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前景*
2013-12-01司正家
司正家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一、阿尔泰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及意义
(一)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内涵
在区域经济学中,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指“由不同性质的毗邻国家在其所辖边境地区之间所开展的区域合作”,以区别于以国家整体作为参与单元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旨在就近利用边境地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其潜在资源,消除边境地区的经济滞后状态,从而增强边境地区的竞争优势。为了突出跨越国家边界的特点,次区域经济合作也被称为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边界”指国家边界,具有自然、政治、文化等多重属性,首先是用于划分一国领土与他国领土或与国家管辖范围之外区域的界限,其次是国家边界还具有对跨境经济活动产生屏蔽作用和中介作用。
应该指出,任何两个相邻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体系的构成上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加之不同社会体系的发展历史和轨迹也不相同,因此只要存在独立的主权国家,国家边界对跨境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屏蔽作用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但是,不能因为边界屏蔽作用的长期存在而停止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相反,为了把握区域合作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参与合作的国家、地区应该努力寻找合适的途径以促进国家边界的屏蔽作用向中介作用转化,削弱它对跨境经济活动的消极影响。
(二)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
1.受国家边界效应影响较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内容是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跨界流动与组合,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对一国内部的区域经济合作而言,由于区域的边界往往是不同行政区的地理界线,生产要素的跨区界流动几乎不受阻碍,或者说,一国内部的行政区界不会对跨区界经济活动产生显著的边界效应。然而,对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而言,生产要素所跨越的边界是不同主权国家的领土界限。一方面,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出于本国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大多数国家都会采取一系列管理条例、关税政策等措施对各种跨越国家边界的出入境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鼓励或限制,这种干预行为正是导致国家边界具有显性边界效应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不同国家通常具有不同的民族构成、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这些软环境的差异就导致跨国界经济活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具有隐性的边界效应。
2.拥有多层次的合作主体,尤以地方政府作用显著
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基于一定经济主体行为开展的。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地方政府和区域协调组织。
由于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者和直接参与者,其最优化目标函数往往只考虑本区域利益的发展要求。这种“利己性”会诱发边境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竞争关系的形成和强化会极大地损耗“共赢”的区域发展机会,从而瓦解跨边界区域合作的基础。因此,建立一定形式的区域协调组织对确保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是必要的。
3.对非成员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非歧视性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参与合作的各个区域通过优势互补或叠加形成了更大、更强的经济优势,进而产生经济发展合力,最终带来了单个区域所无法获取的规模经济效益。每个区域的经济优势越强,它们所具有的发展合力就会越大,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也越大,最终导致每个区域所分配到的经济利益越大。然而,一国的边境地区往往是经济落后的边缘化地区,仅仅依靠有限的自身资源还不能形成强大的经济优势。这就要求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具有开放性,对非成员国家和地区采取“非歧视”的原则。引入更多次区域之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促使这些要素与边境地区的初始资源有效地结合,增强边境地区参与合作的经济优势,最终提高合作的规模经济效益。
4.参与合作的主权成本较低
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两个层次,即以国家为参与单元的经济一体化和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各个成员国需要让渡一部分国家主权以建立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和制度,从而推动一体化进程;对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不存在国家主权让渡的问题,“多种功能不同、性质不同的区域系统通过内外的协调机制,在不同纽带的连接下形成一个整体以促进大区域系统功能优化”。然而,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在本质上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是“不同区域为了增加自身经济利益,防止或减少相互之间的利益损害,以一定方式联合起来、协调行动、互利互惠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是联合而非整合。因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不需要让渡国家主权和边境地区的地方行政主权,自然地减少了开展合作的政治和经济风险,从而降低合作的主权成本。
(三)阿尔泰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殊内涵
在一类事物中,个体既具有群体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那么,阿尔泰区域合作除了具备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特点外,还拥有哪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将对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何种影响?
