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天津卷)

2013-11-30唐惠忠

中学语文 2013年2期
关键词:小鱼光明英雄

唐惠忠

非正常拍摄

一考生

第一组镜头

时间:2012年6月5日

地点:天津劝业场门前

干净的步行街,刚刚洒扫过的地面在太阳下能照出人影。

花花绿绿的冰糕纸飘落地面。

一只休闲鞋实实地砸在冰糕纸上。“妈的!”抬脚将纸踢飞。

纸翩然落下。

冰糕纸好像很喜欢高跟鞋敲打地面的节奏,随着一只高跟鞋走了好几米。

高跟鞋在地上蹭了好几次才摆脱这张厚脸皮的纸。

……

十几分钟,这张纸不知道被多少次踩踏。

一个小女孩捡起它,放进垃圾桶。

女孩的妈妈面无表情,拍着她的手,嘴里说着什么。

画外音:公共环境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维护的义务。举手之劳的事,为什么变得那么艰难?有人说,家门内自己负责,家门外与我无关,不管什么事儿全当没看见。小女孩是可爱的,长大之后的她还会这样吗?

第二组镜头

时间:2012年6月6日

地点:海河富民桥边

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

100米外,一群人正在向河里撒鱼苗。依稀可见红红的标语,上面的字看不清楚。应该是“爱我母亲河,净化母亲河”一类吧。

桥下,十几个人排列整齐,每个人全套装备,马扎儿、水桶、遮阳伞、几根鱼竿。

没有人说话,很静。

桥头牌子上写着:景观河道,禁止垂钓。

水边到河堤的草地,被踩出了清晰的小道,小道上的草已经枯黄。

有两个人收起鱼竿,两条小鱼从河里“游”进了桶里。

……

画外音:景观河道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维护的义务。不能为了自己的兴趣,而让“禁止垂钓”成为可笑的牌子。您钓上的小鱼,说不定是刚刚放养的鱼苗。您难道希望自己的母亲河一天天沧桑下去?

从我做起。加油!

[点评]这篇文章构思精巧,很有特色。标题“非正常拍摄”别具意味,显现了作者的机智和诙谐。文章由两组镜头构成,每组镜头都从时间、地点写起,以镜头摄入的画面为主,再配上画外音来点题(扣合“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而且,两组镜头所摄录的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它们反映的是我们社会丑陋的一面。对于镜头提供的画面,作者表述的文字本身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再加上画外音中作者义正词严的评判,全文针砭有力,启人深思。

这个问题可笑吗?

一考生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很可笑吗?起码命题人认为是可笑的——“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鱼儿每天生活在水中,没了水,鱼儿就失去了家,就没了容身之所,可鱼儿竟然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鱼是不会说话的,当然不可能“忍不住”发问。但既然有人编了这个故事——且不论这故事编得是否符合逻辑,我们就顺着这根竿子往上爬一爬:

小鱼为什么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主要是因为小鱼还太小。这“小”指的是年龄上的“小”,而不是个头儿上的“小”。年龄小到什么程度?我推测最多也不过是上幼儿园大班的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吗?知道大气中的PM2.5含有什么有毒、有害物质吗?知道“二奶”、“小三”是何方神圣吗?他们不知道。但是,他们的不知道是正常的。如果有一天他们突然发问:“月亮上到底有什么东西?”那好,悉心培养,没准儿将来就是“霍金第二”。如果他们问:“‘二奶’是妈妈的什么人?”家长该怎么回答?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自有其规律;孩子的成长,也应该顺其自然。成年人需要做的,一是尽量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二是把孩子当成孩子,别让孩子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怎么像个孩子了。

