普通类本科570人,专科260人;理科类370人,工科类460人,文史类120人,体育类260人,其他220人。

2.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3.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法,使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结果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在被测试的1430人中,有阳性因子的人数为370人,约有25.9%的高校女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调查比率比全国常模(24.92%)高出1%。其中,躯体化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与全国常模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校女教师SCL-90测试的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高校女教师SCL-90各项因子分均值与全国常模比较

2.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的心理问题有呈现年龄性的特征,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在人际关系敏感这一因子上,各年龄阶段的表现为:25-30岁女教师均值高于31-55岁之间的教师。躯体化的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焦虑因子在31-40岁年龄阶段分值最高。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2。

表2 高校女教师不同年龄段SCL-90各项因子分均值比较M±SD

表3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因子均分在年龄上的差异

由表3可知,以年龄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在躯体化因子分数(F=2.337,p=0.001)上有显著性差异;经过进一步地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年龄在强迫症因子分数(F=2.154,p=0.003)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敌对因子分数(F=1.674,p=0.032)上也有显著性差异。

3.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教龄分析

高校女教师的教龄最短1年,最长29年。统计结果表明,教龄分布的6个组在心理健康水平的总分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如表4所示,而在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分上却存在差异。结果见表5。

表4 高校女教师在教龄上SCL-90各项因子均分值比较

表5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个别因子在教龄年限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5可知,以教龄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教龄年限在躯体化因子分数(F=2.292,p=0.004)上有显著性差异,经过进一步地多重比较分析,发现教龄年限在强迫症因子分数(F=2.425,p=0.003)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敌对因子分数(F=2.313,p=0.003)上有显著性差异。

4.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任教科目分析

所调查女教师的任教科目中,理科类370人,占25.9%;工科类460人,占32.2%;文史类120人,占8.4%;体育类260人,占18.2%;其他220人,占15.4%。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在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分数上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6。

表6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在任教科目上的差异

由表6可知,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在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分数上有显著性差异。且经过多重比较发现,任教科目不同的女教师在焦虑因子维度上的差异显著(p=0.022),在偏执因子维度上的差异显著(p=0.002)。其他类教师在焦虑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高于有具体任教科目的教师,文史类教师在偏执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理工科和体育类的老师。

5.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职称分析

不同职称的女教师在SCL-90的各项因子的均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3.503,P=0.017);职称不同的女教师在抑郁因子分数、敌对因子分数、恐怖因子分数、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7。

表7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在职称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7可知,以职称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数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经过进一步地多重比较分析发现,职称不同的女教师在抑郁因子分数、敌对因子分数、恐怖因子分数、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上,助教的得分高于其他三类,副教授(23.73±2.72)均高于教授(22.66±3.28),助教(23.08±3.16)均高于讲师(23.08±3.16)。

6.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工资水平上的差异

工资水平不同的女教师在SCL-90的各项因子的均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5.096,P=0.002)。女教师在其抑郁因子分数、恐怖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8。

表8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在工资水平的差异

由表8可知,以工资水平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数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发现,工资水平在4000-5000元的教师得分高于其他三类不同收入水平的教师。

三、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结论如下:

