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断裂点理论的皖江城市吸引范围研究

2013-11-29崔琚琰

铜陵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皖江池州铜陵

崔琚琰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城市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之间的联动,而城市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所在区域作为支撑,城市与城市带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与城市最为密切的区域是它的吸引区,当城市之间相互联动,城市的吸引范围会发生变化,只有了解城市的吸引范围变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带之间的合理规划,本文选取了皖江城市带的八个地级市进行客观分析,划定吸引范围,探究其动态变化,为安徽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调整提供参考。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研究该城市带内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对于评估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力、确定区域经济增长极、明确各城市的经济扩展方向、建设新区等具有重要意义。[1]

1.研究区概况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58万平方公里,人口3165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国民生产总值11396.57亿元,占安徽省总值66.21%。为保证研究的精确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仅为皖江城市带内的8个地级市。

2.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赖利在1931年根据牛顿力学中万有引力的理论,提出了“零售引力规律”,其公式为

式中:Ta和Tb为从一个中间城市被吸引到a城和b城的贸易额;da和db为a城和b城到那个中间城市的距离;Pa和Pb为a城和b城的人口。根据这个规律,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离它的距离成反比。

康弗斯发展了赖利的理论,于1949年提出“断裂点”概念。

式中,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DAB为A和B两个城市间的距离;Pb为较小城市B城的人口;Pa为较大城市A城的人口。

按照这一公式,A城由于规模较大,其吸引区也较大,因而将断裂点推向更靠近B城的地方。断裂点公式在实际运用中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因为城市人口规模不完全反映城市的实际吸引力。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出若干有代表性的指标来确定城市吸引区的边界将更符合这个城市的实际情况。

把各城市规模和相邻城市间的交通线距离及空间距离分别代入上式,即可分别求出各断裂点到各城市的距离。用上式求得的某城市到断裂点的距离,满足下列条件如果i城和j城是相邻城市,则

利用断裂点模式,分别计算每个城市与相邻城市的断裂点,然后把城市周围的断裂点连接起来,各城市的吸引范围就确定了。[2]

2.2 模型校正

在评定城市的综合实力方面,主要有3种方法得到众多学者运用,包括多指标体系评价法、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平均法[3]。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文中城市规模用城市人口和经济实力两方面来表示。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我以非农业人口代表城市的人口规模(x1),以国内生产总值(x2)和工业总产值(x3)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代表城市的综合实力,由4个指标合成城市规模指标。采用求几何平均值的方法,即把每个城市的4个指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该城市综合规模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V指某城市的综合规模;需要说明的是反映城市规模的指标有很多,这些指标大都高度相关,上述4个指标基本上综合地反映了城市的规模(见表1);考虑到南京与皖江城市带相邻并有重要影响,同时计算了南京市的城市规模[4]。计算得出图1。

表1 皖江城市数据表

图1 皖江城市带城市规模值

2.3 城市间距离的确定

决定城市吸引范围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是城市间的距离。理论上应是空间直线距离,但由于安庆、池州、铜陵、宣城处均为江南丘陵地带,城市之间的区域很难满足“均一性”的假定,所以这里采用交通线距离(包括铁路和公路),同时参考了直线距离。

3.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及分析

3.1 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作者用几何平均值的方法把每个城市的四项指标求几何平均值作为该城市的规模值,并计算出城市之间的断裂点[5]。