那么,由谁来告诉小鱼“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当然是老鱼。但老鱼中有明明白白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也有浑浑噩噩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所以,这个告诉小鱼“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角色应该由前者来担任。但事实上呢?更多的时候,是由后者担任这个角色的,而前者由于太明白、太清醒、太不通“鱼”情世故而受冷落、遭闲置,被安排做不致于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的工作。比如,是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鱼都清楚“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反正我这条小鱼碰到过不清楚的。比如,是不是从事管理工作的老鱼都清楚“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我没怎么接触过,但有些地方的水质越来越差却是不争的事实。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小鱼们可能永远也弄不明白……

[点评]这是一篇很有特点又有些另类的优秀杂文。作者抓住小鱼“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发问,在层层设问(“小鱼为什么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那么,由谁来告诉小鱼‘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中由果溯因,分析其不懂“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原因是年龄小,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自有其规律;孩子的成长,也应该顺其自然”,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让小鱼由“不懂”到“懂”。通篇以鱼喻人,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解析中,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进行了讽刺与批判。语言生动活泼,俏皮幽默,或含蓄,或犀利,具有很强的杂文味儿。像“把孩子当成孩子,别让孩子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怎么像个孩子了”、“前者由于太明白、太清醒、太不通‘鱼’情世故而受冷落、遭闲置,被安排做不致于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的工作”、“反正我这条小鱼碰到过不清楚的”等,意味隽永,精警动人;结尾段更是意在言外,它暗喻“在其位而不能谋其职”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受损害的就只能是孩子。这无疑是一种“救救孩子”的严正呼告。

英雄的悲哀

一考生

在人类历史的天空中,有时乾坤朗照,有时乌云密布,而在那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长夜里,却常常闪烁着英雄的光芒。光明和黑暗,总是互为背景。

英雄是耀眼的,如璀璨之星,在沉沉黑夜中独放光芒。然而,往往这种正义之光却在惨烈的黑暗背后掩藏着无尽的悲哀!在万马齐喑的昏暗长夜,或许仅凭一个英雄之力,是不足以驱散整个社会的黑暗的。

屈子有济世之心、匡世之才,然面对楚王的昏庸、群臣的谗佞,屈子又奈之何?一滴清水如何敌得一池的浊水?唯有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无奈。然而他虽投身清流,长辞人世,终未改其灵魂的清白。2500多年之后,连韩国人都抢着要纪念他。

当历史的书卷翻到东晋,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身影,为了不与乱世合污,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离开黑暗的官场,归隐田园,荷锄南山。吃苦受穷为的是保持本性的纯洁,面对唯利是图的世风,蚊蝇逐臭般的腐水,众生趋之若鹜,而陶公就像清莲一样,独出污泥而不染,何其可贵!

暗世总是不显贤才,小人总是羁绊英雄之路。任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匡世济民之举,又奈何!

只有悲哀,英雄留下的悲哀最令人叹惋伤心。然而,此种悲哀确非少数。

岳武穆赤心报国,高举抗金大旗救民于水火,长歌“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的英风豪气震古烁今。只可惜,英雄末路是悲壮无奈的:一腔热血没能洒在报国的疆场,满怀忠义却屈死在奸佞手中。只因那皇帝昏庸,奸臣卖国,黑暗王朝风雨飘摇,在这样一个污浊的环境里,一滴“清水”如何澄澈乾坤呢?

每每想起岳将军,我便怒发冲冠,热血沸腾——可怜,可恨,可叹!如此一伟大英雄竟然英年早逝,精忠报国的将星淹没在奸佞小人的口水里!

我敬佩这些英雄们,虽然他们大多未能成就夙愿,但我敬佩他们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面对浊世,他们秉持高洁;面对苍生,他们力挽沉舟。虽然整个颓世如“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必然会败落下去,但英雄的存在足以说明:天地间,正气长存,“清水”永清!他们永远是人类的希望!

当后人翻开历史,会为这些不朽的生命而振奋,会为他们的光芒所照耀。我赞佩人间这些真的猛士,为了正义而直面惨淡的人生,为了众生而正视淋漓的鲜血。

葬送英雄的时代是悲哀的,而英雄的价值永远超越时代的界限。乱世浊流,方显英雄本色!而英雄的本色,就是天地间正气所在。

让悲哀不再,浩气长存!