1.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分析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F=1.826,P=0.015)。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的心理问题有呈现年龄性的特征。心理问题的年龄差异分析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在人际关系这一因子上,各年龄阶段的表现为:25-30岁的女教师均值高于31-55岁的女教师,说明她们刚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慢慢熟悉摸索社会规则,人际关系处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躯体化的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这是人体生理自然规律影响的结果。焦虑因子在31-40岁年龄阶段分值最高,与30岁以下和41岁以上的教师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稳定工作上新的奋斗目标、建立家庭的计划安排,会让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忙于各种工作、生活上的安排计划。这符合研究假设,也与陶芳芳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2.对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的SCL-90各项因子均分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不同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师建国、郭芝芳、贾瑞等学者认为高校女教师依教龄年限的增加,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会逐级递增,而不同教龄年限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也不同于阿娜的研究,他们认为,1-5年与6-10年、11-15年、16-20年、21-25年、26-29年的教龄的女教师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p<0.01,p<0.01);教龄为1-5年的女教师与教龄11-15年的女教师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刚刚参加工作的女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总分上显著高于其他教龄年限的女教师(p<0.05)。但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教龄在5年之内的高校女教师在躯体化得分显著低于教龄在5年以上的女教师。但另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了本研究的结果,杨明、徐光明、朱斌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教龄年限的高校女教师在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的开拓,越来越多的女教师能够缓解工作上苦闷,善于发现新事物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增添乐趣与新鲜感。研究结果的不同也从旁佐证了教龄正在慢慢缩小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虽然教龄对高校女教师的心理状况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其对教师的身体状况、强迫症状态、敌对状态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躯体不适表现。年龄的增长,教龄的增加,这些职业病也在慢慢地影响着教师的身体状况;对于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还是有一些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传统的思想或许在她们心中已根深蒂固;个别旧思想可能会导致她们对新事物有厌烦的感觉,严重者甚至会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3.对任教科目不同的女教师SCL-90各项因子均分的差异比较显示,任教科目不同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F=2.546,P=0.031)。其中高校女教师在焦虑、偏执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2,P=0.002)。在焦虑这一因子上,教师任教科目的表现为:体育类女教师均值高于其他四类女教师,说明体育女教师会觉得自己所教科目的前景性不明朗,所以不免会有对未来的焦虑心理;在偏执因子上,文史类女教师的均值高于其他三类女教师,可能是文史类的教师投射性思维较强,敌对、猜疑、妄想、天马行空思想无边无际,可能由于从事所教专业的束缚,造成大脑思维的牵制,思想易偏于极端,不能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职称上的差异分析表明:不同职称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F=3.503,P=0.017)。随着职称的变更,不同的心理问题有呈现职称性的特征。通过心理问题职称上的差异分析可以看出,职称的不同,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其中高校女教师在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2,P=0.027,P=0.041,P=0.003)。教授在抑郁因子上得分最高,助教在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最高。王建平研究表明:教授级别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助教其他类心理健康水平最低。晋升职称的标准越来越高,难度较大,未晋升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承受着更多的职业心理压力。高级职称教师岗位相对紧缺,许多高校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中,减员增效是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待聘高级职称教师的岗位相对紧缺,许多已经达到相当学术水平的教师得不到聘任机会。评聘高级职称没有统一标准,各高等院校的评聘条件各异。在职称评聘过程中,由于学科类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之标准制定人员学科背景的局限性和价值选择的主观性,使职称评聘标准的公平性常常受到教师的质疑,给部分教师带来一定的不公平感。

5.高校女教师工资水平上的差异分析表明:不同职称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工资水平上存在着差异(F=5.096,P=0.002)。不同的工资水平层次,呈现不同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问题工资水平上的差异分析可以看出,工资水平的不同,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在抑郁这一因子上,教师工资水平的表现为: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女教师均值高于其他四类女教师,说明工资高的女教师虽薪水获得高,但她们内心并不开心,工作上的劳累、家庭事务压力的辛苦,都可能会造成她们心理压力。在恐怖因子上,工资在4000-5000元的女教师的均值高于其他三类女教师,可能是对更高薪酬的向往以及对低等工资的不满,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教育系统要求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然而高强度的劳动付出和所得福利待遇相比极不匹配。学校内部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女教师收入差距悬殊过大,导致了部分女教师心理失衡,进而损害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建议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越来越受到心理学领域学者的重视和关注。该问题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缓解这一压力,既需要高校教师的自身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对于高校女教师来说要从自身心理调适方面寻找突破点,而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则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制度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条件下高校女教师的心理需求。本文结合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建议:

1.高校应为女教师创造公平的从教环境

尽管国家制定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女性在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仍然要追求社会目标,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双重压力,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女性的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使女性在事业上增加沉重的额外心理负担。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在课程的安排、科研项目的立项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激励女教师的成就动机。学校应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认识到女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在制定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时,应注意切实可行,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女教师的家庭生活,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排除其后顾之忧。要维护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个人、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社会、政府部门应积极配合,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创造一个和谐的心态环境,使她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合格的人才而发挥聪明才智。

2.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

国际上认同的健康观念是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所以,高校每年进行的健康检查也应包括身体健康检查和心理健康检查两个方面。当前,在选拔和任用教师时必须改变只重视身体健康检查、而忽视心理健康检查的倾向,在健康检查中纳入心理卫生测试内容,如精神卫生症状自评测验和抑郁、焦虑评定测验等,并且在教师评价中更注重心理健康的评估,逐步建立起教师心理档案,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对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女教师的确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女教师的工作压力随着年龄而递增,这说明女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压力始终得不到有效的缓解,这部分人群非常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来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建立女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女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心态提供依据,为缓解女教师心理压力、诊治心理疾病提供帮助,以便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服务。对于现在的教师来说,虽然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如果让其到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却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应努力实现预防、矫正功能。心理健康干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对教师而言,要通过调整饮食,均衡营养,以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和有效的放松技巧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以调节;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性措施,安排长期处于压力下的一线教师休假或暂时调换工作,待身体恢复生机后,再进入角色。另外,学校应当聘请心理学专家开设系列的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向教师传授心理调适的技巧,学习处理压力的相关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免疫力,以应对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3.调整认知,找准压力源