表2 皖江城市带城市吸引范围计算表

根据表2的断裂点计算结果,结合交通线、直线距离、行政边界,自然界限等要素,在地图上把城市之间的断裂点连接起来,圈定各城市的吸引范围,见表3。

3.2 简要分析

在皖江城市带8个城市中,安徽省会合肥市的城市规模最大,与之相邻的安庆、滁州、芜湖、马鞍山等几个城市所辖区域都受到了影响。合肥市的吸引范围除包括其行政共辖的4个县外,还包括六安的舒城县,滁州定远县部分、桐城市部分、无为县部分、含山县部分村镇,吸引范围远大于其所辖行政区。主要是因为合肥市这些年来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大大加强了合肥市的城市吸引范围。芜湖作为第二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因与合肥、马鞍山临近,城市规模相差不大,在吸引范围方面没有优势,反而由于无为县临近合肥,部分区域受合肥城市吸引力影响较大。滁州、马鞍山市、宣城临近南京,受南京经济圈辐射影响较多。铜陵因行政区域面积小,经济人均量较大,吸引范围影响到安庆的枞阳、池州的青阳部分。安庆市行政区域面积较大,但城市规模一般,吸引范围略小于辖区范围,桐城部分划入合肥的吸引范围,枞阳部分划入了铜陵的吸引范围,但安庆的吸引范围增加了池州东至部分。池州作为皖江城市中城市规模最小的城市,吸引范围远小于行政区划,除在山区的石台县,青阳和东至部分被划入了铜陵、安庆的吸引范围。滁州所辖县区较多,但夹在合肥、南京两大城市之间,受两大城市的影响,吸引范围仅包括明光、凤阳、来安(部分)、全椒(部分)、定远(部分)。 宣城地区市区靠近长江中下游平原,县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阻隔,除靠近南京的郎溪县受吸引范围影响,城市其他地区吸引范围变化不大。

表3 皖江城市带城市吸引范围

南京对皖江城市的吸引范围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马鞍山、滁州,宣城市的吸引范围都被压缩到了很小的区域之内,相比安庆池州等地区,由于距离、山地的阻隔受到的影响较小。

4.讨论

分析皖江地区经济吸引范围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空间经济的合理组织联系。本文通过断裂点原理的计算,划定皖江各市之间的吸引范围,得出以下结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与行政区划有差异,他同城市的产业结构、各行业从业人员、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数据相关,断裂点模型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

4.1 皖江形成“三极鼎立”局面

结合以上分析,在断裂点模型中同行政范围相比较,合肥、铜陵的吸引范围增大,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池州的吸引范围略有缩小。从皖江格局来看,省规划提出的皖江将出现“三极鼎立”的局面,文章为合肥“带动极”、芜马“集聚极”、安池铜“增长极”战略格局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安徽省应承接产业转移规划需求,分别在芜湖市鸠江区境内和池州市贵池区境内,建立了江北产业集中区和江南产业集中区;江北产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江南产业集中区规划面积约216平方公里。这两个产业集中区的建立临近合肥、铜陵两地,较好地佐证了由于合肥、铜陵城市吸引范围增大,平衡“三级鼎立”的格局。

4.2 铜池一体化是铜陵扩展自身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

铜陵市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由于面积较小和人口有限,又临近合肥、芜湖两个安徽省第一、第二的大都市,即使城市人均指标较高,城市等级划分中无法进入高等级城市。因此铜陵还需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铜陵的城市人口规模。铜陵的非农产值占总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市,要着重发展二三产业,达到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目标,建议铜陵与池州之间的青阳县,可以考虑打破行政界线,两市一县建立一个更大市。

目前,九华机场在建、宁安城际铁路,京福高铁建设中都为皖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联系提供了发展后劲。笔者认为,断裂点模型划分方法具有较高的指示意义,可运用于城镇体系的功能等级划分当中。文章中没有考虑新建交通工具的因素,是以汽车、原火车交通线辅助直线距离为主要参考依据。

断裂点理论在研究中运用普遍、优点突出,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人们的习惯、社会风俗、城市地理边界都可能会有理论与实际不符,同时人为确定的断裂点计算公式参数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城市的实际情况[6]。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付旭军教授的指导,在此致谢!)

[1]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Z].2010.

[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钟业喜,陆玉麒.基于空间联系的城市腹地范围划分[J].地理科学,2012,(5).

[4]吴殿廷,乔家君,曹康.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刘镇意,雷磊.基于断裂点理论的辽宁省城市经济辐射力研究[J].区域经济,2012,(3).

[6]王洁玉.基于断裂点理论的中心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变化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皖江池州铜陵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银幕上的《圣经》——综述
推进池州生态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