阿尔泰区域(即阿尔泰山系区域)是中、俄、哈、蒙四国的边境结合部,其地域范围包括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俄罗斯联邦的阿尔泰共和国和阿尔泰边疆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东哈萨克斯坦州以及蒙古的巴彦乌列该省和科布多省(简称“四国六方”)。一方面,“四国六方”都远离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保持社会稳定的历史任务;另一方面,“四国六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开展经贸合作的互补性。这些无疑为促进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客观基础。可以说,阿尔泰区域是当前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国际经济次区域。
1.以自然资源的共同开发为合作重点,注重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在资源禀赋上,“四国六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阿尔泰区域而言,资源优势的叠加和技术优势的互补就促使“四国六方”选择矿产资源联合开发和跨国生态旅游作为可能的重点合作领域。
2.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相互促进
阿尔泰区域是中、俄、哈、蒙四国的边境结合部,这四国又是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为“上合组织”)的成员国或观察员国。这种地域空间的重叠性就使得阿尔泰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首先,阿尔泰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开展不仅会增进“四国六方”的经济、社会联系,还会将合作效益外溢到四国的其他地区,从而为四国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视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国际经济合作在地区层面上的“缩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上合组织在经济领域的相关协定和条例就为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也为其自身的机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阿尔泰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1.有利于缩小阿勒泰地区同周边地、州、市的经济差距
阿尔泰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就是对分散于“四国六方”内部的经济要素、活动进行有机的组织,使各个地区的潜在经济活力得到释放以形成经济发展合力,从而为“四国六方”提供更多、更大的经济发展机会和利益。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有效的开展,必然会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继而缩小同周边地、州、市的经济差距。
2.有利于改善新疆在中俄经贸中的落后状况
新疆是中国境内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西北省区,其所辖的阿勒泰地区与俄罗斯的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相互毗邻。然而,受制于阿尔泰山区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国在新疆还未设立直接面向俄罗斯的陆路口岸和通道。长期以来,经由新疆的中俄货物贸易主要依靠吉木乃口岸(向第三国开放)实现,这无疑会增加贸易过程的风险和成本。2007年和2008年,俄罗斯已迅速上升为新疆的第三位和第四位贸易伙伴,2011年,上升为新疆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近十多年俄罗斯依托能源战略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特别是与新疆毗邻的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经济区,对于新疆开拓新兴外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缺乏直接的陆路通道是制约新疆与俄罗斯发展双边贸易的“瓶颈”,推动中——俄喀纳斯口岸的建设、开通又是阿尔泰区域合作的一项关键内容。无疑,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促进新疆与俄罗斯贸易关系的扩大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带动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近几年,中、俄高层领导人对加强两国地方性合作越来越重视。有学者提出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地区之间开展区域合作,以发挥“两西”地区在能源、产业、科技、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优势,从而推动“两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阿尔泰地区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开放性特点,可以将“四国六方”分散在“两西”地区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经济要素吸引到阿尔泰区域形成聚集经济。聚集经济的产生又将促使“四国六方”从边缘区、腹地向核心区、增长极转变,进而在阿尔泰区域内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聚集体。这种城市聚集体的产生,意味着阿尔泰区域已具备了足够强大的经济能量,发挥扩散效应并辐射到周边地区,从而带动更大范围的经济增长与发展。
4.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
新疆通过参与阿尔泰区域合作,“四国六方”在获得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这就为阿尔泰区域的整体发展营造了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也为中、俄、哈、蒙联手打击“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可以说,阿尔泰区域合作对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发挥着间接的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高耗能阶段,国内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加之,中东地区长期动乱,国际恐怖主义猖獗,海盗骚扰事件频发,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性就受到影响。另外,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富集区,哈萨克斯坦的东哈萨克斯坦州是煤矿富集区,这就为中国寻找新的能源供给提供了思路。在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下,如果能够促成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将进一步迈向多元化,从而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必需的能源保障。