[点评]2012年天津卷作文题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试题,立意是多角度的。本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从“鱼和水”的关系入手,简单地去谈人与环境,也没有关注身边平凡中的伟大和琐事中的感动,而是另辟蹊径,依据“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畅谈“英雄的悲哀”。文章从战国时的屈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谈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田园;继而满含深情地评议南宋皇帝昏庸,奸臣卖国,岳将军怒发冲冠,精忠报国。这些英雄们虽然“大厦将倾,一木难支”,“不足以驱散整个社会的黑暗”,但他们的存在足以说明“天地间,正气长存,‘清水’永清”。文章立意新奇,不落俗套,大气磅礴,铿锵有力。一个刚成年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真是令人赞赏。

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考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意思很好理解,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绿色;可当人们走近时,却发现绿色淡了,甚至肉眼都看不到。从文学的角度评价,韩愈的诗句是美的;但我觉得,退之先生这两句诗用来概括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人们都崇拜英雄,希望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刻,英雄能挺身而出;但失望的时候多,英雄似乎只出现在遥远的地方。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广为流传。在呼啸的汽车冲向学生的一刹那,她用纤弱却有力的身躯搭起一个安全的岗亭;“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感动千家万户,在铁片击中血肉之躯后的76秒,他以美到极致的动作完成了由凶险到平安的摆渡。人们仰望张丽莉,因为在这个“个人至上”的年代,她奋臂挥手的形象诠释了师德的最高境界;人们钦敬吴斌,因为在这个道德与责任日渐稀薄的年代,他忍痛减速泊车的镜头,是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最好写照。“最美”二字,是对他们个人的最高奖赏,更是对无疆大爱真正回归的热切呼唤。

有时,人们会生发这样的慨叹:为什么英雄只在远方?我的生活中何日英雄突现?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不能说没有偏差。很多人认为,只有做出惊天动地大事的人才是英雄,只有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的人才是英雄。用狭隘与拔高的标准来衡量,称得上英雄的屈指可数。实际上,“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设想一下,如果张丽莉没有遭遇车祸,如果吴斌没有遭遇夺命的铁片,这两个人是不是可称为“英雄”?很难回答。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进步到,可以把一个不在“编制”内的教师、一个平凡的司机和英雄联系在一起,哪怕她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他是一个行车十年无事故的优秀员工。

罗曼·罗兰说:“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借用来评价张丽莉、吴斌很是贴切。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张丽莉和吴斌,只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近,就如初春细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面面给忽视了。英雄就在身边,可我们却一直在呼唤英雄,寻找英雄!多有意思的悖论!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小鱼的发问是天真的,所以不可笑;“英雄在哪里”,成人的发问是愚蠢的,当然就是可笑的,而且可笑之极。

[点评]这是一篇很有力度、能引人深思的社会生活评论。该考生由“小鱼的发问”联想到“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张丽莉和吴斌,只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近,就如初春细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面面给忽视了”。择取这样一个议题,角度集中而现实针对性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没有采用直接评述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引入了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借以增强论说的形象性与文学味。通读全文,读者自然心领神会:“水到底是什么东西”也好,“草色遥看近却无”也罢,都是为呼吁“发现、珍视身边的英雄”服务的。综合看来,该文立意之紧契当下热点,以及构思之巧、用例之典型(“‘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说理之充分有力(尤须留意“设想一下,如果张丽莉没有遭遇车祸,如果吴斌没有遭遇夺命的铁片……”这一片段),均达到了较高水准。

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

一考生

“奇奇,起来了!再不起要迟到了。”

“奇奇,吃点早饭吧,在学校好有精力上课。”

“奇奇,在学校多喝水。”

……

妈妈的唠叨声不绝于耳,真是烦!