心理压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大脑中的反映。因此,高校女教师应该找到它的源头,比如职业特点、教师本人、社会环境等。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这些都会造成心理压力。明确了心理压力源,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淡泊名利,完善人格。高校女教师首先应该正确、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女教师要对压力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同一环境里,对压力的评价不同,主观感受不同,体验到的压力程度就不同,有许多压力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修正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有助于消除或减轻压力。

4.加强自身修养,强调自我心理调节

女教师应该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作为女教师本身,一方面要把维护心理健康看作是一种有意识地加强个人修养、培养人格魅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行为,看作是一个自我减压、自我保障、自我调控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教师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丰富的情感、坚韧顽强的意志、愉快乐观的性格、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既是个人魅力的具体体现,更是新时期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调查表明高校女教师在整体素质方面有很大提高,但在抑郁、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偏执5个方面因子分数高,说明高校女教师对自己有较高要求,同时又受到高校教育改革和家庭等方面的困扰。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女教师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心理平衡,用一种宽容、一种理解、一种新的高度来对待他人,参与社会,放下社会和传统给自己心理的负载,发挥女性的心理优势,以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追求,使自身从“冲突”中解脱出来。在追求中进取,进取中提高,提高中升华,升华中完善,使自己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要学会在各种问题面前,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拥有“六心”,即信心、耐心、热心、关心、交心和知心。

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注重自我调适。放松心态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体育锻炼、静坐、听音乐、欣赏文学作品、练书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缓解压力,有效放松,从而使心情舒畅、身心健康。首先,要学会利用心理防卫机制调节情绪。当面临心理压力时,要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主要心理防御机制有理喻、投射、合理化、替代、反向作用、抵消、退行、转化、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人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压力,因而是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的。女教师情绪不佳时,应学会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防卫手段,如投射、文饰、补偿等,以帮助自己保持自尊,减少焦虑、内疚等不良情绪反应。其次,要富有幽默感。要善于从生活中揭示或升华其中的喜剧成分,驱除不利情绪,化消极为积极,从不满中分享到满足的喜悦。一句幽默的话语会使整个沉闷、尴尬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再次,经常保持微笑。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心理学家认为,笑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可以驱散心中的积郁,让人愉快、乐观。面临着众多困扰的高校女教师要经常笑一笑,平时注意多收集一些笑料,用来调节自己的心情。最后,应该坦荡地面对现实,乐观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保持愉快心情及乐观宁静的心态。正确面对压力,要从积极的一面认识压力的存在,制定一些可行性目标,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女教师要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收益和乐趣,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充实丰满。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孤独者,还是喜欢与人交流者,他们在求学、就业、婚姻、后代教育等方面都遇到过诸多不顺心的事,但两种人在处理这些事情时态度却大不一样。孤独者对生活的态度更多地被成长中遇到的不幸所影响,而且他们在陷于困境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不愿向他人求助。相比之下,喜欢与人交流者能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不幸,而且能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善于向他人求助。此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孤独者的不良情绪不易排解,易受刺激,他们的血压也比普通人要高,也更容易衰老。研究结果可发现:心理健康总分与工作满意度中的“工作本身”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充分证明了心理健康与工作满意度的密切联系。要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从心理健康的方向切入十分必要。因此,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接纳与赞许他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积极、主动地与人合作,乐于助人,心胸坦荡,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基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导致高校教师压力逐步变大。本研究显示,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与职业压力呈正相关;任教科目不同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不同职称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不同工资水平的高校女教师在心理健康总分上存在着差异;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能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工作者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影响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探明教龄、年龄、职称等影响,对了解其作用机制,从而减轻高校女教师心理负担,形成健康行事风格,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等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实验研究确定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再通过实验研究检验策略是否有效。

[1]王娟华.高校专任女教师压力解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8-70.

[2]梁红勇.心理健康的标准:[DB/OL]http://cs.mlrfid.com/jiankang/473.html,2010-4-3/2011-10-10.

[3]邱毅.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1999,(3):42—46.

[4]金锋,宋明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8,(2):104-106.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2004:33-39.

[6]陶芳芳,尹平.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6,(2):29-32.

[7]阿娜.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对策[J].前沿,2006,(2):184-186.

[8]邵光华.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20-24.

[9]师建国,郭芝芳,贾瑞等.西安教授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35-142.

[10]杨明,徐光明,朱斌.影响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的因素及增进健康措施[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22-126.

[11]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1:11-28.

[12]石晶,郑子建,唐燕.陕西省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50-53.

[13]张石磊,王剑,郑子健.陕西省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校园心理,2009,(4):75-77.

[14]王广新,王艳芝.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J].世界信息教育,2008,(2):29-32.

[15]陈明丽,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23-129.

猜你喜欢

教龄高校教师显著性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