二、阿尔泰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一)政治环境
由于国家边界具有深刻的政治属性,毗邻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否融洽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能否顺利开展。当两国的政治关系融洽时,国家边界更多地发挥中介功能,边界两侧的货物、人员、资金等能够顺畅地流动,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得到推动;当两国的政治关系紧张时,国家边界更多地发挥屏蔽功能,边界两侧的经济往来几乎停止,边境地区逐渐成为两国军事对垒甚至交锋的阵地,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可能会中断。因此,良好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对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开展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对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而言,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表现为:在“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推动下,中、俄、哈、蒙等四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不断加强。首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五国共同签署了《上海协定》和《莫斯科协定》,这两个重要文件的签署和相应措施的实施为中国与俄、哈、塔、吉四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互信和军事互信基础。其次,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关于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文件的签署,以及蒙古作为上合组织观察员国的身份,进一步推动了中、俄、哈、蒙等四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政局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化。
睦邻友好的国际政治局面和团结稳定的国内政治局面无疑为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营造了和谐、安定的外部环境,为保障该区域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环境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及多边贸易体制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兴起,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大量涌现。在这一背景下,为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新潮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也积极投入到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中。从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至今,中国参与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初步形成了以APEC和博鳌亚洲论坛为纵、亚欧首脑会议和中非合作论坛为横、东盟和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分布于西南和东北、上海合作组织和大中华经济圈分布于西北和东南的“米”字型框架。
在国内经济环境方面,中央政府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沿边向西开放战略”,新疆由于毗邻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新疆必然成为实施这两大战略的重要阵地。国务院也于2007年以来陆续出台了32号文件、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深化沿边开放,加快内地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和促进,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向西出口商品和加工基地、商品中转基地、进口能源和紧缺矿产资源的国际大通道,要加大实施沿边开放力度,努力把新疆打造成我国对外的重要门户和基地等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中国对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必然性,是推动“四国六方”开展合作的外部力量;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沿边开放战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新疆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推动阿尔泰区域合作的另一股重要外部力量。
(三)资源禀赋
资源是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四国六方”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
中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其矿产资源丰富,是新疆重要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和特种非金属的重要产地;拥有森林面积达2 33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3.2%,是新疆第二大天然林区;木材总蓄积量达10 365.4万立方米;拥有各类冰川416条,总面积293.2平方公里,储冰量达164.92亿立方米;地表径流主要由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和吉木乃山溪三大水系构成,年径流总量达123.44亿立方米;野生植物1 978种,药用植物200余种,野生动物328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73种,自治区级保护动物22种。