公交出站,车来了,一群人蜂拥而上。几个青年把本来站在前排的我挤回了路边。没素质!好不容易上了车,透过人间的缝隙,看向窗外,却只见两个骑车的人在争执,看那架势,马上就要动起手来。我不再看,心里暗暗说:没修养!

新闻中又播放“小悦悦”事件了。18路人的漠然,让人心寒却不意外。前几日还听说有人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钱的事。各种媒体拼命宣扬“雷锋精神”,我冷笑,嘀咕一句:“有什么用呢?道德滑坡!”

每天都在抱怨和诅咒中度过。“别这样,生活中还是充满爱与光明的。”别人劝我说。“爱在哪里?光明在哪里?全是黑暗!”我大声说。

睡吧睡吧!美好也只能在梦中寻找了。恍惚中,一个声音对我说:“你的眼里只能看到黑暗。你需要真正进入黑暗中,才能感受光明。接下来的三天,你是一个盲人。”

睁开眼,眼前却仍是无尽的黑洞,突然知道了真正的不安与恐惧。“奇奇,起床了。衣服在你的右手边,穿好了我扶你吃早饭去。”妈妈的声音今天显得那样温暖。吃过早餐,便被妈妈带出去散步。妈妈的手是那么柔软,把我的手握得那么紧,让我的心中也多了份安全感。盲人的听觉似乎格外灵敏。我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听到树间清脆的鸟鸣和草丛间微弱的虫鸣。平时只听到汽笛声,还不曾知道原来周围还有如此美妙的声音。

第二天,渐渐适应了这个黑暗的世界。我要独自过马路了。正当不安时,一双有力的手搀起我的胳膊,扶我慢慢地走着。“你要去车站吗?”一个陌生的声音。“嗯。”“到了。 你要坐几路车? ”“698。 ”“车来了,上台阶。再见!”“谢谢!”“没事。”听到这干脆的回答,心里暖暖的。早已有人扶我坐下。车上,我听到老人被让座后的感谢声。我笑了。

第三天,我在家中听新闻。听到“最美妈妈”、“最美教师”,脑海中浮现那双挽救一个孩子生命的手,浮现出那个奋力推开学生的弱小身影,她们现在怎么样了?我要看到!我要看到光明!

终于度过了三天的黑暗,再度恢复光明,才发现原来爱与光明一直在自己身边,习惯一味的不满让我只看到黑暗,只感到黑暗。你是否能感到家人“唠叨”中的温暖?是否能看到生活中那陌生人的微笑?是否能看到社会中的一个个“最美”?光明就在我们的世界中,不要给自己一双黑色的眼睛,去寻找黑暗。

上帝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

[点评]这是一篇充满奇思妙想和严密思辨的妙文。对比、反差,是此文给我们最强烈的冲击与感受。(1)在对比中巧构文章。黑暗中感受到家的幸福、温暖,与光明中“烦”的心理构成对比;黑暗中感受到他人的无私帮助,与光明中“没素质”的感受形成比照;黑暗中感受到无私奉献的社会氛围,与光明中“道德滑坡”的判断有了反差。光明中“烦”、“没修养”、“道德滑坡”的感受与判断,都在为对比张本。结尾归拢三组对比,升华了认识,提升了感悟。全文在对比中架构篇章,结构简明精巧,表达深刻有力。(2)在对比中深刻思辨。“光明”—“失明”—“光明”,在“光明”与“失明”的生活对比中,“才发现原来爱与光明一直在自己身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一味的不满”已成为“习惯”,“让我只看到黑暗,只感到黑暗”。作者在深刻地思考着。是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用盲人的视角看世界才发现了“光明”,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明眼人的悲哀。难道一定要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吗?文章包含了深刻的感喟,而表现得又这样简洁明快、举重若轻。结尾化用顾城的诗句,蕴藉有力,使深刻的思辨与感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回响。

猜你喜欢

小鱼光明英雄
英雄犬
遇见光明
黑暗中的光明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小鱼
小鱼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走向光明
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