俄罗斯的阿尔泰边疆区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包括铁、黄金、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国有林业资源总储量达7.4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萨拉伊尔山西坡、阿尔泰东北部山麓以及鄂毕河右岸的大片松林中;库兹巴斯煤田是前苏联的第二大煤炭基地,地质储量达7 250亿吨。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包括铁、金、钴、铋、水银、钼、钨等;水资源方面分布着比亚河、卡通河两大支流,捷列茨科耶湖是其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泊;旅游资源拥有切马尔、乌斯季科克萨—别卢哈、乌拉干、捷列茨科耶湖、丘亚大草原等自然风光旅游区。
哈萨克斯坦的东哈萨克斯坦州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哈萨克斯坦出产的所有镁、镁合金、锌、镉、钛、精炼银、97%的黄金、6%的铅、40%的铜精矿以及许多其他稀有和稀土金属都由该州的有色冶金企业生产;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其境内的别卢哈山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最高山,具有发展旅游经济的较大潜力。
蒙古的巴彦乌列盖省和科布多省同样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夭尔特、木什古、塔尔吉尔、奴林戈尔、克依兹儿——塔乌等矿区都位于阿尔泰区域内;呼尔刚湖位于阿尔泰山附近,有潜力发展为旅游和登山的重点区域。
在社会资源方面,“四国六方”有一定的互补性。俄、哈、蒙等国面临着国内产品结构畸形、日用消费品供需失衡等问题。与之相反,中国有较高的轻工业加工能力,国内市场的日用消费品种类多,货源丰富。因此,中国与俄、哈、蒙等国在消费品结构和供给能力上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在贸易往来中每年都有大量东部地区的轻工、机电产品经过新疆进入中亚及俄罗斯市场。这种互补性恰恰反映出中国与俄、哈、蒙等国在劳动力资源、资金和重、轻工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
然而,由于阿尔泰区域只涉及这些国家的边境地区,在“四国六方”中俄罗斯的阿尔泰边疆区和哈萨克斯坦的东哈萨克斯坦州为一组,另一组则包括其余四个边境区。进行这种划分的依据有两个:一是阿尔泰边疆区和东哈萨克斯坦州无论在人口规模还是地区面积上都远远超过其他边境区;二是阿尔泰边疆区和东哈萨克斯坦州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上也远远高于其他边境区。其余四个边境区在社会资源方面几乎完全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地位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在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中,新疆阿勒泰地区可将边境旅游贸易和科技等领域作为合作的一个重点领域。
综上所述,一方面,自然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使得“四国六方”有动力去联合开发矿产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以矿产采选、加工和制品业以及跨国生态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联合,即通过产业优势叠加谋求合作与发展;另一方面,对新疆阿勒泰地区而言,社会资源禀赋的相异性使得该地区有动力去加强与毗邻边境地区,特别是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经济区之间的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即通过产业优势互补谋求合作与发展。
(四)技术操作性
良好的政治环境和较强的内外部经济动力都为“四国六方”开展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然而,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还需要具备一些具体可操作的要素。
首先,要注意解决边界效应的问题,竭力将边界效应的屏蔽效应转化为中介效应;其次,要注意解决各个边境地区在经济合作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力图使合作收益在区际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从而使跨国合作能够长期、有效地运行;最后,要注意解决各个边境地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不断提升现有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参与跨国经济合作的优势和实力。对边界效应的转化要涉及边界效应转化的动力机制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边境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及利益协调机制、边境地区的经济增长机制等。为此,设计出一套较为完善、合理的合作运行机制是确保跨国经济合作获得成功的最为关键的保证。
三、阿尔泰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产业模式——从新疆阿勒泰地区出发
(一)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产业结构分析:基于SSM
鉴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仅以2006一2008阿勒泰地区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说明阿勒泰地区工业各个行业在新疆区域的产业结构、行业竞争力等并进行比较分析;根据《阿勒泰地区统计年鉴》(2006年、2008年)和《新疆统计年鉴》(2005年、2008年)的统计资料,本文运用SSM的数学模型对原始数据的计算,得到新疆阿勒泰地区各个工业行业在全国增长份额(Nij)、产业结构转移份额(Pij)、区域竞争力份额(Dij)、区域部门优势(PDij)和部门增长总量(Gij)以及该地区的全国增长份额(Ni)、产业结构转移份额(Pi)、区域竞争力份额(Di)和经济总量(Gi)、区域相对增长率指数(L)、区域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等14个指标的相应数据(见表1)。
表1 新疆阿勒泰地区各个工业行业的SSM指标 单位:万元
上表说明,在全国增长份额(Nij)方面,除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之外,其余工业行业的Nij都大于0,说明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新疆的衰退型工业行业,其余行业则属于新疆的增长型工业行业。这些行业的总产值较大,占新疆阿勒泰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对新疆工业增长率的实际贡献份额都比较大。
在区域竞争力份额(Dij)方面,非金属采矿、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皮革皮毛羽绒、造纸及纸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等8个工业行业的Dij小于0,说明这些行业与新疆相应行业相比处于落后状态,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的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5个行业都为“正正正”组合,形成较大的部门优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3个行业为“正负正”的组合,有着一定的部门优势;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既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又有较小的结构劣势,即表现出“负正正”的组合特点。
通过竞争优势分析还可看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竞争优势大于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而后者的结构优势又大于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说明这两个部门都具有较大的工业行业优势。
(二)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支柱产业选择:基于SSM与区位熵分析
1.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产业区位熵分析
在区域经济学中,区位熵通常用于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熵主要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式中,Qij—i地区j部门的区位熵;eij—i地区j部门的产值;ei—i地区的工业总产值;Ej—全国或上一级区域,j部门的总产值;E—全国或上一级区域的工业总产值。对一般区域而言,当Qij>1时,j产业是i地区的生产专业化部门,Qij值越大,生产专业化水平越高;当Qij<1时,j产业是i地区的生产自给性部门。对工业化程度明显高于上一级区域的地区而言,Qij只有明显地大于1才有可能保证j产业成为i地区的专业化部门(有产品输出)。对工业化程度明显低于上一级区域的地区而言,Qij等于1或者略小于1都有可能保证j产业成为i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内部消费不完而有产品输出)。
根据《阿勒泰地区统计年鉴》(2006年、2008年)和《新疆统计年鉴》(2005-2008年)的统计资料,本文计算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各个工业行业在2004-2007年间的区位熵(见表2)。
表2 新疆阿勒泰地区各个工业行业的区位熵
从上表不难看出:首先,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历年区位熵都远大于1,说明这两个行业是阿勒泰地区的生产专业化部门;其次,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区位熵也稍大于1之外,其余9个工业行业的历年区位熵都远小于1,说明这些工业行业是阿勒泰地区的生产自给性部门;最后,对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区位熵都呈现出由初期大于1迅速地下降为末期远小于1的变动趋势。
2.新疆阿勒泰地区支柱产业的选择
支柱产业主要指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在一般情况下,对支柱产业的确定往往依据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完成。然而,区域支柱产业并非一定能够成为区域主导产业,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主导产业还要求具备当前最高水平的技术装备以及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将走在前列,而支柱产业则不然。鉴于此,笔者尝试选取区位熵与SSM中的全国增长份额、产业结构转移份额、区域竞争力份额等四个指标作为支柱产业的选择基准。这种选择方法的四个指标之间,特别是SSM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从而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单一指标由于独立性而只能反映支柱产业某一特征的局限性;另外,SSM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出产业部门的现状基础和动态变化特点,具有一定的动态性。通过相关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得出了阿勒泰地区名个工业行业的综合得分及排序(见表3)。
表3 新疆阿勒泰地区各个工业行业的综合得分及排序(2007)
从表3中看出:首先,排名前7位的工业行业具有正的综合得分,按照分值的大小、差距可以将这些行业进一步分为“三个梯队”。排名第一位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综合得分最高,主要得益于在产业结构转移份额(Pij)和区位熵(Qij)上的优势;排名第二位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具有次高综合得分,主要得益于在区域竞争力份额(Dij)上的优势;排名第三位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具有较高得分,主要缘于在全国增长份额(Nij)和产业结构转移份额(Pij)上的优势;排名第四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具有较高得分,主要缘于在区域竞争力份额(Dij)上的优势。注意:第三四位的工业行业在2004-2007年间的区位熵都远小于1,反映出它们的生产专业化水平不高;相反,第一二位的工业行业在同期的区位熵都远大于1,反映出它们的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鉴于此,可以将第一梯队中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视为目前阿勒泰地区工业发展中的首要支柱产业,将第二梯队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视为阿勒泰地区工业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使其逐渐成为未来促进阿勒泰地区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次,在名次上较为靠前的食品制造业与前四位重工业部门在综合得分上的差距非常大,而其他轻工业部门的排名又非常靠后。换言之,阿勒泰地区的工业结构明显地表现出“重重工业,轻轻工业”的过度失衡特点。
另外,阿勒泰地区的旅游业具备支柱型产业的基本特点,因此,可以将旅游业以及前文所确定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三个产业一并视为当前阿勒泰地区的支柱型产业。
(三)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产业合作模式:资源联合开发
对于由不同国家的毗邻边境地区所构成的“次区域”而言,它的经济系统首先由各个边境地区的经济系统构成,进而由这些子系统中所包含的全部产业构成。当各个边境地区的经济运行相互独立、割裂时,“次区域”经济系统的整体运行就是帕累托无效率的,为此必须加强边境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展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首先是两大支柱产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1.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产业
准确的产业优势定位是开展区域跨境合作的必备工作,也是区域合作得以开展的基础。在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中,“四国六方”都是自然资源富集区,突出地表现为在矿产、旅游资源上的优势叠加。因此,矿业和旅游业有可能成为开展阿尔泰区域合作的重要领域,就新疆阿勒泰地区而言,矿业和旅游业也正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支柱型产业。这就为“四国六方”在矿业、旅游业的“强强联手”提供了现实动力。同时,由于在资源种类、数量、质量以及对资源的开发技术、能力、需求等方面存在微观差异,“四国六方”的矿业、旅游业合作在整体优势叠加的基础上又表现出局部的优势互补。
2.区域产业合作模式
就矿业领域而言,“四国六方”的产业合作应该着重落实在开发技术的相互交流与联合创新上,在叠加资源优势和互补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矿业集团以参与到中、俄、哈、蒙四国,乃至整个中亚、东欧市场的竞争中去,即形成“四国六方”在矿业发展上的“内部团结、联合对外”的共赢合作局面。
对旅游业领域而言,“四国六方”的产业合作应该着重落实在旅游市场的联合开发上。具体而言,在产品的开发上,尽量设计出具有本国、本地区的自然、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从而使旅游产品差异化,以此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在客源的开发上,可以采取“捆绑式”、“套餐式”的营销策略以联合开发旅游线路,在同一条线路上组合不同边境地区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从而规避由客源不稳定引发的需求风险。
四、阿尔泰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从新疆阿勒泰地区出发
(一)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产业布局分析:基于聚类分析法
任何一种产业的运行、演变与发展都是以特定现实空间为载体的。本文试图通过聚类分析将阿勒泰地区所辖的1市6县按照某些指标进行空间划分,使1市6县在空间上表现出特定的经济功能,形成以矿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区或者以旅游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区。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法选择如下6个指标:工业总产值(万元)、工业企业数(个)、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万元)、住宿和餐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星级住宿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业经营总额(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前三个指标大致反映了各县(市)的工业发展水平,随后的两个指标则间接地反映了各县(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最后的一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工业或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表4 新疆阿勒泰地区各个县(市)的聚类分析指标(2007)
从上表可以看出,福海县、青河县、吉木乃县各指标排名均靠后,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阿勒泰市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布尔津县、富蕴县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二)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空间合作模式:一个“增长三角”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布尔津县、阿勒泰市作为阿勒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经济区,将哈巴河县、富蕴县作为阿勒泰地区的工(矿)业发展经济区。
然而,在实际行政版图上,哈巴河县与富蕴县被布尔津县、阿勒泰市和福海县远远分割在阿勒泰地区的东西两侧。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可以将哈巴河县与富蕴县作为带动阿勒泰地区工(矿)业发展的两个增长极,哈巴河县的经济辐射范围包括布尔津县、吉木乃县,富蕴县的经济辐射范围包括福海县、青河县。阿勒泰市位于阿勒泰地区的中部,会受到哈巴河县和富蕴县的共同影响,加之自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实力,阿勒泰市在这种“两面烘烤”的状态下有可能成为带动阿勒泰地区工(矿)业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对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而言,就不存在上述“空间割裂”的问题,因为布尔津县和阿勒泰市相互毗邻。对这两个县(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小空间范围内的旅游经济圈。阿勒泰市,一方面地处阿勒泰地区中部,受到哈巴河县和富蕴县的工(矿)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方面毗邻旅游资源丰富的布尔津县,加之自身也具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从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区位条件。无疑,阿勒泰市在旅游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共同推动下,必然成为支撑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综上所述,新疆阿勒泰地区参与阿尔泰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表现为一个“增长三角”,即由哈巴河县、阿勒泰市和富蕴县在空间上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具体而言,在工(矿)业方面,阿勒泰地区可以将哈巴河县作为面向哈萨克斯坦开展矿业合作的重点区域,将富蕴县作为面向蒙古两省开展矿业合作的重点区域,将阿勒泰市作为面向俄罗斯开展矿业合作的区域;在旅游业方面,阿勒泰地区可以借助由布尔津县与阿勒泰市所构成的旅游经济圈参与到“四国六方”的跨国旅游业合作中去。
[1][3]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2.
[2]覃成林.区域整合理论的新探索——评吕拉昌教授的《区域整合与发展》[J].地理研究与开发,2005,(3):55-56.
[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57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